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力量如何助力精准扶贫
广东提出“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五年稳定脱贫”,其实是把节奏放慢了,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精准扶贫。
首先,按照规定动作来。三年脱贫攻坚具体要干什么?怎么干?达到什么标准?这些就是规定动作,要不折不扣地抓落实。其次,自选动作要创新。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物质基础,因此,在社会保障、产业规划、长效机制构建等方面有必要进行创新。
社会化扶贫力量虽然基础雄厚、潜力巨大,但在使用上必须有的放矢、集中高效,方能不伤善心、不失公信。
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要跳出简单的化缘思维,不是只从企业家口袋里掏钱,而要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也能赚钱。只有这样,社会组织在社会扶贫中的角色才能从被动的“我求人”变为主动的“人求我”,只有依托市场机制,社会扶贫才有源头活水,扶贫经络才能彻底打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 钟韶彬
在我看来,精准扶贫的核心也是从慈善供给侧改革开始,这个产品是否是社会真正需求的,困难群众需要的,或者说你开发这个产品能否激发捐赠人持续参与的热情。这种供给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捐赠人的需求有没有满足;第二个就是供给的东西是否是受益人真正需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我国并不缺少扶贫济困的爱心和力量,缺有效可信的平台和参与渠道。”我想,这句话切中了我们整个精准扶贫的要害,第一个就是缺乏有效可信的平台,这就是我们未来说的精准扶贫的很重要的一环。第二就是缺乏参与渠道,无法更好地激发社会公众参与。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打造一个社会公众可便捷参与,精准对接、公开透明的慈善信息平台。我们希望更多企业、组织参与到我们的民间慈善助力精准扶贫事业当中来。
——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 汪中芳
我们一是开展直接帮扶类的项目。比如同伴计划,主要是建立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成长的守护网络。以一个人,一个家,一个纽带的方式构建一个留守儿童的监护网络,探索留守儿童保障的有效途径。截至2016年我们已经募集了1000多万资金,现在已经在四川、贵州两个省,200个贫困县开展项目,未来也会在云南落地。二是开展创新的产业扶贫项目。通过“旅游+扶贫”的模式,致力于搭建乡村和外部的连接平台,重估贫困村的价值,以“景区带村,人人带户”的模式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项目背后是我们扶贫基金会10年来乡村建设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扶贫基金会广州负责人 谢铭
建设性扶贫模式,首先是在项目的选择上,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深入村庄,反复调研,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和实在需求,根据村庄自身的优势,为村庄量身定制项目内容,让村民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项目,而不是让村民感觉项目跟自己没关系。
其次,在资金的使用上,改变一般分发到户,分散使用的方式,将原本分散到户的捐赠资金整合捆绑使用,将村民的受赠资金“折资入股”发挥资金的集中优势,将原来村民想做不能做的事儿变成可以做的事情。
第三,在经营机制上,依托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引入合作社模式“集中经营”。这种集中经营,一方面发挥了合作社集中资源的优势,增加发展的资本、资源;另一方面,将农牧民组织起来,进行自我管理,也可以发挥合作社的民主监督作用,让资金和经营在阳光下运行,从而保证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总之一句话,就是从输血到造血,训练农牧民的合作、自治与民主的能力,从物的增长扶贫转到了人的能力的扶贫。
——南方都市报评论员 张天潘
(编辑/金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