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视域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

2017-11-21 20:05李茜
关键词: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李茜

摘 要: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时代新风,巩固社会道德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在树立大局意识的前提下,协调精神文明建设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强调对人的发展,从而以人的全面发展带动精神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041-03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受到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被无数实践证明过了的科学的发展观,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拥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

一、树立大局意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各部门的齐抓共管

世界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在此前提下需要注意到分析对象的各个子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要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注意各个子系统或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共进、齐抓共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全国上下各个部门不可推卸之责,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各级党委、党政部门、宣传部门以及各个社会工作单位和社会力量之间的统筹协调、分工配合。

(一)全面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问题

人们普遍对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效益问题认识不够,大部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必要性的理解就是其所具有的社会效益,但从另一个方面讲,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角度看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具有经济效益。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产业,传统工艺、文化遗产不只需要被保护,也需要被传承,而传承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便是形成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便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资源体系,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运营也是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的渠道之一。

(二)把握社会舆情走向

拥有引导舆论正确走向的能力是当今国家治理体系有效与否的标志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掌握并调控社会舆论氛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一般来说,社会媒体的报道对舆论的走向起到非常大的影响,而媒体始终要坚持团结稳定的原则,以报道积极地正面消息为主。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1]。

(三)协调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同分工方向上的各个要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需要把握好社会发展的大局,也要使得每个部分与个体得到充分的关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蛋糕”如何公平分配,使得不同主体、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精神文化风貌得到协调发展,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地方。

首先,从横向来说,由于社会的发展,生产分工愈发繁多,人们之间的阶层划分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果却并没在各部分人群中实现均衡。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多在一些中小学及高校中展开,在这一部分中基本是处于学龄的人群,这部分人群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较强的可塑性,与社会性的事务接触较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道德素质上的偏差,科学文化修养也相对较高。精神文明教育活动也多在一些国企、事业单位中展开,这一部分人群因其工作性质的原因,其单位运作的指导精神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使其工作不可偏离“为人民服务”的核心。而现今的精神文化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实现多样化、差异化。所以,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到不同人群中的横向协调发展,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施以对应的精神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调动起每一位群众对精神文明以及文化事业的热忱,使精神文明建设在人民群众中实现“无死角”。

其次,从纵向来说,国家管理体系的各个部门都是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份子。上到顶层谋划部门,下至乡镇社区,都需要相互之间协调推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顶层谋划部门需要根据下达的精神对所要进行的工作进行结合准确社情民情的分析,总结出科学的实行策略;负责宣传工作的部门要对上层所下达的精神与指令进行更贴近民众理解能力的方式,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对精神文明教育的步骤进行合理规划,整体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要将精神文明建設的重点放在一些在新型社会组织、新型商业组织等具有创新性的单位上,农村需要大力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推动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小城镇的创建[2],在城乡之间建立城市的文明单位与农村的对应单位结对互助的体系,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功能,在不断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这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也可算是一个连贯的流程,流程中的各个节点间的协调共进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与成功。

另外,由于当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网络社会的精神文明教育功效不可忽视。因此,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注意到协调线上与线下的关系。由于线上平台思想言论的发表相自由,而舆论安全监管尚不完善,不仅致使线上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不如线下教育,而起其不当思想言论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线下精神文明教育,并削弱线下思想教育的功效。因此需要协调线上思想教育与线下文明建设的关系,促进网络领域与现实生活领域文明风尚建设的互动,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2]。

二、重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始终强调人的自觉性、创造性活动在发展中的作用,在不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力量,鼓励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自发的创造性活动,并积极地在实践中掌握真知。endprint

(一)以人为本,为民利民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容忽视。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才是推动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当今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建设更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建设精神文明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工作的创造性。当然,精神文明建设最终的成果也是为人民所共享,要真正贯彻发展建设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理念。

(二)鼓励人民群众的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活动的创建是极具创造性的文明建设实践内容。群众的各类精神文明活动对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扭转,社会不良舆论思想和陋习的改变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在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时要对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有更高的要求,追求活动的实际效果[3]。

(三)突出实践活动教育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理论的教育与指导,更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的教育。而实践教育在现阶段虽然也是有所开展,但基本还是以“口号”为主,落到实处的还是比较少的。实践活动教育因其过程较为繁琐、教育效果不好评估等一些特点使其组织起来相对较有难度,但实践教育更能使人们形成深切的精神文明建设体验,因此需要不断攻坚克难,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教育在群众的精神文明教育中协调配合并加以推进。

三、精神文明建设的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重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个体的发展会很大程度上带动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我们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的目标之一。个人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建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大众所共享,但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也需要通过个人的进步与发展来实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对人的发展,从而以人的全面发展带动精神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一)落实“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发展的指导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始终秉承的鲜明的时代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从事一切建设的基调[4]。我们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时要始终把对人民群众进行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作为建设工作过程中的着力点,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自信、意识形态自信,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注重针对人民群众的不同特点,以个性化的方式将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工作,把一些琐碎的工作落实到每个小细节并要做到长期落实,正真把价值观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做到实处,做出效果。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的力度,增强对法制意识、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宣传教育。

(二)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秉对个人的基础性教育

秉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注重培养个人的精神文明修养。实现个人的精神文化和道德素质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实践途径。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对个人的基础性教育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加强个人道德文化素质人们的精神文明教育也可以穿插在各个常见生活场所之中,如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公共场合的文明宣传标语等等。

(三)强调绿色生活理念,重视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注重个人的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始终重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正确处理,在人民群众的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加强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学习中央下达的各类文件,将“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与实践意义传达到人民群众中去,使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使“绿色生活、绿色发展”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常态。

(四)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

人在生活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理性需求及感性需求,理性需求需要物质生活资料来填补,而感性需求则需要精神文化资料来满足。对优秀的文化产品进行大力的扶持,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积极地体系化传承,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领域进行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协调与结合,推动我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等等,也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精神文明素养、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协调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关系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只能在对社会整体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中对个人进行相关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整体的努力,也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参与。整体与个体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依靠各类单位、部门这种整体去建设,极少将注意力转移到个体建设上[5]。个体的力量虽然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每个个体精神文明风貌的提高都在促进着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加强。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依然可以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观点,精神文明建设也始终需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引导,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只有统筹协调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个内容与各项任务,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对人的发展的反作用,才能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实现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

参考文献:

〔1〕黄坤明.推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N].人民日报,2015-11-2.

〔2〕燕平.以新的发展理念开创精神文明创建新局面[J].精神文明导刊,2016(01):14-15.endprint

〔3〕李謙.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08-111.

〔4〕邓显超、杨章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动力[J].学理论,2015(04):21-22.

〔5〕包桂芹.论科尔施对实证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6〕于涣茹.再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J].长春大学学报,2017(07).

(责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needs to gui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subsyst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rxist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the mas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establish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piritual civilization emphasizes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o promote the smooth progress.

Keywords: Marxist Development View;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eople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行政不作为”现象探析
发挥电力党建工作 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简谈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党建工作的长效性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新时期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创新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