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莹颖
【摘 要】作为西方舶来的话剧表演艺术,得以在中华民族艺术土壤中生根发芽,渊源于艺术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话剧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本文主要阐述了话剧表演艺术在当下呈现出来的多元化、民族化、生活化和戏剧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话剧表演艺术;多元化;民族化;戏剧化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023-02
话剧表演艺术就是话剧演员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塑造各种角色形象,运用生活化了的舞台动作与语言创造出来各种舞台艺术形象,通过运用接近现实生活的动作和语言进行表演,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话剧通过舞台的多次重新塑造,经过千锤百炼之后,越演越精,话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要从现实生活中加工提炼成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得要比现实生活人物更理性、更集中、更典型、更丰满。作为话剧演员出演的人物形象,一定要具有典型的个性特征,可以说演员就是创造者,演员的声音、语言和身体也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道具,演员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声情并茂的对白,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演员很好把握剧种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感情变化,这需要话剧演员更加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才能把话剧中的人物演逼活了。作为话剧演员亲自创作出来的话剧作品,一定要亲自登台表演,才能保证作品的准确性、生动性和真实性。在当今话剧市场不景气的现状之下,作为话剧演员创造话剧作品时,既要弘扬话剧表演艺术的多元性和民族性,还要保证话剧表演艺术的生活化和戏剧化。
一、话剧表演艺术的多元化
话剧作为西方舶来品在我国文化土壤中扎根也有百年历史了,话剧表演艺术的引进开阔了艺术家的视野,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活跃了中国话剧舞台,成为我国民族艺术不可或缺的艺术品种。话剧表演艺术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表演体系、表演元素和表演风格三大理论层面,当前我国话剧表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揭示了话剧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不断创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极化、多边化和多元化,当然影响到话剧表演艺术要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
一是表演体系的多元化。中国话剧表演艺术一直以来以“斯氏体系”一统天下,这种由斯坦尼斯拉夫基所创立的体系又被称作体验派,它的“逼真”和“生活化”等表演理论成为中国话剧表演艺术的法度和准则,甚至波及到了影视表演。“斯氏体系”一统天下的格局在改革开放以后被打破,又出现了“布氏体系”和“梅氏体系”多元并存的局面。“布氏体系”以间离效果和陌生化等表演理论为准则,“梅氏体系”属于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渊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学。当前这三大话剧表演体系兼容并蓄、水乳交融的格局标志其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是表演元素的多元化。传统话剧主要有台词、动作、交流和停顿等表演元素,台词包括对白、旁白、独白和画外音等,动作主要有形体动作和心理动作。而现在话剧表演艺术增加了舞蹈、声乐、器乐、戏曲、魔术、杂技和其他曲艺品种等表演元素,多元化的表演元素促进了话剧表演的繁荣发展。
三是表演风格的多元化。传统话剧表演主要以写实主义风格为主,现在又增加了写意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等许多其他的表演风格。写意主义风格强调传神写意,不追求逼真。如话剧表演吸收了戏曲写意化表演中的亮相、台步、身段和程式动作等,而现代主义风格又包括表现主义和荒诞派等戏剧艺术风格。
二、话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
自从话剧引入我国之后,话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问题成为一大研究课题。话剧在“五四”运动引进之初被称为白话剧、爱美剧和真新剧等名称,后来被我国著名戏剧家洪深改名为“话剧”,中国话剧的民族化问题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无论从艺术实践上,还是艺术理论研究都一直得以加深,从话剧的表演内容与形式、话剧舞台的语言和动作等,都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在话剧发展史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话剧民族化理论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但是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一直没能取得一致性。
中国话剧在文革时期受到政治冲击较大,内容都是紧跟时代发展和阶级斗争需求而创作的,要求艺术为政治服务,所以这个时期的话剧创作与表演民族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田汉认为话剧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现代话剧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也未免流入自然主义色彩。作为话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就是要把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以及真实反映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体现我国民族风貌、民族性格、民族人物、民族形式和风俗民情,利用一定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
