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 骥
(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贸易促进产业升级机制与对策分析
○ 马 骥
(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
实证分析了2008—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与投资情况,并基于对外贸易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的经典理论分析,提出对外贸易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分析,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应优化外部环境、提升进出口结构、注重“双向投资”均衡和加强区域合作等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一带一路; 对外贸易; 机理; 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9586.4亿美元,成为世界贸易中第一大主体。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拉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成为了“世界工厂”。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与环境承载能力的不断下降,以及发达国家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冲击,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共建“一带一路”、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提出与实施为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产能合作提供了便利,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基础上,梳理了对外贸易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的经典理论分析,并对作用路径进行分析,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机遇,分析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策略,以期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大陆,涉及亚、非、欧的64个国家,包括亚洲43国、中东欧16国、独联体4国和北非1国(如表1)。
表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
(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情况
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体情况
2008—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进口与出口贸易总量分别从2619.4亿美元和3324.23亿美元增长为3880.89亿美元和6142.76亿美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21%和8.16%,高于中国的进口与出口总量年均增长速度2.44个百分点和0.99个百分点(图1、图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占中国进口贸易总量的比重维持在23%左右,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量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如表2)。*下文中非特别说明,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1 2009—2015年中国进口增速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口的增速变化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2 2009—2015年中国出口增速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出口的增速变化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国家的贸易分析
2008—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的进出口贸易比例呈现变化趋势,中国与东南亚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与“一带一路” 沿线各区域的进出口贸易中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而从南亚、西亚北非的进口比例和对独联体东亚的出口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图3、图4),2015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内,中国与东南亚的进口、出口分别为1944.76亿美元和2773.95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出口比例分别为45.16%和50.11%;中国与南亚的进口、出口分别为169.51亿美元和938.82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5.28%和4.37%;中国与西亚北非的进口、出口分别为1058.84亿美元和1422.23亿美元,占比分别为23.15%和27.28%;中国与中亚的进口、出口分别为150.66亿美元和179.25亿美元,占比分别为2.92%和3.88%;中国与中东欧的进口、出口分别为140.70亿美元和421.58亿美元,占比分别为6.86%和3.63%;中国与独联体东亚的进口、出口分别为416.42亿美元和406.92亿美元,占比分别为6.62%和10.73%。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进口贸易结构分析。2014年和2015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进口贸易占中国进口总额的23%以上,主要进口来源于西亚北非、东南亚的国家,占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77%左右(其中西亚北非约占27%、东南亚约占50%);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产品,主要是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矿砂、沥青等初级产品,约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产品的42%左右;一些机电产品、机械器具及零件等工业制成品主要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口;中国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贸易的主体,进口额约占80%以上;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主要采取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和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等四种贸易方式,其中一般贸易(约占61%)和进料加工贸易(约占14%)约占进口贸易中的75%。而在贸易主体中,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一般贸易进口约占其进口的81%和57%,外商独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约占其进口的38%。边境小额贸易方式进口量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中约占2%,其贸易主体主要为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占比达到99%左右。
图3 2008—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出口贸易份额的变化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4 2008—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进口贸易份额的变化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出口贸易结构分析。2014年和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出口商品量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27%以上,主要出口地为西亚北非、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对这三大区域的出口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83%左右(其中西亚北非约占23%、东南亚约占45%、南亚约占15%);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约占总额的3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出口贸易的主体有国有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其中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出口贸易额占总出口额的85%左右;出口贸易的方式有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料加工贸易和补偿贸易等,其中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约占出口贸易总额的85%左右。国有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要以一般贸易出口,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则主要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1]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情况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投资合作。200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总额为148.44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07%;2015年,中国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56.79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0.54%,主要流向东南亚(占54.30%)、独联体(含蒙古)(占15.84%)和西亚北非(占12.96%)等区域的国家(如图5)。在此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加强对中国投资,实现了投资的双向流动。200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61.99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的6.71%;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82.4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的6.53%,同比增长24.95%,主要投资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投资的92.85%)(如图6)。
而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据商务部统计资料,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合同8158份,总金额为1260.3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同比增长36%。
图5 2008—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直接投资存量变化资料来源:《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6 2008—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对中国的实际直接投资变化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一)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理的文献简析
