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帅,周建华
(湖州师范学院 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效评价研究*
翟 帅,周建华
(湖州师范学院 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为检验浙江省近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成效,本文构建了一个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绿色社会、绿色文化和两山制度”为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浙江省2010-20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近年来浙江省实践“两山”理论的发展指数,并对2015年浙江省11地市的“两山”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分析影响“两山”实践成效的主要因素和发展过程的薄弱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两山”理论;评价体系;熵权;TOPSIS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日益增长、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和国内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实际上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倡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于经济增长是个动态的过程,“两山”发展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如何理论支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如何评价“两山”理论的实践成效,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可量化的评价体系。浙江省从2002年提出“绿色浙江”开始启动生态发展里程,2010年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将生态战略作为立省之本,2012年又提出建设生态省、建设美丽浙江,之后陆续推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四边三化”等一系列组合拳,将“绿水青山”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将建设“美丽浙江”推向新的高度,在国内产生较大反响,成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建设学习考察的主要对象之一,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浙江“两山”发展又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经济较发达地区实践“两山理论”的方式、路径以及发展模式,其取得的效果具有典型性,其经验具有可推广性。依据“两山”理论,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通过测量进行辩证分析,对其提供理论支持,总结“两山”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构建浙江“两山”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指导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其他省市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侧重宏观经济指标的绿色GDP研究。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学者们认识到传统GDP测算的一些问题,转向对绿色GDP的核算和测度。Hwang等(1981)提出在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时,要减去环境污染带来的自然资源损耗[1](P14-17)。而随着净经济福利指标NEW的提出,日本、美国和联合国也陆续提出真实发展指标(GPI)、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和欧洲环境经济信息收集体系(SERIEE)等,而我国也在2005年前后开展了部分省市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调查工作[2](P142-152)。
侧重资源能耗的绿色增长评价研究。2009年OECD建立了包含环境、经济、人类福祉等方面的绿色增长指标体系;欧阳志云等(2009) 建立了绿色增长指标体系,对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发现沿海城市和发达大城市在绿色发展方面具有自然和经济上的优越性[3](P11-15)。李琳等(201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 31 省市的产业绿色增长进行评估[4](P3-12)。杨多贵、高飞鹏等人(2006)从环境效益、能源消耗、国家环境代谢量和环境污染损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构建全球绿色增长评价体系[5](P20-23)。
侧重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指数的测度研究。在绿色评价指标研究基础上,中科院于2006年构建了“资源环境绩效指数”,选取单位GDP固定资产投资等4个资源消耗强度指标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强度等3个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对我国各省区资源环境发展指数进行测算。李晓西和潘建成(2009)正式提出“绿色发展指数”,李晓西等(2014)在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概念的基础上,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百分比等12个元素指标为计算基础,测算了全球123个国家绿色发展指数值及其排序,提出“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概念[6](P69-95)。
前文所述的宏观经济绿色指标的探索为本文的测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是由于评价指标和分析方法的差异,往往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绿色增长的评价研究,将资源能耗问题划入社会经济规划中,为本文测算“两山”发展指数提供了重要依据,但由于数据统计的难度或计量方法的局限,资源能耗方面的测量存在较大的困难;绿色发展指数与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有着重要联系,又有区别,本课题将重点从“两山”理论的内涵出发,提炼更贴切的指标,既有客观统计指标又有公众主观指标。
国内外对绿色发展指数的指标侧重不同,国外发达国家更多关注资源环境和人类福祉[7-8](P48-58,65-69),而国内还处于工业化进程阶段, 更多关注经济发展, 对社会包容和公众主观感受关注较少,而构建一个综合包括多个维度30个指标的“两山”理论实践成效评价体系,就有着一定理论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
“两山”发展评价体系不仅要能够评价浙江以及同类地区“两山”发展的建设水平,而且还要能够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找到差距、发现问题,促进“两山”理论发展。需要构建统一的指标体系,已有研究对于编制生态文明指数的依据往往一笔带过,或者干脆忽略。编制生态文明指数的依据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其研究结果才具有可靠性。生态文明指数的相关理论、政策与实践经验为浙江省“两山”发展评价提供了依据。
第一,政策依据。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及历届全会提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国家环保部、湖州市委、市政府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办法都为湖州生态指数的编制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
第二,实践经验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对生态文明指标、绿色发展指标及其他指标体系的构建从3个一级指标(环保部生态文明指数)到6个一级指标(贵阳指数)不等,但大多研究都使用5个一级指标。同时,在各级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和实践中,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被归纳为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成为政府发文,规划总结、监督检查、汇报验收中常包含的内容。因此,为了能够顺利地获取准确的发展数据,浙江省“两山”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将与部门统计与实践保持一致。
