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梅
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型。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如何上好复习课,不同的思想观念,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与不同的做法。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课前,我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复习要求:一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成知识树形图,或绘制成表格;二是寻找记录与此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及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又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不足的知识点上用足了时间。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一、知识再现,形成网络
出示课题,同桌交流本单元学习内容。
师:关于长方体、正方体这个单元,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长方体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相等,相对的面也是相同的,当长方体所有的棱长都相等时,它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这时它六个面就都相等了。
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生:如果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话,那么其余四个面就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生:我们还学习了表面积、体积和棱长之和的计算。
师板书:表面积、体积、容积、棱长之和。
生: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面积之和,也就是(长×高+宽×高+长×宽)×2
生:体积就是长方体占空间的大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正方体的体积,全班一起说。
生:其实它们都可以统一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师:什么是容积?
生:物体所能容纳的物体的大小。
师:体积和容积有什么不同?
生:厚度不一样。体积是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所容纳物体的大小,它们的单位是不同的……
主体知识的再现,就是已学知识不断调取的过程。学生自主对最基本的知识进行回忆和梳理,在交流中互相补充,找到散落在各知识点之间的思维链接,“以线连珠”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聯系,内容条理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自主提问,评析点拨
如何抓准基点复习?如何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我以一道开放题来组串学生的知识散点,松绑学生的手脚,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
出示一个长方体:长:12 宽:6 高:8
师:知道了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什么?
生:油箱、通风管……
师:对它做什么事是与表面积有关的?
生:做一个这样的铁皮油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2×8+12×6+8×6)×2
生:要做一个与这个长方体一样的鱼缸,需要几块玻璃,一共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
师:这要算哪几个面?
生:前面加后面加左面加右面加下面。
师:什么时候求6个面?什么时候求5个面?……
生:求几个面关键是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
师:你还想对它做什么?也是与表面积有关的?
……
师:还有不一样的问题吗?
……
生:有一间楼房,长12米,宽6米,高8米,要给它挂灯饰(地面不挂),请问需要多长的彩灯?
生:……
师:你还想对它做什么事?
生:要做一个与这个长方体一样的鱼缸,把它装满水,能装多少水?
师:这是求鱼缸的什么?要注意什么?
生:容积,要忽略厚度不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把要解决什么问题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定,不管是自己来解答还是同学来解答,他们的思维始终都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同时通过质疑、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了数学素养。
三、直面差异,多方辅导
精彩不容“错”过,课前我让学生记录了自己做错的问题,最后的时间里我选择一些共性的题目展示出来。让“学困生”自己说题,反思自己错误的原因。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试着订正,并思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略)
师:对于这种题,其他同学有什么好的方法建议?
生:我们组分析题目出错的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把表面积和体积搞错了……
生:我们组的错题也是没有审题,通风管只有四个面……
生:要算礼盒包装带的长度,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一条长一条宽和两条高,实际上要乘2,还要注意要加上接头处在……
……
“学困生”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思考,面对问题,他们往往是“当局者迷”,找不到问题的核心。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自我梳理知识来完善知识网络”,如何更好地解决“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分析反思中总结。当然我们会经常面临“有心栽花花不开”的尴尬,但也会收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如果说新授课是栽活一棵树,那么复习课是不是就是育好一片林呢?你又是如何演绎“护林人”这个角色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