黄辉萍
摘 要:朗读是学生接受文学启蒙的常用方式,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字词间韵律的变化,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内涵。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根据具体教学案例,分别从由范读入手、用想象增色、以技巧夯实等三个角度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加以分析,以期供诸位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朗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朗读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学习技能,在文章结束部分被反复强调。这是由于朗读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巩固必学的生词,令文章在脑海中印象加深,一方面又可激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探索心理,由此取得语文教学内容的升华。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从学生的朗读现状入手,提供适宜的意见,令学生切实认识到朗读的魅力,收获朗读的益处,最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一、由范读入手,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奇,且模仿力很强,乐于也善于模仿自己认为优秀的对象,而教师是学生最常模仿的对象。在朗读教学阶段,范读是教师树立榜样的最佳方式,通过范读,学生可明确文章的正确朗读方法,并在具有充沛情感的范读中激发朗读兴趣,理解文章感情,初步发展朗读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正确对待范读的作用,并在课前准备时期不断练习,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例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该篇文章为书信体,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求,具有丰富的情感,是良好的朗读材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范读了“蓝盔归来,雷利父亲壮烈牺牲”那一段,在范读中,我首先以欣喜期待的语气读着“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用悲壮的语气读着“迎接爸爸的遗体”。学生在我的范读之下逐渐沉浸于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当中,并与雷利感同身受,体会到和平的可贵,战争的狰狞。也正是因此,学生感悟到了朗读的力量,激发起了朗读的兴趣,并模仿着教师的范读方式,自己逐渐投入朗读中,不仅对文章思想理解更透彻,朗读能力也初步形成。
二、用想象增色,提升朗读趣味
小学语文课文或是充满童趣,或是展示魅力图景,每一篇文章均可衍生出不同的想象画面。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跳跃且漫无边际,但是对世界的认识又稍显不足,此时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图片可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迸发想象,不仅为朗读增添了色彩,还显著增强了学生的朗读趣味,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令学生的朗读更加富有画面感。
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大部分学生年龄尚小,未曾欣赏过瀑布,因此在朗读时也难以体会到古诗中所描绘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色,朗读平淡无奇。面对该种情况,我在网络上下载了庐山瀑布的图片及视频,首先让学生在朗读之前观看这些图片,想象诗人在写诗时看到的景色。其次,我又将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带领学生共同在视频的背景下朗读古诗。有了图片与视频作为铺垫,学生面对古诗时,自然而然便会联想所看到的景象,并将其与古诗相连,朗读之时更有气势,朗读时情感更为丰富,对古诗的理解更加深刻,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以技巧夯实,提高朗读水平
朗读技巧是大幅度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不可缺少的因素,运用朗读技巧,学生对语句的起承转合,对语调的重弱的把握能力均可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将大大提高。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文章或句段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技巧,并且耐心引导学生在大量练习中获得朗读技巧的掌握,方可夯实学生的朗读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船长》该篇文章中,船长在传达命令之时,多处使用了感叹号。而部分学生朗读时却依然语气平平,难以体现出文章主人公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以该篇文章为例,让学生对感叹号及其上下文进行深度解读,明确船长是在何种情况下说出命令,同时将自己带入其中,在该种情况下这种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相对应的朗读技巧又应当如何。学生在启发之下,重新认识了文章,同时伴随着文章节奏的进行,其朗读语调、断句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朗读中使船长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的朗读能力显著增强,文章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提高,语文水平获得提升。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朗读技巧,顺利流畅地将文章朗读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富有情感的高水平朗读中,学生能够更为直观、正确地理解所朗读对象的内容和思想,提高了语文水平的同时还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掌握朗读能力并带领学生共同探索、练习朗读技巧,方可令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洁.做好口语教学,提升语文能力:简談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J].读与写,2015(9):192.
[2]李良娟.浅议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2013(21):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