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阶层人士发展现状与团结引导机制的构建
——基于问卷调查的样本分析

2017-11-21 09:08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陈兴国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人士

◇文/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 陈兴国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研的开展

201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正式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统战对象。为了落实好《条例》精神,掌握社会阶层人士的基本情况,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把“新社会阶层人士团结引导的体制机制研究”作为2017年10大重点课题之一,委托给了綦江区委统战部和綦江区社会主义学院。5月5日-9月8日,课题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观察、文献回顾和访谈座谈等方式展开调研,调研的对象来自于綦江本地和外地来綦的新社会阶层人员3.4万名,召开座谈会3次,现场调研5次,发放调查表560份、回收500份。编制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团结引导体制机制研究问卷调查表》,共25道题目,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内容涉及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第二部分是政治参与情况,内容涉及政治参与的频率、种类、方式等;第三部分是社会交往情况,内容涉及参与目标与愿景;第四部分是经济生活情况,内容涉及职业能力、职业规划、发展预期、创业环境等;第五部分是自我认知情况,内容涉及自身优势、存在不足、社会责任、作用发挥、提升措施等。从收回的500份样本来看,男性占56.4%,女性占43.6%;从年龄段来看,30周岁以下的占21.2%,30-50周岁是主体,占46.3%,50周岁以上占32.5%;从职业分布看,多是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占70.1%,自由职业人员、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分别占19.6%、8.4%、1.9%。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初步揭示了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成长特点与发展规律。

二、现状分析:主要优势和基本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社会阶层从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中分化出来,构成了一个富有特色的阶层。

(一)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创业创新能力较强

通过对教育背景与经济收入的关联度分析,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20%;月收入3000-5000元的占58.18%,其中50.0%接受过本科教育,29.7%接受过专科教育;月收入5000-8000元的占17.27%,其中47.4%拥有本科学历,42.1%拥有专科学历;月收入15000元的占3.64%,其中50%读过本科,50%读过专科。这一群体的收入相对较高,与他们的教育背景存在正比例关联。统计数据表明,他们中间有31.7%的人创业,拥有民营市场主体近4.5万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81.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2%。在182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高达170家,占比93.4%。他们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创业创新的骨干力量。

(二)具有共赢的目标取向,生活质量普遍较好

调研显示,90.91%的新社会阶层人士有职业规划,其中52.73%属于中长期,对市场有心理预判,对组织发展有明确定位。39.09%的人希望自己的组织发展到500人以上。26.36%的人希望资产达到2000万以上。34.55%的人希望年利润突破200万以上。他们有良好的规划,有强烈的赢利渴求,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较高,比如住房面积要求在100平方米左右的达到63.64%,150平方米及以上的达到24.54%,希望购买国内外品牌汽车的有76.36%,12.73%的人希望拥有进口豪车。

(三)具有一定的政治诉求,政治参与愿望较强

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动员普通民众有序地政治参与。新社会阶层人士是人民的重要构成主体,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民主意识的增强,他们努力做到与经济增长同步、与社会发展同行、与人民命运同心、与党的事业同德[4]。但是通过调研,在3年时间内,新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各级人大代表、政府组织、业主委员会、村居的民主选举的机会并不是很多。34.54%的人从未参加,1次的占26.37%,2次的21.82%,3次以上的仅17.27%,且多集中在代表人士身上。自我成长或组织发展遇到问题时,及时向党代会、人大、政协或统战部门、工商联、“非公”党工委等反映情况、提意见或提交提案议案的也很少,仅16.37%,3次及以上的只有5.46%。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对政治参与不感兴趣,有85.45%的人希望能拓展政治参与渠道、步入主流社会,对政治参与渠道少、“露脸”机会不多、晋升可能性不大有一定程度的抱怨,产生了些许的失落感。

