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艺术史
——方力钧

2017-11-21 02:10整理朱立彩TextfinishingZhuLicai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艺术史策展圆明园

整理:朱立彩/Text fi nishing: Zhu Licai

展览链接:

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27日—11月29日

主办: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协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

支持机构:合美术馆

总策划:周旭君

策展人:黄立平

学术主持:鲁虹

艺术总监:郭晓彦

策展助理:陈昱、高松寅、姜宇微

2017年10月27日,“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得到了合美术馆的鼎力支持。这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重要项目,展览主体方力钧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当代艺术家,展览“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全面呈现了方力钧艺术生涯中的变化历程,并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心理历程。

在策展方式上,基于“情境分析”的方法论,展览不仅展出方力钧创作的各重要时期代表性作品与照片,还以艺术家自述的口吻讲述创作背后的点滴故事,力求最大限度地呈现一个全面的创作情境,还原一位真实的艺术家的原生态。展览真正进入对方力钧形成影响的背景之中,并使之构成有效的情境逻辑,通过新的方式去呈现和剖析艺术家的行为、思想与创作,并回答了“方力钧是怎样炼成的”这一艺术史问题。

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他表示:“作为一个展览项目,‘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有回溯的架构,却有别于常见的回顾展,所收纳的是过程的、动态的历史,其目的既要表达视觉看不到的东西,又要寻找艺术家走向未来的新的支点。本次展览的呈现方式既有艺术家系统的代表作品,也有体现艺术家创作过程和历史背景的自述故事的文字,还有策展人和批评家的评述;既有视觉引导,也有思路引导。而展览效果究竟如何?还要看我们(包括艺术家)与观众的心灵距离是否进一步拉近了。”

作为中国后89新艺术潮流最重要的代表,方力钧与这个潮流的其他艺术家共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玩世写实主义,其中尤以方力钧自1988年以来一系列作品所创造的“光头泼皮”的人物形象,成为一种经典的语符。这一形象敏锐地抓住了人在当下社会中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方力钧以一种叛逆而调侃的口吻,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描述了经历过“文革”的禁锢与思想的解放,又在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中找寻方向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方力钧 1990 纸本水墨 102×99cm 1990年

方力钧 1990 纸本水墨 99×102cm 1990年

方力钧 2006 铜、金箔、钢条、铁板 840×560×32cm 艺术家自藏

方力钧 2007.9.11 钢、铁、木、石、玻璃钢等 170×127×120cm×2 艺术家自藏

方力钧 2013春 布面油画 250×360cm 2013年

1989年,刚从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的方力钧以一组光头素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崭露头角。此后,一颗粉红色、光溜溜、头骨峥嵘,带点滑稽和荒唐、痞气和戾气的光头,成为方力钧作品的标志。1993年,方力钧连续参加由戴汉志在柏林文化宫策展的“中国前卫艺术展”,栗宪庭、张颂仁在香港策划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以及“东方之路——威尼斯双年展”,迅速蜚声海外。

1993年,他的那张著名的“打哈欠的人”(《第二组NO. 2》)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在西方视野里,被认为无可替代地象征着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精神气质。并与崔健的音乐、王朔的小说一道,成为西方人眼中中国的时代标志。就这样,光头成为他的标志性符号并沿用至今。

方力钧 2016 木刻版画 244×366cm 2016年

而毕业之后,美院老师帮他找到造币厂的工作,单位待遇不错还提供两居室住所,但方力钧认为20多岁的年轻人,整天坐办公室翻过来调过去地看同一份报纸,像七老八十的泡一杯茶,这样的工作太枯燥,也是在流失生命。因此到1989年的7月份他就搬到介于圆明园、颐和园和国际关系学院之间的“一亩园”工作室,月租一百元,但很快因为违反了和房东最初的约定,在最寒冷的季节他只能搬去挂甲屯一件四处漏风没有床没有暖气,甚至没有炉子的小房子,最后萧昱收留了他。

鲁虹说:“方力钧从位于王府井的中央美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造币厂工作。但他因不愿用青春的时光换得成天上班的稳定生活,所以他于1989年7月1日搬到了圆明园艺术家村,并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圆明园艺术家村位于圆明园大宫门东侧的福缘门洞天深处的南船坞一带。东南面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中关村。这里最终为自由艺术家们所选择,一是因农民闲房较多,房租不太高;二是离城区并不远,交通比较方便;三是周边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四是北京的外国人多,有卖画的可能性。资料表明,至1993年,约有六十多位自由艺术家在这里工作与居住。他们中比较出名的还有丁方、岳敏君、杨少斌、王音等人。正是在这里,方力钧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依据他对艺术的理解或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看法创作了大量作品,然后分别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后89大展等等,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方力钧 姬庆群像 28.9×22.2 cm 1979 年

方力钧 素描(之四)纸上铅笔54.8×79.1cm 1988 年艺术家自藏

方力钧小学三年级的美术课作业 1975年

方力钧 静物素描习作 39.5×54.6cm 1980年

方力钧 课堂习作 布面油画 61×48cm 1987—1988 年

方力钧 静物水粉习作 27.5×19.5 1980 年

方力钧 乡恋(之二)纸上水粉 60.2×60.2cm 1984年

而当几年后圆明园成为热点,每天都是来访的客人和媒体时,方力钧觉得是时候搬出来了。“我们从石景山的山里,从房山到昌平,从顺义到延庆,再到圆明园的周边差不多跑遍了。来到宋庄,观看了三个村子,大家一致觉得小堡村院子大,浪漫,有田园感觉。那时候院子很多,三四千块钱就能买一个院子。”

最开始许多艺术家害怕上当,于是大家就力推方力钧先从村民手里买房,他最先买了当时村子里最好的新瓦房,一排五间大瓦房,加上旁边不太好的,大概有20间,院子有二亩多地。和村民谈好了,一共三万块钱,买房子的时候,方力钧给了主人三万五,另外五千块钱是多加的,省得以后后悔。买这个院子是1993年的12月份。在展览中许多故事都被方力钧写成文字,供观众阅读,而这些故事构成了理解方力钧创作的线索。

方力钧 无题 纸上水粉 60×60cm 1984年 艺术家自藏

就像方力钧自己所言:“我们很少去想我们身体内部大的块面是怎么组合的,它是怎么协调到一起工作的,而我们这次形成的问题就是思考它如何协调发展的,我是想呈现这一部分。我们以前的工作做了很多,关于编年纪事,还有以前的采访,做得太多了,反而把这些掩盖住了。我们需要通过表面进入到深层的内部去。”而当我们再次回到方力钧的作品时发现,他的呐喊完全不同于蒙克,而是从鲁迅,从“文革”,从中国具体的土地衣食住行中来的无声的呐喊。

猜你喜欢
艺术史策展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关于策展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游圆明园有感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2017 艺术策展人
圆明园里过大年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