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泽林
【摘要】 本文简述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几种方式,为从事一线教学教师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考方向,同时也提醒高中数学教师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大显性目标的同时,更应把握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隐性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 德育 数学教学 抓手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0-001-01
人无德不立。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要渠道,学科教育是德育的主阵地。可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尤其是数学这样的具有理性思辨的学科却颇具难度。什么是数学学科的德育呢?怎样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也谈一谈个人的一点浅见。
1.数学学科德育的概念
数学德育属于德育大范畴,是德育在数学学科的具体实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在《数学学科德育》一书中把数学德育内容概括为:
一个基点:热爱数学。
三个维度:人文精神,科学素养,道德品质。
六个层次:用数学文化感染学生;用“数学美”陶冶学生;用数学史激励学生;用正确的数学观指导学生;用现实数学模型鼓励学生;用优良的课堂文化影响学生。
2.高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几个抓手
结合张先生所提出的一个基点、三个维度、六个层次和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笔者大胆尝试了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并结合不同的课型摸索出几个有利的抓手。
2.1解题教学中传递钻研的品格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很多一线教师也善于解题,热衷于研究解题,若能“借题发挥”开展德育,教知识的同时更教做人,做事,岂不妙哉。
案例一:难题攻坚战——方法总比困难多
在我校高三毕业班进行的一次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本题的失分率极高,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卡住做不下去了呢?通过课上学生自我展示考试时的思路和错解,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本题出错主要源于畏难心理,也有小部分学生想出思路却又由于意志不坚定而中途放弃。笔者深知解題教学不能仅仅只教解法,教心态、鼓士气更加重要。经过课堂研究和探索,最终师生共得到了本题的3种解法,更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命题者的考查意图。
对该题进行小结时,我结合本题特点指出:本题虽难,却也有3种方法可解,有些同学在考试中,解到一半,不了了之,为以后形成“会儿不对,对而不全”埋下了伏笔,有的同学意志顽强,运算准确,笑到了最后,得到结果的那一刻真是“进一步景色迷人”。想想我们的高三复习不正是如此么?只要我们刻苦努力,不轻言放弃,六月的我们必将收获精彩。而有了高三拼搏的经历,老师相信你们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会是生活的强者。记住:方法总比问题多。
2.2在高中数学知识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理性思维
不同于初中数学教学,高中数学教学以逻辑思维的训练为主,在讲授高中的数学知识时,教师更应重视思维的训练,让数学真正成为思维的体操。
2.3以数学之“真”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
案例二:概论教学——三个臭皮匠真的顶的上一个诸葛亮么?
教师在讲授相互独立事件一课时,不妨设计一组概率问题,分别定义甲、乙、丙三人在各自领域与诸葛亮对比的概率,最后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通过计算分析三个臭皮匠是否真的顶的上一个诸葛亮,这样的设计不仅有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学会“数学地”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
2.4以数学史的演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纯粹是数学家的经历,有的则记录了一段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读书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或掌握前人创造的成果。而数学前辈们继往开来的传承与创新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必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案例三:复数教学——创新促进品格发展
教师在讲授复数时,很多学生会觉得虚数单位的产生十分突兀,虽然后续知识的学习足以支撑起解题和考试,但学生对复数并不感冒,如果从数学史的视角来进行课堂的引入和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域的变化对数学产生的影响,学生的疑惑定会释然。
教师:请同学们尝试解出下面几个方程的解。
学生不难解出以上方程的解,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随着数域的逐渐扩大,方程解的个数也逐渐增多。从开始的自然数范围内只有方程x2-1=0的解x=1,一直到实数域范围内方程x2-1=0,2x-1=0,x2-2=0都有解。教师简单的介绍数学家为什么要引入自然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等,以及实数是否是在数学家一开始研究数学时就有的一种定义。通过概述数学史中这一段历程,使学生体会为什么要一直扩大数域的范围(基于生活记数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最后引出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扩大数域的办法使得方程x2+1=0也有解呢?
自然,学生会觉得创新之举实在必行,虚数单位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在经历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后,我想,有一天,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不会也能够创新的开拓自己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或是在科学研究上开创一个新领域呢!
3.结束语
数学德育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大显性教学目标的同时,辅以情感目标(德育)这一隐性教学目标,定会让课堂教学上升一个品质。笔者深信,富有德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是有品位,有格调的教学,更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张奠宙等著.数学学科德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汪晓勤著.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卜大海,侯军.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功能导向初探[J].福建中学数学,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