第三,学术理论依据。根据库兹涅茨曲线揭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关系,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增长方式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促进经济的增长,“绿水青山”可以为“金山银山”提供源泉动力;景观生态学理论(Tinsley,1935)提出绿色社会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活状态,体现在民众使用环境资源等基础上,体现在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的协调[9](P300-302);绿色文化(Huber,2000; Warwick,1990)是一个地区的民族在长期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沉淀的文化特征[10](P269-285),反映了对资源环境利用、开发与保护的理念,是“绿水青山”发展的灵魂与核心。绿色制度是既保护“绿水青山”又促进“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要构建符合“两山”理论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政府“绿水青山”治理绩效评估制度与奖惩机制,生态建设保护与补偿制度等。
(一)指标体系
综合各类已有研究成果,明确“两山”理论发展所应具有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在注重系统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综合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立足于浙江省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结构、制度文明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依据前文所述的政策、实践和学术依据,从“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绿色社会、绿色文化和两山制度”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及47个三级指标,构建可以有效地评价我省实践“两山”理论发展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两山”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表1(续)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域内权重指标属性D134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D11正指标D宣传35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D12正指标绿教育36注册志愿者占人口比例%D13正指标色文D23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D21正指标化文化38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面积m2D22正指标建设3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D23正指标E1整体设计40生态文明建设占党政绩效比例%E11正指标EE241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通过率%E21正指标两干部42政府绿色采购比例%E22正指标山行政43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E23正指标制度E344环境信息公开率%E31正指标满意45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E32正指标程度46公众安全感-E33正指标47法治建设满意度%E34正指标
(二)权重的分配
指标的权重分配是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有重大影响。在指标权重分配方面,应考虑作为省级层面的综合发展实际,对我省各地市“两山”理论发展已有的经验和特点予以充分研究和考虑。然后使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专家经验和指标历史数据的相关关系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一个指标计算出科学的权重值,主要采用熵权原理,使用TOPSIS方法。
借鉴热力学概念,对指标数据包含的信息量,进行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决定各指标的权重,是熵权原理最基本的内涵。基本公式为:
C.L. Hwang和K. Yoon(1981)首次提出的TOPSIS法,是最接近理想排序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在分析和处理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最优解和最差解的相对接近程度进行排序,既便利又灵活。
(三)模型的构建
假设被评价对象m的n个指标进行实践“两山”理论发展评价,可以构建如下判断矩阵:
X=(xij)m×n(i=1,2…,m;j=1,2…,n)
(1)
(2)
(3)
则定义指标j的权重:
(4)
(5)
各项指标的熵值为:
(6)
计算加权矩阵为:
R=(rij)m×n,rij=ωj×xij(i=1,2,…,m;j=1,2,…,n)
(7)
从而确定最优解和最差解:
(8)
各个方案距离最优解和最差解的长度计算分别为:
(9)
(10)
计算综合评价指数为:
(11)
根据计算所得的方案接近度大小进行排序,接近度越大,则方案越优,反之越差。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需的浙江省实践“两山”理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始数据,主要是通过对2010-2016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浙江省资源与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和《浙江省水资源公报》以及11地市相关经济运营、资源环境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公开信息进行整理和处理获得。
(二)浙江省“两山”理论发展的评价
首先,计算出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的熵值和对应权重,主要通过前文所述公式(1)-(6)的计算,如表2所示:
表2 指标体系各项熵值及权重
表2(续)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熵值各自域内权重整体体系内权重C110.560.160.032C1C120.670.060.014C民C130.860.110.023绿生C140.880.070.017色福C150.830.060.016社祉C160.760.050.013会C170.770.080.0180.13C2C210.480.110.02基C220.560.120.021础C230.750.080.017保C240.740.050.011障C250.560.050.011D1D110.520.220.021D宣传D120.650.240.024绿教育D130.460.130.013色文D2D210.670.130.013化文化D220.760.110.0110.16建设D230.870.170.019E1整体设计E110.880.190.034EE2E210.760.170.032两干部E220.790.110.026山行政E230.850.060.017制度E3E310.810.070.0180.17满意E320.880.150.031程度E330.760.180.042E340.830.070.018
再次,计算2010-2015年距离最优解和欧式距离,利用公式(7)-(11)测算如表3所示:
表 3 浙江省“两山”发展评价指标最优解及欧式距离
为进一步考察浙江省11地市“两山”发展的成效,依据前文所述步骤,对于各主要地市2015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后,得出表4所示的排名:
表 4 2015年浙江省11地市“两山”发展评价指数及排名
(三)浙江省“两山”发展评价的分析结果
由表2看出,在一级维度中,“绿水青山”维度也就是生态保护维度的指标权重占到0.35,“金山银山”维度也就是经济建设维度的指标权重占到0.19,两个维度之和超过了50%。也就表明,在实践“两山”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一直处于一个关键地位,两者的发展水平成为“两山”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绿色社会”维度指标的占比最低,也说明未来浙江省“两山”发展指数的提升,在民生福祉和基础保障方面可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绿色文化”和“两山制度”的占比分别为0.16和0.17,虽然占比不高,但是一定程度上说明浙江省在“两山”理论的宣传教育、文化和制度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三级维度上,在“金山银山”维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人均GDP(0.21)、第三产业占比(0.19)和环境保护投资占比(0.15),这也说明影响浙江省“两山”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这三个指标,从提升“两山”发展的贡献率角度看,这三个因素也是关键指标;在“绿水青山”维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单位GDP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0.14)、城镇绿化覆盖率(0.13)和生态用地比例(0.1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下一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控制单位GDP的污染排放,提高城镇绿化和生态用地的比例,对于提升浙江省“两山”发展有着重要的效果;“绿色社会”和“绿色文化”维度中,占比最高的分别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比,也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对于政府行为的公众认可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两山政策”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占党政绩效比例、公众安全感和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三个指标分别排在前三位,由于在这个维度主要通过抽样调查的形式获得数据,除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认同外,“两山”发展能带来“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预期,也从侧面肯定了浙江省“两山”实践的良好成效。
