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诚
流行与常识
文/言诚
俄国著名批评家赫尔岺有一次被轻佻的音乐弄得厌烦极了,不禁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时,宴会的主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解释说:“大家都在听,你为什么不愿意听呀?要知道这是目前社会上最流行的音乐呢!”赫尔岺听了反问主人:“流行的东西难道就是最好的吗?那么,流行感冒就是最好的感冒了!”说完,别转头就离开了宴会。
赫尔岺的批评或许是尖锐了点,但完全是他发自内心的忠告。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人造卫星、航天飞船频频上天,电脑、手机铺天盖地的21世纪,在行色匆匆,忙忙碌碌的人海中,有多少人还会记住赫尔岺的忠告呢?
只要留神,就会发现,凡是流行的,人们几乎都会蜂拥而至,趋之若鹜,唯恐落后。
时光回到1958年,那时流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这些话说得有气魄,够豪迈,似乎很有哲理,全国绝大多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都相信,于是搞起了“大跃进”。因为违背了常识,结果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惩罚。
1967年,一度兴起的“鸡血疗法”曾风靡祖国大地,说是抽出新鲜的鸡血,注射进人体,即可治愈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人们谈鸡眉飞色舞,兴奋异常,纷纷拎着大小公鸡到医院排队打鸡血。一时间,造成公鸡紧俏而涨价。没多久,说这是伪科学,没有科学根据,不会有好处,还会有副作用,许多公鸡暂时安生,免于一劫。让人回想起来,很是可笑,很不是滋味,我们同胞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毕竟是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
改革开放,人们“走进新时代”,“ 以经济为中心”的理念深入地进入了人们的灵魂深处。一些“地下钱庄”吸储的高额利润承诺像巨大磁铁一样吸引了人们,不少人大把大把地把买房的钱,把养老的钱,把儿女结婚的钱纷纷送进地下钱庄。这些钱却像赌场上老虎机一样只进不出,钱真的进入了“地下”,一夜之间钱庄蒸发,老板不见了,人们欲哭无泪,追悔莫及。
据《青年参考》报道,最近又有一种名叫“Four Loko(四洛克)”的含酒精饮品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并引发争议。四洛克有许多别名:“失身酒”、“断片酒”、“Party之神”……据美国《石英》杂志报道,3名20岁的中国女子,在南方某城市一家KTV喝了6罐四洛克,醉酒后遭遇小偷盗窃。警方赶到时,3个女孩仍处于神志不清状态。这种“失身酒”被称为醉酒神器,在美国被禁,因为在美国大学多次发生年轻人饮酒后血液酒精浓度上升到致命的程度。但就是这种禁酒现在却在中国火了起来,原因很简单:流行。
对生活中流行的东西我们固然不能一棍子打死,因为流行的东西中有很多是创新事物的萌芽。但是,流行的东西肯定不全是好东西,流行的东西最起码要经得住常识的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对流行的东西能够有所辨别,有所选择,对违背常识的东西要毫不犹豫地加以剔除,打入“黑名单”。否则,难免会伤害自己,影响家庭,波及社会。
对流行的一切要能够做到择善择优择美而为,我想,就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不要盲目地追赶时髦。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早就劝告人们,“一切时髦的东西总会变成不时髦的东西,如果你一生追求时髦,一直追求到老,你就会变成一个任何人都轻视的花花公子。”
避免一味的从众意识。哲学家早就说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一个人的从众意识太强,缺少独立思考,难免会踏入人生误区。
控制利益驱动。流行的东西之所以会流行,通常带有利益诱惑,不是物质上的就是精神上的。所以,当人们面对扑面而来的流行事物时,务必要控制利益驱动的阀门,不能让利欲熏心,失去理性。
一切事物,包括流行的和非流行的,都要回到常识中来,回到常规中来,回到常理中来,遵从事物发展规律,才是人间正道。鲁迅先生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是经济学家,但他有一句话是很值得我们“经常讲,反复讲”的。他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才是我们脚踏实地生活的要领,而不是在流行的事物里盲目追逐,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