早期的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可追溯到 Adam Smith 的绝对优势理论和David Ricardo 的比较优势理论。优势理论提出根据“优势”生产出口产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进而影响贸易双方分工地位和产业结构的变化。Kaname Akamatsu(1932)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则认为,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资本和先进技术,利用资源与劳动力优势生产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分工可实现后进国家的产业结构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发展。Robert Merton Solow(1956)、Feder( 1982)等认为投资、跨国贸易等具有技术外溢效应,跨国投资出口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具有拉动作用,促进物质与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Michaely(1977)和Balassa( 1978)认为出口通过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技术转移等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Friedrich List批评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和“世界主义”政策,反对自由贸易政策,强调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通过国家政策保护幼稚产业,形成比较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2]Krugman(2000)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对具有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等产业进行出口补贴或鼓励政策,对进口产品进行征税以保护国内市场等方法培育本国的战略性产业,提高本国战略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升级本国产业。
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实在的商品往来,也有无形商品如资本和技术,以及通过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国际相关产业的循环、投入产出关系变化等影响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总结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对要素禀赋、规模经济、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业关联与制度改革等因素产生影响,从而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如图7)。
图7 对外贸易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与机制
(二)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路径分析
1.影响资源要素配置和供给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影响本国的产业形成、发展与调整。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强调要素禀赋差异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而进出口商品结构又影响资源要素的配置与供给,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状况。各国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状况由其所处地理位置与长期经济发展方式决定,难以改变,但对外贸易能转移可流动要素和加强对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改变各产业的要素供给弹性,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产品生产部门要素配给发生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1980—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改变。在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2015年,在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为4.57%,工业制成品比重为95.43%。在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工业制成品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如图8)。在对外贸易增长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1978—1985年,中国产业结构是“二、一、三”状况,1986—2012年中国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2013年后,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演变为“三、二、一”,三次产业比重为9∶40.5∶50.5。
图8 1980—2015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2.增加产品需求
需求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动力与出发点。产品需求包括需求量与需求结构,开放经济条件下有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
从量上分析,国内需求市场小、有效需求不足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瓶颈”、制约因素,因为传统产业的升级往往意味着传统产业的产品生产能力提升、产品供给增加,但由于国内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而导致国内需求小于供给,出现产品相对过剩。如目前中国的水泥、钢铁、焦炭、电解铝、汽车、纺织等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优化缓慢,依靠国内市场难以有效解决,而通过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出口市场,增加产品需求,既可解决相对过剩,又可达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带动产业集聚、集中,形成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结构上分析,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当社会需求从物质需求转向各种服务性需求变化时,会引致许多新兴服务业产生,带动服务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服务化发展。1982—2015年,中国服务进出口从44亿美元增加到713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7.51%。其中,服务出口从25亿美元增加到2882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6.15%;服务进口从19亿美元增加到4248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0.01%。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会推动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发生变化,进而引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如,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的食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的比重由1990年的54.2%、3.2%、8.8%和2.0%变为2015年的35%、15.2%、12.7%和6.2%,人们所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如家用汽车、摩托车、空调、计算机、热水器和移动电话等)拥有量显著增加,这些需求变化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数据来源: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3.促进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技术越发展,技术进步越快,资源利用效率越高,产业发展速度越快,新产品和新产业部门会不断涌现,产业就会沿着高技术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实现一国(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只有两个路径: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技术创新非常重要,但单纯依靠本国自身的发明创造还远远不够;同时,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所需时间较长,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最佳选择。根据雁行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口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1)通过直接进口国外先进的设备、工艺、产品等,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其科技含量,实施产业技术水平的巨大飞跃,快速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2)引进先进机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增强产业竞争力,形成主导产业或支柱型产业;(3)对进口产品的研究学习,加强对对外贸易中各种可能“技术溢出”的吸收,实现模仿创新,增强比较优势;(4)中外合作与外商投资企业中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流动与合作,能使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得到传播,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能力,能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发变化。许多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也表明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无形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文东伟等,2009;蒋仁爱,冯根福,2012;陈欢,王燕,2015)。
4.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关联、企业集中、产业集约,促进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联动、融合,培育特色产业和实现以产业价值链为中心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的联动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重要途径。由于产业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关联关系,对外贸易通过进出口产业的生产、产量、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1)消费升级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人们收入增加。由恩格尔定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下降,生活非必需品支出比例则上升,从而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与提高消费层次,带动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发展。目前,我国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鼓励企业适应消费者需求,“以民众消费需求升级促进国内产业升级”;(2)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引起国内消费升级与消费偏好变化,增加生态环保型、文化教育娱乐型、医疗保健型、交通旅游型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消费,从而增加这些产品生产的投资和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升级;(3)对外贸易发展带动关联产业发展。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只有相关的配套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才能支持对外贸易产业发展。如初级产品贸易产业的发展,需要公路、铁路、港口、电力、通讯等各个行业的配套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技术与资金,从而影响和辐射人才培训、技术研发、原材料供应、中间品生产、资金融通等产业的发展,从整体上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