由表3可知,浙江省“两山”实践发展在2010、2011年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在2012年开始回升,在2013-2015年逐年稳步提升,这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在2012年提出建设生态省、建设美丽浙江,之后陆续推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四边三化”等一系列组合拳,将“绿水青山”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联系,而这一变化趋势与前文所述各维度中政府行为的关键作用也是一致的。
就表4所示的浙江省11地市的“两山”理论实践发展指数来看,各个城市在2015年的表现还是有较大的差异,虽然由于一些地市数据的缺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评价,但是从结果来看,还是可以反映出各地市发展的一些实际情况。从排名看杭州、湖州和舟山排在前三位,这与杭州、湖州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的结果相一致,而舟山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其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都是其排名较高的重要原因。当然,排名较后的城市,也不能否认其在实践“两山”理论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但限于本文的研究所限,未能将各城市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但这也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本文回顾了浙江省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检验浙江省近年来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成效,构建一个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绿色社会、绿色文化和两山制度”为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浙江省2010-20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近年来浙江省实践“两山”理论的发展指数,并对2015年浙江省11地市的“两山”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分析影响“两山”实践成效的主要因素和发展过程的薄弱点,也为后期研究各城市间发展差异的原因找到了方向。
浙江省实践“两山”理论的成效表明,进一步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关注民生、强化基础保障。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让居民真正分享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构建坚实的“金山银山”基础。第二,做好宣传,强化文化建设。在传统宣传渠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成果向青年群体进行宣传,利用乡绅文化建设,将“两山”理论的实践成效传播到乡村,建立良好的“两山”文化体系。第三,财政支持,强化政府作为。围绕“绿水青山”的保护,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环保领域,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引导绿色金融产品设计,实现“绿色政务”。
总之,要巩固浙江省过去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领域取得的成绩,争取“十三五”期间在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浙江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环境友好式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提升公众满意度,坚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论实践下去。
[1] Hwang C L, Yoon K S.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M].Berlin:Spring-verlag,1981.
[2] 郑红霞,王毅,黄宝荣.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 工业技术经济,2013(2).
[3] 欧阳志云,赵娟娟.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4] 李琳,楚紫穗.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及动态比较[J].经济问题探索,2015(1).
[5] 杨多贵,高飞鹏.“绿色”发展道路的理论解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5).
[6] 李晓西,刘一萌,宋涛.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J].中国社会科学,2014(6).
[7] 林卫斌,陈彬.经济增长绿色指数的构建与分析——基于DEA方法[J]. 财经研究,2011(4).
[8] 翟帅.江苏省普惠金融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财会月刊,2015(12).
[9] Tinsley H.NEW INSTRUMENTS AND TOOLS: Radio frequency multi-range milliammeter[J].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1935(12).
[10] Huber J.Towards industrial ecolo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concept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lanning, 2000(2).
[责任编辑杨 敏]
ResearchontheEvaluationforthePracticeof“LucidWatersandLushMountainsareInvaluableAssets”DevelopmentinZhejiang
ZHAI Shuai,ZHOU Jianhua
(School of Business,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an evaluation system with five dimensions of “Invaluable assets,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green society, green culture and regulations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ta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5 by using the entropy method, and it obtains the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practice of “Lush mountains theory”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two mountain” development index of 11 c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5.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Lush mountains theory” and the weaknes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theory; evaluation system;entropy weight method;TOPSIS
2017-05-15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湖州市为例”(16@ZH005);湖州师范学院专项课题“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研究”(2015lsqs02)。
翟帅,博士,讲师,从事普惠金融、区域经济研究。
F092.7
A
1009-1734(2017)09-0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