(四)具有向上的价值追求,社会责任普遍较高

新社会阶层人士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成为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和“润滑剂”,成为民主政治的“隔离器”和“缓冲层”,成为社会秩序的“稳压器”和“安全阀”[5]。从调研来看,新社会阶层人士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分享成功的喜悦(占13.64%)、满足相互倾听的需要(占19.09%)、为事业发展搭建平台(占12.72%),另有54.55%的人认为社交活动同时具备前三项功能。通过对精准扶贫态度和最关心事情的考查,发现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比较高,有条件时积极关心帮助贫困人员的占51.82%,态度比较冷漠的仅占6.36%,除关心组织和个人的收入外,他们比较关注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昌盛,占比达到33.64%,说明新社会阶层人士扎根于改革开放的沃士,积极进取,向上向善。

三、问题探究:主要困境及深层原因

调研也发现,这一群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对其发展存在一此困惑。

(一)处于发展初期,阶层意识淡漠

从全国来看,经过近四十多年的发展,新社会阶层已成长壮大,新社会阶层人士总规模达72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5%。但基层的发展相对滞后,数量不多、领军作用不强,綦江的新社会阶层人士3.4万左右,占比仅3.5%,处于成长初始期。在自身优势评价的考查上,20.91%的认为涉及范围广、外界联系多,47.27%的人认为年轻、富有活力,30%的人认为竞争力强,只有1.82%的人认为政治地位高、有成就感。在发展方式上,面对残酷的行业角逐和风云莫测的市场竞争,认为遇到困难时,必须自立自强的占28.18%,需要政府支持的占39.09%,要相互合作的占32.73%,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行业协会自身“抱团过冬”。上述调研说明,这个群体还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和代表人士的引领,阶层意识不是很强,不少人缺乏对新社会阶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市场竞争激烈,心理压力不小

中国经济新常态总体向好,但暂时的、局部的经济下行不可逆转,加之结构调整、利润挤压等因素的冲击。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访谈座谈都表明,一部分人面对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的抉择,已表露出瞻前顾后的犹豫,对创业就业环境持消极态度的比例高达37.28%,持乐观态度的仅占20.90%,持中性态度的占41.82%。受制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人产生了焦虑和不安,对未来发展抱有悲观和失望情绪的高达54.55%,很有信心的仅12.73%,持中性态度的占32.72%,这种心理倾向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警觉,不能置若罔闻。

(三)参与渠道有限

从“原生代”到“次生代”再到“新生代”, 新社会阶层逐渐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阶层[6],但其代表人物的衡量标准不是很确定,评价边界处于不断流变中。调查发现,通过官方主办的报纸、杂志、电视台等平台表达意见、观点的占19.09%,只有4.55%向政协或人大等机构呈报过议案或提案,而64.55%的人是通过微信、QQ、手机APP等新媒体或自媒体,11.81%的人是通过协会、行会、商会等组织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主张。随着新社会阶层人士特别是代表人士的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地位攀升、民主意识增强,他们对政治参与的愿望与日俱增。然而,一些部门遴选出来的代表人士却代表性不强、代表面不宽。一些行业的表达机制不畅,一些小产业、一些新兴行业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关注,一些普通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呼声难以进入官方决策的视野。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参与渠道和方式仍较有限,必然影响到新社会阶层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

(四)缺少有效引导,价值倾向多元

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难免受到市场经济“物化价值”和西方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冲击,甚至动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价值”[7]。从调研中发现,新社会阶层人士的价值观多元多变,具有包容性与功能性双重特性。比如对参加联谊活动的评价,认为是获取知识和交流思想的平台占到61.82%,但仍有38.18%的人抱有负面或消极的认知。即使是持肯定态度,也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其中为了增强经济实力或经济收入的占40.91%,拓展政治参与渠道的占25.47%,而其他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如果失去目的性,他们认为社交活动就没有多少意义,甚至变得可有可无。

(五)组织程度较低,自我意识较强

新社会阶层人士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很拥护,对党的战略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也很支持。通过问卷得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知上,积极拥护和完全赞同的分别占42.73%、34.54%。但是,由于流动性大,体制性约束少,对其代表人物的发现、遴选、培养、管理机制又并不很健全,直接导致了组织化程度较低,队伍比较松散。就綦江而言,遴选的代表性人士只有200人,数量少,领军作用较弱。问卷调查发现,新社会阶层人士对参加各类组织的态度不是很积极主动,20.72%的人认为有好处,已参加了某一类组织;16.36%的人认为可提升整体实力,愿参加;22.73%的人抱无所谓的态度,还有40.19%的人不愿参加,认为有过多管束和限制,会影响自身学习、工作、生活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三、路径优化:团结策略与引导方法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为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引导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基本理路和重要方法。在贯彻落实《条例》精神中,当重视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引导机制建设。

