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国钦
摘 要:从现在小学数学上课的特点可以发现,由于小孩子天生爱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都能影响到上课的质量,教师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和现有的理论知识,把相应的场景模拟出来,从这些场景中提取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情景教学;应用
一、创设疑问情境,化被动为主动
在上课时,如果教师能恰当的提问,给学生制造一些悬念,使他们在脑袋中浮现出自己疑问的情景,这样会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情绪高亢的兴奋状态中。例如,在教学“比较520以内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问:有没有小朋友自愿说一组520以内的数呢?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这时肯定会有学生抢答,但会有没有抢答上的小朋友,这时老师应给予鼓励:没有答上的学生没有关系,你们可以回答下一个问题,停顿几秒立马说出刚才那几个数的大小关系,问:有哪一位学生知道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快就算出来呢?学生这时会反问:对,老师,您怎么那么快就能判断出两数的大小呢?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吗?难道这里面有什么判断的规则吗?教师的创设疑问立即让学生很有兴趣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就此开展要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若比较两个位数不相同的数,只需: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这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让孩子们自己来讨论一下:若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再怎么比?最后通过小朋友们的讨论得出:若比较两个位数相同的数,只需先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优先级最高,若哪一位高位上的数大则这个数大,无需再比较下一位直接得出答案。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一下子上来了。临下课的时候,教师说下节课要讲授更大的数,比如,千位数或者万位数,还有可能是上亿,提出:“那么它们又是怎么比较大小呢?”以此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创设愉悦情境,以趣引领求知
稍微低年级的孩子都是比较贪玩、好动,沉闷的课堂让他们毫无兴趣,稍有其他东西就会被吸引过去,因此在教课时,我们可以把游戏引入到课上,可以使好动的孩子既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又能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如,在教学生“认识图形”时,开展“图形捉迷藏”的游戏,让学生蒙着眼睛动手摸拿到的图形,在他们脑袋里形成影像,并且说出相应图形名称,从而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较深刻地掌握图形各自的特征。又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笔者组织学生模拟实情的表演,让学生自己比划出任一锐角,用自己的动作来说明什么叫“平移”,什么叫“旋转”。学生在游戏当中就学到了应该学到知识,不论是小学、高中乃至大学,都更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
三、创设讨论情境,力求独特创新
小组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活跃的争论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然后思考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设立讨论小组让他们讨论出最佳方案,如,在教学“认识时、分、秒”时,分组讨论从家到学校用时方案(从家到学校有三种方法:坐公交需要20分钟,但需要走10分钟去公交车站、坐地铁15分钟但需要再坐一趟公交车用时13分钟才能到达、骑自行车约30分钟)。请同学们得出最佳方案?又或许可以得出其他方案?然后教师让学生前后座4人一组在一起进行讨论,通过让学生激烈地争论,很多问题都被很快地解决。
四、创设激励情境,促使学生进取
好的勉励制度会使同样一件事情事半功倍。如在课堂中可开展以下活动:老師让学生在黑板上算几道题时,谁先上来答,优先得两朵小红花,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得一朵小红花,一节课下来谁的小红花越多,老师奖励一个当年比较流行的小玩具,并且对学生的作答给予口头上的肯定和鼓励:“太棒了!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回答得真漂亮,还有谁能超过他!”“很好,你真聪明!还能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想出来老师有其他的奖励。”这样会大大鼓励学生去参与到这个回答中,并且学生也处于一种活跃、激动的心情中进行思考和学习。
五、创设应用情境,培养创造思想
一味地按照套路出牌,使得思维僵化、没有出彩点,而且容易脱离实际,实践是验证真理的标准,只有不脱离实践,理论才会更加科学,也就能促进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这种方法。因此,要想让学生做到真正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当教员在上课时,每学习到另外的知识点,教师就要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去引导他们走进生活,并且运用这些知识点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举一反三,下次学生在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很快地解决,这也算是一种经验的累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若能对情景教学法加以充分的运用,带领学生模拟教学情景,并且勇于实践,从而促使学生走出僵化的思维,改变现有固化模式,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孙娴.小学数学“学习解决生活原型问题”的实践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2):106-110.
[2]曹美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4):80-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