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铁映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上)
文/李铁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响彻云霄的惊雷,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呐喊!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铭记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缅怀红军英烈,弘扬长征精神,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我是80年前三大主力红军长征胜利在陕甘会师时,在陕北出生的红军娃、延安娃。今年的纪念会,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就是我的命、我的脊梁。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各主要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反对国民党军队疯狂“围剿”的战争中,由于中共中央“左”倾错误的领导,受到严重损失,特别是由于排斥了毛泽东对中央红军的领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损失尤为严重,处境十分危急,中共中央为保存革命力量,作出的军事战略转移;也是继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主张之举,在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把军事战略转移与政治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即通过南方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到北方抗日前线,推动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战争,在四个多月的时间内,占领了东北三省;1932年1月28日,发动对上海的进攻;1933年,又把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中国共产党率先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立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长征途中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共中央先后派周保中、赵一曼等同志到东北,加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量,领导东北军民同日本军国主义进行殊死搏斗。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是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的发展。到1934年上半年,全国农村根据地发展到17块,红军发展到约30万人,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安徽、四川、陕西、甘肃等十多个省的边界地区和远离中心城市的偏僻山区。
在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侵略我国时,蒋介石统治集团,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既忙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更积极调集军队“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蒋联军,发起中原大战,双方投入兵力100余万,经过5个月激战,反蒋联军失败。蒋介石集团在军事上、政治上,建立了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开始集中兵力“围剿”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动国民党军队,先后对全国各根据地和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在对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连续实行四次“围剿”均遭到失败后,1933年9月,又集中50万兵力,开始对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实施第五次“围剿”。这时,中央红军主力约10万余人。国民党拥有军队200余万人。
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企图逐步紧缩中央苏区,不断消耗中央红军有生力量,最后围歼中央红军主力于苏区之内。
中央红军在这次反“围剿”作战中,由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没有采取正确的应敌之策,使反“围剿”作战开始不久,就陷于被动地位。1933年9月28日,黎川失守;10月上、中旬,又先后发起进攻硝石、资溪桥等战斗,连战不利;造成广大指战员重大伤亡和根据地丧失。
中共中央为宣传和推动抗日,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1934年7月6日,电令寻淮州、乐少华、栗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经福建北上到闽浙皖赣边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11月下旬,红十军团分两路军向浙皖边和皖南行动。由于兵力过小,未能牵动“围剿”中央根据地的敌人,反而陷于同10倍于己之敌艰苦作战的危险境地。1935年1月底,红十军团遭到严重损失。寻淮州牺牲,方志敏等被捕,不久英勇就义。
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①又电令任弼时、肖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②,离开湘赣苏区,向湖南中部转移,配合中央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并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8月7日,红六军团开始西征,经过3个月的艰苦转战,10月24日,军团主力与前来接应的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会师。
1934年4月下旬,中央苏区的广昌失守,中央红军进一步陷于被动局面。5月间,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准备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并报告共产国际。不久,共产国际复电原则同意。
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向中央苏区中心区发动进攻,苏区进一步缩小。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作出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10月中旬,开始长征。此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也先后长征。
红军长征往哪里去,道路如何走,落脚点放在哪里?这个问题不仅关系红军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中共中央带领红军解决这个问题,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中共中央逐步认识并自觉践行把军事战略转移与政治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的过程。黎平会议、遵义会议、两河口会议、吴起镇会议,是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的四个关节点。瓦窑堡会议,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重要会议。
(一)黎平会议作出了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的决策
中央红军出发前,原设想到湘西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蒋介石探测红军行动方向,调集重兵,企图在湘西围歼中央红军。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前往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1935年12月11日,中央领导同志在湖南通道召开会议。会议作出部队向贵州方向前进的决定。
1935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东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这次会议使中央红军避免了重大危险。
(二)遵义会议为红军长征指明了正确方向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陈云、毛泽东、朱德,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也列席了会议。
会上,博古作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认为中央红军不能粉碎第五次“围剿”的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力量的强大,白区革命运动和苏区周围的游击战争配合薄弱,而对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没有认识。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并作了自我批评。张闻天作批判“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对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今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王稼祥、周恩来、朱德、陈云、刘少奇等都发了言。
会议调整了党中央高层领导,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在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③,仍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会议总结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和长征以来的基本情况,解决了中共中央亟待解决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会议决定,中央红军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