(一)构建核心价值的引导机制

新社会阶层人士的诉求增多与心里失衡的矛盾、思想多元与身份流变的矛盾、主观善念与行为异化的矛盾,不同程度地存在[9]。要重视宣传引导,使之增强阶层意识、缓解心理压力、重塑核心价值。一是开展网络统战工作。统战部门可考虑建立网络统战工作室,统战人员以“自己人”、“圈内人”、“行业人”的虚拟身份融入新社会阶层人士之中,积极开展政策宣传、理论探讨、意见交流和建言献策等活动,渗透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使之增强阶层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获得对新社会阶层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二是记录“三E工作日志”(Everyone Everyday Everything)。利用微信群、QQ群、贴吧、BBS、微博等新媒体,鼓励新社会阶层人士把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记载下来,及时上传,为企业发展建言、为好人好事乐言、为不良社会风气怨言,在共同分享中弘扬正气、祛除歪气,缓解心理压力,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10]。三是基层统战工作下沉。拓展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功能,积极探索基层统战工作进“园区、校区、社区、小区”,实现统战重心下沉。在园区、校区、社区、小区,挖掘和聘用一批“意见领袖”或“意见达人”,通过举办网络座谈会、创业论坛、项目引荐、合作推广、意见分享等活动,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与他们深入交换意见,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士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将之团结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二)提供高效的服务供给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减轻心理负荷,化“危”为“机”,必须创造各种条件、搭建各种平台,为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创业创新提供成长空间。一是完善政策转化机制。政策选择显失公平或严重偏斜,有可能导致政策执行错位或造成不良后果[11]。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为契机,统战部门牵头,联合发改委、民政、财政、人力社保、国土、建设、规划、农业、金融等部门,对优惠政策进行梳理汇总并印册发放,克服“五龙治水”的尴尬,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探索一条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转化机制。二是帮助创建“众创空间”。根据各地实际,通过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选择一批领军人物,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地方特色鲜明的创业工作区、创客休闲吧、创意展示区、综合服务区、商务洽谈区、众创一条街等“众创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社交的场所和资源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市场与资本的有机对接,扩大赢利面,帮助他们适应经济新常态,不断做大做强。三是切实化解成长困局。团结引导必须与关心帮助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建议区县领导联系重点骨干企业,部门和街镇主要领导联系相关的规模企业,其余领导联系小微企业,深化单月电话约谈会、双月现场办公会等机制,并安排工作人员具体联络或上门服务,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和生产经营状况,切实解决在土地、资金、水电气、用工等方面的困难,帮助解决因成本上升、利润下滑、产品滞销等因素导致的生产经营难题,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使之增强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

(三)建立有序的政治参与机制

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诉求愿望强烈与意见反映渠道狭窄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要积极引导他们通过主流渠道,正确有效地表达其意见与建议,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一是纳入统战对象,做好推荐工作。基于区县新社会阶层发展滞后、人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代表人士的遴选标准不宜过高,比例可适当扩大,并根据实际变化进行调整,建立完善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电子数据库。只要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工作有一定成效,社会有一定影响,都可以考虑将之纳入统战对象,使新社会阶层人士的队伍快速壮大,代表人士的领军作用进一步发挥。二是纳入政协界别,做好建言献策。在人民政协界别调整时,建议增设新社会阶层界别,从而将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区域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尽量包容在人民政协之中,发挥好代表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突显界别优势[12],提升高层次、跨学科、广角度的决策咨询水平。三是纳入组织培养,做好政治安排。组织部门要积极介入,联合统战、人事、工商、民政等部门,以及各种行会、协会、商会、研究会、联合会等社团,研究制定一套新社会阶层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对政治素养、经济贡献、专业造诣、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推举新社会阶层的代表人士出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常委、社团的“掌门人”、特约检察员、教育督导员、行风评议员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特约监督员等,为他们参政议政和参与地方经济社会事务提供广阔舞台。

