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芳青+郝惠雄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的扩建和开放、各种体育赛事的举办、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改善自身体质与促进健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脑、手机等产品出现,占用了不少大学生休闲时间,给大学生体质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为大学生合理利用自己休闲时间和进行科学体育消费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经济;体育消费水平;大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2-0102-02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抽取陕西省6所普通高校600名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为调查和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习和查阅前人研究成果,积累知识,为本研究方案、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
2.问卷调查法:为了获得真实数据和信息,编制有效问卷,进行调查和访问。
3.访谈法:根据调查需要设计访谈内容,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力争获得真实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當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现状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年收入水平呈逐年增长趋势,使人们摆脱了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状况。经济收入的提高,使人们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中国现代社会的学生改变了先去“豆芽菜”形态体征,不少地区的人们,不再是营养不良而是产生了营养过剩,直接导致不少人体重超标。最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手机和电脑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占用了不少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次数的大幅减少。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下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减少,必然导致体重超标、近视率加快提高,在缺乏体育锻炼的基础上,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下降,其中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和柔韧的下降较为显著。另外,由于受近年来高校招生政策的影响,大学生人数扩大。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加之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较单一,不受学生欢迎。虽然增修了不少体育场馆,但不少学校的人均活动场地和器材依旧紧张。这些体育活动场地与器材的不足,必然也会影响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
(二)影响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诸因素分析
1.劳动生活方式的质和量对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大体包括物质资料的消费水平、劳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余暇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受气候、地理、民俗民风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另外,劳动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调查分析发现,女生的饮食行为习惯总体优于男生,但是女生的锻炼时间比男生更少,男生体质的综合成绩和体质健康达标率均高于女生。另外,体质与锻炼习惯呈正相关,与肥胖程度呈负相关。大学生消费饮食习惯对体质影响的数据中显示,学生的身高与学生的月饮食消费水平虽然存在一定联系,但无显著相关性。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科学引导和加强。此外,根据大学体育锻炼的特点,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之后,学校是以学生的自主锻炼为主。数据显示,女生自主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较男生有明显差距;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质、量上存在很多差异性,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2.余暇时间的锻炼和活动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调查表明,大学生除了学校安排的体育课外,在余暇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或活动次数调查结果是每周主动参与体育锻炼4次以上的人只有20.7%,3次(含3次)以上的有27.3%,1—2次的占42.0%,其中有近10%的人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这显示,大学生每周参加余暇体育锻炼次数集中在1—2次的占42.0%。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对大学生余暇时间活动的分析,大学生每周活动时间3次以下的人数占到多半以上,并且每次的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人数男生多于女生,但比例不高。我国对体育人口的判断标准是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人口的数量较少,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余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经常参加锻炼的群体多以男生为主,女生所占比例更少;这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大学生锻炼心理、体育态度对体质与健康的影响
生理、心理需要是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这一认识普遍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认识水平程度较高,但是很多大学生虽然明确这一常识,但由于自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并未付出锻炼行动。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把参加体育活动排在第5位,而学电脑和上网排在第一位。可见,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态度与行动的一致性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4.学校健康教育的改革和科学引导
在学校体育健康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利用好体育课堂,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放羊式”体育教学方法,多利用游戏等方法,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对健康知识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高,但认识和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体质和健康的认识上也存在着误区。另外,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余暇体育活动中缺乏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些学生在锻炼中没有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技巧,因此对锻炼难以培养兴趣。这说明在学生的课余锻炼活动中组织不到位。今后学校体育依然是体育教育的重点,学校应从体育教学着手,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共同完成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并且在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的同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endprint
(三)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资料显示,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大学生体质现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大學生体质发展状况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几乎呈正比例关系。调查表明,大学生个体之间体育消费水平也不均衡,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来分析,大学生的经济主要来自家庭,除父母资助外个人基本再无其他来源,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主要表现在购买运动服装和器材、办活动卡。据调查统计,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群体中,用于参加其他各种体育俱乐部和各类体育项目培训开销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甚少,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对学生仍然实行市场化运作,仍要交一定的费用,多数大学生由于经济支付能力的问题,导致用在体育消费上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必然不利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高校应积极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应逐步使体育锻炼活动成为零消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所以,经济水平和体育消费能力的欠缺,也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现代电子信息产品的极大丰富,如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占用了大学生不少闲暇时间。部分大学生如果不能合理利用电子产品,必然会导致自身每天运动次数、运动量减少,肥胖率、近视程度上升,这是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高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建和开放了体育场馆、更新了体育设备器材、免费为学生提供了指导员,这些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必备条件,对大学生改善体质、增进健康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种行为值得在其他学校应用和推广。
3.影响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因素,不仅表现在生活方式、个人行为习惯、身体素质方面,同时还表现在自身经济能力、消费观念、体育态度、锻炼心理等方面。这些影响因素是由有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
(二)建议
1.大学生应主动地参加体育健身锻炼和比赛,为自身设立更好的强身健体目标,正确利用电子产品,为自己创造一切有利锻炼条件、机会,达到强身健体目的。家庭方面,家长应教育、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在经济方面给予支持和投入,培养子女的锻炼兴趣和习惯。
2.学校方面,学校应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投资和出名一些优惠鼓励性政策,合理组织体育赛事,不断提高学生体育消费能力。
3.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和管理,要增加建设性意见、建议的讨论研究,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