5.促进政策创新与基础设施改善
通过对外贸易,加强了一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与人员往来,有助于国际前沿信息和先进理念的交流,促进国内观念变革、制度创新和基础设施改善,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1)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幼稚产业保护政策、出口退税政策、贸易协议、进出口商品的限额和许可证制度等政策与制度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对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贸易双方不断创新,推动对外贸易与产业发展。有研究认为,中国30多年来的产业升级得益于自由贸易和FDI的政策;[4](2)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增长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推动港口、公路、铁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发展。在对外开放中,许多地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软环境,营造外商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良环境,促进了外向型产业发展,也为产业结构转变提供了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张晓静(2015)在实证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时,认为商业环境、运输和基础设施质量等因素在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阿拉伯国家的出口贸易中有重要影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应加强与这些国家在这方面的合作与投资,以把握贸易发展的机遇。[5]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3年11月,“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并正在积极制定规划和不断推进实施之中。“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总体框架与美好蓝图;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的成立,以及“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峰会举办为加强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印尼—印尼雅万高铁等项目合作的签订与实施,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正在逐步实施,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升级带来巨大的战略机遇。
(一)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的机遇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东边牵着东亚经济圈,西边连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跨度最大、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国际性经济带。它将按照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多边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式,积极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全方位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对外开放合作,在与发达国家开展经贸往来与合作的同时,加强与广大发展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合作,将“一带一路”打造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6]
对外开放30多年,我国实施点、线、面的开放政策,实现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沿边开放到全面开放的梯次推进战略,受地理区位优势影响,形成了东部开放水平高、中西部开放水平低的非均衡发展状态。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既包括东南沿海地区,也延伸到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并将原来开放局面中的“内陆腹地”——广大中西部地区变成现在的“开放前沿”,形成“向东”、“向南”、“向西”、“向北”的真正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以政策协调、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畅通、人员交流往来友好频繁等为区域经济合作重点内容,开放程度高,为中国对外开放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升了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推动中国更高水平的开放和对外贸易发展。
(二)深化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的机遇
“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为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双线投资提供了机遇;(1)具备对外投资的合作空间。加入WTO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由2002年的27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1456.7亿美元,占全球流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到2015年的9.9%,超过同期吸引外资规模(1356亿美元),成为全球投资流量第二大输出国,实现了对外开放从市场换资金、技术向以资金、技术换市场的转变。*数据来源:《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涉及 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产业上与我们有很强的互补性,为产业投资与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与需求,为对外投资提供了历史机遇;(2)中国企业具有对外投资的能力与需求。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资金的积累与竞争力的提升,培育了一大批竞争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在最近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数有106家,数量上仅次于美国(128家)。不过,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际化程度不高,“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会,这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总计为148.2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8.2%;(3)为双向投资的资金融通提供便捷与支持。中国政府设立的“丝路基金”和中国政府倡议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4)引进外资,分享中国发展机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资金投入、技术升级与更新上还有很大需求,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只有少数国家在中国进行投资;同时,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快,市场大,机遇多,来中国投资可以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因此,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必将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更多机遇。
(三)需求市场扩大的机遇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等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和消费,为产业发展与升级提供了广阔的需求市场。“一带一路”沿线60 多个国家,约46 亿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4%,GDP总量达20多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30%,这些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大多处于上升期,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没有完成,产业升级改造与发展需求高,产品市场需求前景大,为承接我国产业转移与加强产能合作提供了互利合作的广阔市场。同时,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合作,也会激发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机遇
产业升级有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等4个层面的内容[7],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新型知识、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使用,推动产业升级。
2000多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发展和人文交流,推动了古老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向西方传播,也把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西医等科学知识传到了中国,对古老的中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基于古“丝绸之路”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承载了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和实现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新兴产业合作和加强科技合作以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已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16年9月,中国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规划》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同时,我国积累的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人才(如航空航天、遥感、生物农业、高铁等领域的技术与人才)能够为与沿线国家发展技术合作提供支撑。