(四)探索组织管理协调机制

开展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不能仅仅依靠统战部门,要调动各种组织管理资源,吸纳各种智慧,加强对他们的组织管理。一是帮助创建党的组织。各级党委要关心支持新社会阶层人士涉足的企业、公司、行会、协会、商会、研究会、联合会的组织建设。组织部门要以壮大新社会阶层党组织创建和党建工作覆盖面为抓手,在各大园区、产业联盟、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中间,组建单独的党组织,不具备条件的可创建联合党组织,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发挥好党组织在新社会阶层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在广大干部职工中的政治引领作用。二是健全分工协调机制。拓展统战部门的职责职能,成立专门机构对新社会阶层人士进行归口管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高度重视、统战部门牵头、其他单位密切配合的分工协调机制,定期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统战部门要根据新社会阶层人士的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定期开展调研,及时掌握他们的经济收入、政治诉求、文化活动、社会生活等第一手资料,特别注意观察代表人士所在企业或公司经营动态,及时向党委政府主动汇报,努力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三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统战部门牵头,组织、科技、经贸、民政、财政、人力社保、国土、建设、规划、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密切协作,吸收现阶段新社会阶层人士较为集中、管理较为规范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座谈会、联谊会等,掌握情况、交流经验、传达政策、部署工作,并统筹做好代表人士的发现、联络、遴选、培养、推荐、选拔等事宜。

(五)完善代表人士的培养机制

社会主义学院是统战人才成长的摇篮,是党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窗口。要以社会主义学院为主要阵地,制定培养规划,优化培训课程,建立培训长效机制。一是统筹培训安排。按照归口管理、分级培训的原则,统战部门要做好所辖区域内新社会阶层人士特别是代表人士的培训规划,并审核涉及新社会阶层人士较为集中的这些部门的培训方案,避免多头培训、重复培训或漏训情况的发生。二是培训重心下移。要探索社会主义学院专题研修、培训基地现场教学、职工夜校业务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网络选学等多种方式,把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融合起来,以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要以小班教学为主,尽量做到分类培训。代表人士的培训班作为主体班次,主要讲授党的战略理论、统战思想,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归属感、光荣感和责任感。其他班次要把形势政策教育与业务知识讲授结合起来,并重心下移,把培训送到各大园区、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各种行会协会的“家门口”,努力克服工学矛盾。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党工委和统战部要积极磋商,切实把新社会阶层人士,特别是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提到议事日程,及时启动上派见习、下派挂职、交流轮岗、跟班学习、政府部门担任副职等挂职活动,真正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素养好、业务造诣深、社会影响大、参政能力强的新社会阶层骨干,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统一战线工作夯实人才基础,拓宽新社会阶层人士成长和成才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晓辉.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178-179.

[2]马艳.宁夏新社会阶层人士发展现状的量化分析与引导——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问卷调查[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6):38.

[3]郑云斌.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42.

[4]王平,丁先存,吴广.扩大新阶层人士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梗阻与路径[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4):5.

[5]钟海.生态政治视域下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功能审视[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40-41.

[6]戴镇基.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洽认同的共同性与差异性[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29.

[7]朴晋康.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释[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 :12-17.

[8]韦朝烈.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与政策选择的合理性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8):173.

[9]李碧珍.新形势下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价值引领问题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41-42.

[10]王振栋.企业文化建设载体创新探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3(11):18.

[11]肖莉.在人民政协中设立新社会组织界别问题的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19.

[12]刘骞,沈琦.我国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限度的理论思考[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28.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人士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国家治理视域下新的社会阶层文化引领论析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浅谈新时期下湖南统战工作格局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重要性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不同社会阶层体育消费意愿和行为的比较研究
WHEELS IN MOTION
两岸艺文界人士雅集福州
小善公益:让残障人士更体面地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