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西。”这对中国话剧表演艺术民族化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在话剧表演民族化探索与实践道路上,贡献最大的莫过于焦菊隐,他借鉴戏曲的话剧舞台创作了很多经典话剧作品,如《虎符》《茶馆》《蔡文姬》等精彩绝伦的话剧剧作,都以简练精确的形体动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了“内在的真实”和“诗意的真实”,他不仅严肃地提出了话剧创作要走民族化的道路,而且在话剧舞台表演和导演方面,也要深入系统地进行民族化探索,话剧表演要具有民族感情和民族气派。上个世纪中国话剧家们深入探索话剧与中国戏曲的融合,不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民族话剧作品,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话剧的民族色彩,积极借鉴戏曲艺术的精髓为话剧所用,以加强话剧的艺术表现力,将民族化精神与精髓掌握住,进一步加强了话剧表演艺术民族化发展。
三、话剧表演艺术的生活化与戏剧化
一切艺术都渊源于生活,话剧表演艺术也当然来源于现实生活,演员通过对话剧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的演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反映现实生活,因此,生活化是话剧艺术的基础。话剧虽然没有戏剧艺术具有念、唱、做、打、舞等手段,但是通过对白塑造人物的有性格这一特殊要求,主人公性格化成了话剧演员追求的第一目标。因此,很多话剧演员在各自的表演风格上进行了有益的试验和探索,尽量摆脱那种以演员为中心的自我展示,在很多话剧艺术表演舞台上,演员往往千人一面、百人一个腔调,令人生厌,完全没有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是因为缺少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反映的缘故。因此,话剧表演艺术的生活化、没有表演的表演、生活化的表演等观点的提出,无疑有着积极的意義和作用。
作为话剧演员应该从我国著名话剧电影《雷雨》中,学习生活化了的艺术表演,曹禺先生虽然撰写的是揭示大资本家血腥的、罪恶的发展史,但是那些演员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演活了,仿佛这些话剧演员本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周朴园、樊姨、鲁妈、四凤等,这些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让演员们塑造的就是现实生活中“这一个”人物,就是观众身边活生生的人。这需要话剧演员对生活多观察,对形形色色的角色多研究,把这些人物放到现实生活中去揣摩,体验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把人物演真演活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处理的更具有戏剧性,把现实生活中具有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处理得更加真实可信,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
四、话剧表演艺术的戏剧性
作为一个话剧演员要通过多年舞台艺术实践,才能实现话剧表演艺术的生活化和戏剧化,对话剧中不同角色进行研究和把握,不能一味把人物角色演成了自我,不仅要把握人物的外在形象,还要洞穿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展示各种性格,如热情幻想型的、麻木冰冷型的、执着而倔强型的、刚毅坚韧型的等,通过不同话剧演出可以把握和体验众多角色性格特征,把这些一个个人物演出有个性和光彩照人,那就算成功了。
例如,在表演一幕植物人话剧时,要想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感人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是不可能的了,这就需要另辟蹊径,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感情的植物人,可以使用身体语言和体态的接触,让观众沉浸在主人公美妙的幻化空间中,通过身体的接触与对手进行思想交流,安抚一个内心受伤无助的植物人,通过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安排和特殊的体态语言表演,才能演绎出一个无法表现的戏剧性人物形象。再比如,要展现一位心灵深受打击的妓女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时,可以设计具有戏剧性动作和情节,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凄惨。在演出《安娜·克里斯汀》这部名著时,剧中高潮部分安娜痛斥父亲及天下男人时,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的感情,不妨设计一个情景和动作,利用别在安娜大腿上的一包烟这个特写,让主人公毫无顾忌地撩起裙子,拿出别在大腿上的香烟,随手在鞋底划着火柴点着香烟,这种潇洒狂野的动作彰显出安娜愤怒、委屈和悲凉的情绪,这种戏剧化动作的处理,就能够极好地揭示妓女不为人知的痛苦流离的生活和浓烈的悲怆心情。
五、结语
语言和动作是话剧表演艺术两大支柱,话剧舞台语言区别于生活语言,所以话剧语言要经过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同样,话剧表演中的动作也是经过艺术化了的肢体语言,都是为充分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服务的。话剧表演艺术语言和动作的提炼与加工都要源于现实生活,一方面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还要遵循演出的地域性、风俗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等艺术特征。话剧表演艺术中台词要具有标准性、典型性、艺术性和表现性,通过对话、独白、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等语言形式承载角色的思想情感,因此,话剧演员有声语言的艺术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话剧表演艺术同样来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解,所以话剧演员要做到真实、自然与可信,也就是要求话剧表演的生活化;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民情,所以话剧的民族化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门舞台演出艺术当然也要具有可供人们欣赏的戏剧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话剧表演艺术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创新话剧表演艺术多元化的演出形式也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献:
[1]李磊.话剧表演艺术多元化探微[J].戏剧文学,2003(09).
[2]王雄丽.解析话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J].剑南文学,2012(05).
[3]王运成.话剧表演艺术的核心与灵魂[J].戏剧之家,2010(03).
[4]王虹.浅谈话剧表演艺术的生活化与戏剧化[J].广东艺术,2000(10).
[5]孙航.浅谈话剧表演艺术的特征[J].大众文艺,2014(10).
[6]齐静.论传统戏曲对话剧表演艺术的影响[J].戏剧,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