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萍
旁征博引指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各种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诱导,促使学生激发学习动力,主动积极地投入自主学习之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起到了引导作用,教师要运用旁征博引的方法增强课堂学习的生动性,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一、即兴引用,拓展视野
课堂引用时要注意引用的时机,要尽量选择学生兴趣高涨或感到困惑时,这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也能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不少文章有值得品味的创作背景,教师要在引用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促使其更好地和作者形成沟通,和作者形成共鸣。
《孔子游春》一文展现了孔子对于“志向”的看法,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展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本文的主旨过于深邃,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在教授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和孔子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了解儒家文化的相关内容。此后再让学生阅读本文,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例如,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片段:“水奔流不息……水是真君子啊”,让学生结合刚刚读到的资料分析这段文字,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在看见泗水的碧波后为何会有如此感慨。又如,可以给学生介绍孔子“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然后让学生分析文章,学生便可更好地理解孔子为何在游春的途中还不忘记对学生进行教诲。学生在阅读中不僅拓展了视野,同时还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除了即兴介绍作者背景以外,不少文章有着优美的文辞和耐人寻味的典故故事,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部分进行引用,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本优美的意境。
二、恰当引用,助力理解
教师要注意的是在引用资料时要适可而止,要尽量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的资料,而不要为了引用而引用,让课堂充斥各种无关的内容,这反而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要注意引用要恰当,尽量选择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资料。
在学习《说勤奋》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迹,让学生意识到两人在历史上有着卓越的贡献。随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司马光和童第周为什么能有如此巨大的贡献,大家能否在阅读文章中找到这两人成功的原因。”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明白了说理文要更好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就要有翔实的资料加以补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更多阅读资料,让其在诸多资料的帮助中分析说理文的特点。学生在分析后发现说理文首先要有一个观点,其次要有能够证明这些观点的例子。《说勤奋》一文中正是运用了司马光的例子说明了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对于说理文的写作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恰当地利用引用让学生明白了说理文的特点,了解说理文的例证需要和文章中心思想紧密结合的要求。
在课文中有一些文章属于说理文和说明文的范畴,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内容过于枯燥,在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引用资料,让文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令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深度引用,提升厚度
部分教师在引用资料时只是浅尝辄止,并未深入分析下去,这致使学生的阅读也只是浅阅读,并未进入深层次的阅读中,也无法感受文本的厚重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收放得法,选择资料要精辟,同时还要在引用资料后让学生围绕资料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促使其提升思维的厚度。
在教授《负荆请罪》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资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给学生介绍更多和廉颇、蔺相如有关的故事,并让学生通过这些事例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学生在细读文本后结合所阅读的资料进行感悟,认为廉颇虽然有武人粗鲁的一面,但是最终还是有所感悟,因为要替赵国着想而深明大义,和蔺相如握手言欢,两人共同保卫赵国。而蔺相如的身上也体现了豁达开朗的一面,面对廉颇的挑衅能一笑而过,说明其也有一心为赵国着想的心思。学生通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还了解到有不少人在其中起到了作用,如韩勃,如果没有韩勃和蔺相如的对话,便无法让读者看出蔺相如的豁达之心。文章通过韩勃将蔺相如的内心情感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学者贺碧军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时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选择一些能让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方式,而旁征博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旁征博引能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入木三分的分析,让学生有所收获。
学者崔红在研究教师如何旁征博引时提出教师在引用资料时要注意时机和力度,如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即兴选用资料,让学生拓展视野;引用资料时要适当,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引用资料时要注重深度,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厚重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旁征博引的方法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灵动,能促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