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兵
【摘 要】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演唱声音洪亮宽阔,动作大开大合、顿挫鲜明,是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人物造型。大花脸,也叫正净、大面。扮演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大气取胜。表演上重唱功,唱念及做派要求雄浑、凝重。秦腔角色行当的划分,是以中国戏曲传统并结合秦腔特点为依据,秦腔花脸是秦腔的重要行当之一。
【关键词】秦腔;花脸;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17)20-0051-01
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相貌具有特点的男性角色。大花脸又称正净,重唱功,所扮演之人物形象多为朝廷重臣;二花脸又称副净,重做功,多扮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形象;武花脸又叫武净,以武功为主,不重唱、念;油花脸俗称毛净,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粗犷而妩媚多姿为其特点。秦腔里有着严格的行当区分,花脸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行当。花脸既具有秦腔艺术本身特点,又在此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从而丰富了内容,形成了它的独特性。
一、秦腔花脸唱腔特点
秦腔的“唱”不叫唱,叫“吼”。秦腔唱腔高昂激烈,质朴豪放,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通过秦腔,我们可以了解到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秦腔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演唱起来高昂、强烈,这一点尤以花脸表现得最为明显。通常,花脸在演唱时都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将这种演唱方法称之为“挣破头”。
二、花脸表演身段
秦腔各类行当均有不同的身架,特别是花脸的身架,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比较夸张,讲究粗犷有力,豪迈端庄。
如正生两目平视,胸部挺起,气存丹田。大腿提小腿,逐渐伸展,足尖自然向外稍偏,跷宽落窄,着地有力。两膀自然伸直,前甩不能高过胸部。花脸基本与正生同,但更为夸张、粗犷。抬脚要略髙,落地有声,虎步是花脸常用的台步。两手划开,或右手拿马鞭等道具,左手按须,两腿坐马势,或丁字脚,走时两膀与两肩自然晃动,两腿原地踏步,逐浙变大步。秦腔传统戏《杀驿》之吴承恩持刀上场、《逃国》之伍员持马鞭望追兵、《过巴州》《太和城》之张飞和孙武子打胜仗以后,肩扛钢鞭的下场等,均用此步。
三、秦腔花脸的表演形式
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因而在表演形式上高度浓缩为四个字,即“唱念做打”。秦腔花脸以“唱”和“念白”为主。“唱”指歌唱,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形式,从元杂剧开始,中国戏曲就是主唱宾白。秦腔的唱腔要求运气丹田,字正腔圆,直起直落,满腔满调。演员要学会运气,运用腹腔、喉腔、口腔、鼻腔、颅腔等的共鸣,掌握口腔的开、齐、合、撮,更重要的是要练习和熟练掌握发声、咬字、运气、收声、归韵、喷口等一系列声乐技巧,并把声乐技巧和要表现的人物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结合起来,唱出韵味,唱出词情词意,达到中气充沛、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在发挥声乐艺术魅力的同时,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心声。
秦腔花脸的唱功,还有讲求真嗓假嗓押互交替的特点。大段唱多用真嗓,假嗓俗称“二音”、拉腔。真嗓大唱,假嗓拉腔,真假掺用,转换灵活,足显秦腔唱功之特点。“念”即道白、说白。“白”又分韵白和散白两种。要求做到咬字清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还要有韵味。其作用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细膩的情感。
秦腔名艺人李可易(1906-1967),陕西省兴平县人,易俗社第四期学生,工花脸。他勤奋好学,功底扎实,技艺全面,文武兼备,唱功、架子样样精通。他能演《豫让剁袍》《黑叮本》《铡美案》一类的唱工戏,更擅演《荆轲刺秦》《芦花荡》《玉虎坠》等架子花脸戏。20世纪30年代初,西安举办过一次“秦腔五魁”民意测验,他荣获“花脸大王”的称号。后来,他嗓音失调,但仍注意唱腔的委婉多变,特别着意于表情动作,重视人物的气质,以演架子花脸而闻名。如他演出《玉虎坠》的马武,绿脸红须,手持大扇,威武中透出一股任性,活脱脱一副绿林好汉。他在《山河破碎》中扮演金兀术,虽属反面角色,但仍注意人物的内在气质,因而有人称赞其“一出场就给人以想吞并中原的气势”。特别是《荆轲刺秦》,从扮相到举止,从舞剑到亮相,威武雄壮、气度不凡,表现出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李可易不仅精通秦腔,还能演京剧,京剧花脸戏《太平庄》《取长沙》《探阴山》《连环套》等,演得也很有水平。
四、结语
在秦腔表演中,花脸行当是各个行当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花脸演唱的声音浑厚宽大、气势磅礴,表演刚健雄劲、大方有力,因而它最能体现西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秦腔声乐的代表。因此一名花脸演员对人物塑造的得失与剧目的成败有着至关紧要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赵家瑞.从西府秦腔源探古“西秦腔”[J].当代戏剧,2007(02).
[2]王保易.漫话秦腔脸谱[J].当代戏剧,2007(03).
[3]张晋元.秦腔丑角与顺口溜[J].当代戏剧,2007(04).
[4]张利峰.浅议秦腔花脸的继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6(24).
[5]文丽娟.秦腔演唱的气、字、声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