(五)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将引领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并与国内各区域板块的发展战略对接,以建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促进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并协调自身内部经济的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互利共赢为原则,以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为目标,通过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国家经济政策协调和区域合作,扩展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经济空间,用全球化思维为区域发展添加了新的创新因素。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亚欧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将推动我国“向西”开放,使得西部成为中国开拓新兴市场的前沿阵地,扩大了西部经济发展空间;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与到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贯通,能够促进东部地区优化外贸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强沿海东部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联动;[8]中部地区作为东部和西部开放的交界带,将迎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原材料的东部转移,发挥中部地区的枢纽位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引领与驱动,将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给中国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与全新的外部环境。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坚持互利共赢原则,顺应比较优势规律,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一)深化对外合作,优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大,地缘政治复杂,“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样,中国政府要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的背景下深化对外合作,优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外交关系,优化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外交环 境,并为企业“走出去”消除国际政治障碍;二是从全球范围内配置及整合资源的角度,加强对国内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贸合作的宏观指导与调控,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指南针”;三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建立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好的外部环境;[9]四是加强与沿线部分国家的重点项目建设,以示范效应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优势企业“走出去”;五是构建政府权威的“一带一路”信息发布平台,为对外合作提供可靠的经贸信息。
(二)发挥市场扩大优势,提升进出口结构
当前,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市场扩大优势,发挥对外贸易的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产业关联等方面的作用,提升进出口结构,实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协同推进,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的有效对接。一是国内各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稀缺资源、资本品和优质消费品,实施产品升级、工艺流程升级与生产技术升级,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二是发挥市场扩大优势,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域产业链融合机会,构建多层次的分工合作体系,形成出口优势,推动产品和技术“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贸易,实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提升贸易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四是发挥财税调控功能,实施增值税、所得税的减免等优惠措施,鼓励创新型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促进要素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流动,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成本优势。
(三)实施“双向投资”均衡发展,促进绿色发展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投资融资机制与机会,实施“双向投资”均衡发展,转移边际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和结构升级。一是争取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和产业合作等互联互通有关项目的投资,注重项目的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二是发挥中国的企业规模、产业基础和国家制度等后发大国优势,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类投资,对发达国家、东南亚周边国家、非洲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分别实施发展技术获取型、效率寻求型和资源获取型的对外投资以促进产业升级与转移;[10]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引进国外投资,充分利用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上下游产业链及横向关联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四是积极引进外资,鼓励外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绿色产业,吸收绿色产业发展经验,推动新兴业态发展,以绿色发展奠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
(四)创新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产业升级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大,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与合作,国内各区域应根据自身特征,加强区域合作,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区域产业升级。一是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联合攻关,共享科技成果和创新发展的经验,提升沿线国家创新能力,促进共同繁荣;二是根据东、中、西部资源特点与产业发展现状,加强国内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与协调,让东、中、西部各区域发展都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三是制定对中西部地区扶持政策和金融财政支持政策,加强区域的人才生态、产业生态和环境生态建设与培育,改善区域基础设施环境促进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创新政府服务理念提升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软环境,激发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与升级潜力,带动中西部产业的转型升级。
[1]童友俊.东部沿海外商投资现状调研: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情况[J].中国对外贸易,2015,(7):18-25.
[2]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李娜,伍世代,代中强,王强.扩大开放与环境规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 经济地理,2016,(10):109-115.
[4]唐东波.贸易政策与产业发展: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2,(12):13-22.
[5]张晓静,李梁.“一带一路”与中国出口贸易: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J].亚太经济,2015,(3):21-27.
[6]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4).。
[7]Humphrey, J&H Schmitz.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D].PhD Dissertation MIT Published by MIT Press,2012.
[8]安树伟.“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J].经济问题,2015,(4):1-4.
[9]杨英,刘彩霞.“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3-101.
[10]马相东,王跃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双重效应与中国双向投资均衡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6):98-103.
MechanismandStrategiesofPromotingIndustrialUpgradinginForeignTradeUndertheBackgroundof“OneBelt,OneRoad”
MA Ji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trade and investment of China and other “one belt, one road” countries from 2008 to 2015 and the theories of the promotion of foreign trade on industrial upgrading, the paper proposes the way of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by foreign trade.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y, it points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import and export structure, balance bi-lateral investments and enhance regional cooperation so as to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one road”.
“one belt, one road”; foreign trade; mechanism; industrial upgrading
F752
A
1672—1012(2017)05—0059—12
2017-07-06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6C1472);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3K110);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4K088)
马 骥(1972—),男,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