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新发展

2017-11-21 09:08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彩霞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生总书记群众

◇ 文/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彩霞

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和民生工作一直是领导集体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对“民生”一词的含义作出了一定的界定,所谓民生,就是指人民的生计,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来源问题。

吴忠民教授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民生,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从广义上讲,凡是同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有关系的,都可以纳入民生的范畴,这就意味着直接相关以及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层面充分强调和高度重视了民生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这一根本特性,但于此同时,也有其明显的缺陷,概念的外延过大,就会导致出现包罗万象的情况,民生问题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样反而会稀释人民对民生最真切的体会和理解。狭义上讲,民生概念注重于从社会这一层面上着眼。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群众所获得的基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基本的权益得到保护的状况等等。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民生,顾名思义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和生计问题,它包含人民群众的穿衣、饮食、住房、交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内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根植于人民,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充分阐释了其民生观的根本政治立场。

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新发展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审时度势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战略构想,“中国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脉相承,有着共同的“根”。

(一)“民生梦”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更是“民生梦”,这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因此,“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进而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实现“民生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阶段和根本基础。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说到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和夙愿,是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前提和基础,以人民幸福为最终的归宿,只有国家富强了,政治民主了,经济健康发展了,文化发扬光大了,人民和谐相处了,社会实现持久的和谐稳定,人民的生活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在各方面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实现“民生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涵。“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本质和主要内容,而国家、民族与人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为人民的幸福提供根基和可能,另一方面,人民的幸福也会客观上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实现。生活安稳,社会安定是人民亘古不变的夙愿,而“中国梦”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愿,注重将每一个人的小小愿望凝聚起来,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实现了国家、民族、个人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因此,不断地致力于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富裕、美满、幸福、快乐的生活是“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实现“民生梦”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价值导向。“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民生困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因此,重视发展经济,切实改善人民生活状况,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目标。

(二)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国梦”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还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的尊重和重视,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信念和信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根基。“中国梦”是造福于人民的伟大梦想和宏伟目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这个主力军的作用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为此,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是真正的英雄,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同时,科学、文化、艺术等大量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突出表现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才使得我们取得标志性的胜利。因此,应相信群众,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依靠人民的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人民群众劳作在最前线,他们改进劳动工具,改变生产方式,积极积累各方面的生产经验,因此更能深刻地了解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为此,要认真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组织人民、团结人民,不断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克服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障碍,最终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成果。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政治民主得以改善、经济得以发展、文化得以繁荣、社会得以稳定、生态建设取得了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民生方面也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而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和唯一途径。

(一)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原则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如果同人民群众联系不紧密或者断了联系,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支持和拥护,我们的政党就会失去生命力,其先进性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的问题,要细心研究当前形势下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准确把握人民的民意,有针对性地去为人民解决实际困难,让人民得到实惠,获得幸福感。同时,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服务”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履行职责,为大家办事,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办事;就是要克己奉公、乐于奉献;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高兴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坐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关系较为复杂和难以权衡利弊的利益问题时,要认真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考虑他们的愿望,考虑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让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失,或者尽量少受损失,考虑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和支持。

(二)全面深化改革以为人民谋福利为最终目标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准,增加人民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城乡发展不协调、医疗设施不健全、养老机制不成熟等现实状况,创造性地提出完善养老保险,合理实施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同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不断地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人群,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等一系列新举措和新方法,切实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人民办好事、化民忧、解难处,为人民创造和谐、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全面深化改革更加着眼于增进人民福祉和惠及全体人民,更加着眼于推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三、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进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重强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并且将人民性贯穿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人民是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决定力量,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党都要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思群众所思、盼群众所盼、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要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任何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尽管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未改变,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从未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四风’问题蔓延开来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那后果就严重了。”为此,党中央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将风清气正、清正廉洁的价值追求贯穿于全党的行动中,坚持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进行反腐败斗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其中的监督作用,着力体现人民群众的主力军地位。

(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为了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而“为了谁”的问题,是执政党执政的最根本问题,也是检验一个政党先进性的试金石,因此,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摆在第一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和立场上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把自己摆在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下去感受,就能更好了解老百姓的意愿。而老百姓满心欢喜支持和拥护的,我们要大力提倡,并且多做,相反的,老百姓强烈反对的,我们就不能做。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就是要从思想上真正明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虚心听取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真诚地向老百姓请教,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克服和杜绝所有脱离群众、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错误思想何观点。执政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也服务于人民群众,因此,应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的权益等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四、在全方位拓展发展理念的进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新发展

发展是民生得以改善的物质前提,是解决和解决好一切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的增长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经济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人民的生活状况才能得以改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民生建设水平。

(一)经济民生建设是满足人民需求的主要途径

经济民生建设是指将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经济作为社会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毛泽东指出,解放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足美满的生活。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指出,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富裕起来的根本途径就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与民生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相协调的。但是,当前我国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并且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围绕着民生问题来开展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有限的资源在合理的配置利用中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创造丰富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夯实物质基础,把物质资料这块“蛋糕”不断做大,进而为持续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物质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实现经济民生目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惠民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想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让农民先富裕起来,让农民得到好处,因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关节点”。在我国,农民问题无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的收入问题又是农民问题当中的重中之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当前我国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习总书记时刻都在关心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和农民致富问题。发展更加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发展更加注重共享人群的覆盖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在总体和总量上实现小康,而且更加注重贫困地区,更加注重革命老区,更加注重边疆民族地区,更加注重缩小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都有更多的获得感。

五、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脱离法治建设,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空中楼阁”,民生就更无从谈起。

(一)全面依法治国以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紧密相关,只有切实尊重宪法,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以保障。要坚决防止出现不公正的司法案件,争取让人民群众在审判中体会到公平正义,努力提升法律效力和司法公信力;加大法律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公民学法、懂法、守法,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全面依法治国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根本遵循

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要以法律的形式将民生的相关内容和公民享有的权利作以明确的规定,把保护人民的利益和保障人民的权益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广泛地动员、引导和组织人民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力,依法保障公民享有各项权利,并充分保证使其不受侵犯,真正落实全体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享有的广泛权利。畅通行政诉讼、复议等法律救济渠道,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确保司法体制运行的独立性,与此同时,也要注重民生诉求表达方式的规范化和合法化,防止出现“医闹事件”等滥用民生权利的现象。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全面践行群众路线,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观的理论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增添了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311-312.

[2]郑功成.解决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N].南方周末,2007-03-01.

[3]曹文宏.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J].天府新论,2008(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8.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4,,36.

③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J].农民文摘,2014(2):6.

猜你喜欢
民生总书记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陈颖 巾帼之花绽放在民生一线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