1935年2月5日前后,在川滇黔交界的鸡鸣三省地方,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中央总的责任。3月4日,中央红军重占遵义时,中共中央决定,中革军委设置前敌司令部,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3月11日,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后,党探索红军长征落脚点进入了比较自觉的阶段,逐步认识到,把分散在南方各根据地的主力红军汇集起来,北上抗日,是红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选择。
(三)两河口会议确立了红军主力向北进攻、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
1935年6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为统一两个方面军会师后的行动,6月26日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博古、张国焘、朱德、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以及刘伯承、李富春、林彪、彭德怀、聂荣臻、林伯渠等。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作战略方针、战略行动和战略指挥问题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向北进攻、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6月29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要在部队中宣传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反对放弃华北,这最能动员群众。”④
两河口会议前后,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反抗日本侵略者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实践证明,两河口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它蕴含着中共中央已经注重把当前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即将到来的政治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转变衔接起来,把红军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起来等重要思想。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明确提出了一切抗日军队组成统一的抗日联军的正确主张。
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返回红四方面军,攻击中央北上路线,并策动一些人致电党中央,要求改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为张国焘要官要权。
为统一中央政治局对北上方针的认识,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中共中央先后在芦花(今黑水城)⑤、沙窝⑥、毛儿盖⑦等地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革军委会议,重申和论证了北上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对张国焘主张南下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拒绝了张国焘提出改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为照顾红军的团结,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其间,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发电报,要求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
但张国焘无视中央劝告,仍坚持南下。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率左路军⑧和右路军⑨一部分部队南下途中,公然在四川省理番县卓木碉另立党的“中央”。
由于党中央坚持原则、反对分裂,坚持不懈地对张国焘进行教育和批评,也由于红四方面军南下的失败,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对张国焘分裂行动的不满,还由于红二、六军团的即将到来(1936年7月2日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的工作等原因,张国焘不得不于1936年6月6日宣布取消他的所谓“中央”;1936年7月初,红四方面军开始北上。
(四)吴起镇会议确定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193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红一方面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并进行整编。党中央从报纸上得知陕北红军活动和根据地的情况。
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榜罗镇。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常委会议。会议根据在哈达铺获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保存的情况,决定红军前往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根据地。
1935年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党中央和陕甘支队已经完成长途行军,开始了有后方的运动战。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从此,陕甘根据地就确定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未完待续)
注释:
①即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1934年10月至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193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张国焘任中革军委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附件)(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第240页。
②红六军团,由湘赣地区的红八军和湘鄂赣地区的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合编而成。1934年8月正式建立红六军团领导机构,任弼时任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共8000余人。《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1版),第480页。
③1934年5月间,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主持筹划战略转移的“三人团”。“三人团”中,政治上由博古作主,军事上由李德作主,周恩来只是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7月第1版),第380页。④《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第1版,第82页。
⑤1935年7月21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的西北芦花(今黑水)县城举行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总结红四方面军的历史经验。会议肯定了红四方面军建军和作战中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对张国焘的错误提出了批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1版),第445页。
⑥⑦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儿盖以南的沙窝举行会议。会议重申了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的战略方针,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提出了加强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和提高党中央在红军的威信。《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1版),第446页。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儿盖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这个决定论证了红军东进,以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指出红军西去,无论敌情、地理、民族、经济、政治等条件,都对我极为不利。《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第1版),第446页。
⑧左路军包括:红四方面的第九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第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第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红一方面的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曾日三;第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及军委纵队一部分。
⑨右路军包括: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红四方面的第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第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军委纵队的大部分,司令员叶剑英,政委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