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忠
摘 要: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学习动机;教学方法;师生关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数学教师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沉重了。尽管许多数学教师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但数学教学成绩的提高显得很吃力,农村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实在繁杂,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等,难以历数。但怎样在新形势下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切实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我认为,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关键,还在于抓好课堂四十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凝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知识有需求感
有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头疼,固然和数学知识的抽象、乏味有关,更重要的是学生不理解数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确切地讲,学生不能把数学知识和自己的前途理想相联系。 所以数学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更要注意向学生讲清某些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并且教师在领会大纲把握教材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自行编排一些能与学生将来就业有关的实际应用题。这样,把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用生动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将来投身社会建设紧密相连,从而加深学生的认知。学习动机越明确学习责任感就越强,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厚。
二、改进教学方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果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把数学课堂看成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大舞台,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一个主动探究、互动生成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去建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我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
1.教师的备课要备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
每节课前,教师都要反复钻研教材,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设计好充分的双边活动,尤其在设计启发学生动脑思维的方式、方法上下工夫,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动”起来。
2.课堂上应以教师的设“疑”、学生解“疑”为主线
“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有疑学生才能有问,问是学生思而不解的表现,有问学生才能有思,有思才能学得透彻。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琢磨设疑的艺术性,要适时、适度使学生疑在知识的规律上,思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而教师适当的设疑过程,本身就是给学生施加动力的过程。所以,课堂绝不可忽视设疑的重要性。而解疑的过程则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一定要以学生的动脑、动手为前提。首先,从概念的引入到定义、法则的形成,再到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层层剥蚀,使学生沉浸在探索新事物的意境中,能随着教师的“指挥棒”进行自觉探索、挖掘、归纳、整理。这样获得的新知识,比之教师讲、学生记,教师示例、学生模仿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其次,在锻炼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审题能力、确定解题策略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教学中,在学生没能彻底弄清解题思路之前,教师一定要沉得住气,决不能轻易出示答案,应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恰当地加以引导、启发,直至学生彻底弄懂为止。
3.正确处理好讲和練的关系
讲要讲得准确透彻,尤其在概念教学中下大气力。对每一个概念都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剖析,既要理解概念的内涵,又要弄清概念的外延。过去为了应付各类考试,一些教师急于把各类典型习题展示给学生,便努力地压缩概念的形成过程,而学生见到新型习题,则往往将已有的解题模型搬出来套用,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变通性,一旦没有模型了,便束手无策。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概念教学放在首位,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理解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有了“操作”的工具,剩下的只是如何灵活使用了。而练是为了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二者不能割裂,教师不要只顾讲而忽视了练,也不要内容没讲透、学生没弄懂就匆匆忙忙练,并且练的内容要精心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针对性。
三、密切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思想单纯,易感情用事。如果对老师有恐惧心理、不满或敌对态度,学习兴趣是激发不出来的,所以数学教师更应该注意对教学艺术的钻研,从教开始,就应在密切师生关系上下点工夫,用温和的语言、期待的眼神、饱满的情怀、渊博的知识来感化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感到和蔼可亲,既崇敬又无拘无束。这样,学生敢于接近老师,情绪饱满,听课自然就会认真。再则,创造课堂民主气氛,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一不如意就批评指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热情也就无从谈起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