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开展公共外交的途径与建议

2017-11-21 08:52
公共外交季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者外交师生

邢 伟

公共外交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坚持的重要方面。高校开展公共外交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层次的工作影响受众,提升文化软实力。高校通过开展留学生教育,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工作,运用孔子学院、高校师生长期出访等“走出去”项目开展公共外交,推进软实力的发展。开展公共外交,高校也应加强自信,正确对待中外文化不同。在技术层面上,中国的公共外交还应更加精细,注重细节。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巩固与提升软实力建设,高等院校通过公共外交活动,对国家软实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于公共外交研究日益深入。韩方明教授认为,“公共外交是一国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者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最主要力量,肩负着培养社会高层次劳动者和领域精英的任务,通过对外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有效传播和说明,进行公共外交活动,以增强我国的国家形象、利益,提升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重视软实力对于国家战略建设的作用,也十分重视青年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中国青年学子应当肩负起运用公共外交手段促进软实力建设的重任。

中国高校公共外交的发展途径

高校是公共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教育合作的新特点既包含高等教育的合作,还包括基础教育的合作。教育交流不单单是专业领域的任务,还肩负着民心相通的历史使命。

第一,开展留学生教育。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数据,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不含港、澳、台地区)。来华留学人数最多的前15个国家集中在中国周边和欧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开展高校公共外交要着力关注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主要大国的留学生群体。周边国家和我国陆上或海上相邻,文化上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对全球治理的话语权较强,文化上与我国有着较大不同,中国与这两类国家群体在人文交流领域都有提升的空间。

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中国的文化。高校的公共外交活动可以体现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讲授知识,向留学生传输我方对于学术理论的理解方式,与国外学生进行交流,也能够了解到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与我方有何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能够体现跨文化交流的特点与优势,中外双方都能够从中得到在自己文化背景中没有思考过的内容,有助于各自文化与思想的传播。

另外,国外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可能会有一定夸张的因素,外国留学生亲身来到中国,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正在蓬勃发展、奋发有为的新一代中国人,中国积极向上的发展模式、高校师生对于留学生的教导和帮助,都会令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学术气氛,高校公共外交通过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会增加留学生对于中国积极的心理感应,从而实现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第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高校作为公共外交的平台,各种类型的国际学术交流也是重要工作内容。目前国内外学术交流互访是各个高校重要的外事工作之一,每年许多国际顶尖学者前往中国高校进行学术讲座,介绍领域内研究进展,与师生进行提问交流。尽管讲座主要是介绍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但我方的学术观点通过提问等环节的交流还是能够影响到国外学者的认知。另外,来华访问的智库和学术机构学者也非常频繁,他们往往进行小规模的研讨会和学术会见,在交流中,中外师生、学者的思想交流对对方的研究和思路都会起着积极作用,面对面的交流对于交流的效率会有提升,能够增进感情,也能够消除一部分可能的误解。本国学者的研究内容对于国外学者也是一种公共外交的学术开展方式,人文交流重要的是人与人心灵之上的沟通。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之下,国际学术交流更加需要从具有长远性的心灵沟通的基础上开展面对面的交流,进而促进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并充分运用好面对面交流的优势,积极说明我方的观点,同时也要聆听外方的声音,对于两者矛盾的方面,则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公共外交是外交的一个分支,外交需要妥协,中外交流中在坚持自身原则性和底线的基础上,各方对于理解对方和妥协应该有深入的认识,自说自话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双方对于交流的作用应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面对面的人文交流在高校公共外交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高校网站上都能看到会见外宾的新闻。同时,我方师生出访国外学术机构参会、调研,同样能够将我方的思想介绍到国外,在国际会议的平台上推介中方研究成果,与国外学者、学生进行交流。短期的出访不一定能够对国外受众产生大规模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学术出访时,应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出发,细水长流地派遣出访项目,进而达到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

第三,运用孔子学院、高校师生长期出访等“走出去”项目。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在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共建立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其中孔子学院位于130国(地区)共512所,孔子课堂位于74国(地区)共1073个。孔子学院、课堂是中国政府倡导的,通过各大高校与海外学校联系合作建立非营利性机构,旨在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推广中国文化。

中国通过派出高校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到海外,在孔子学院、课堂中教授外国学生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由于孔子学院都是由中外高校联合举办的,这体现了中国高校公共外交工作的机制性开展。另外,高校通过政府和境外资助的方式,派遣学者和学生出国长期访学,也是对国外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方式。虽然派出人员在当地数量并不多,但可以通过讲中国故事,来影响周边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和看法。这种影响可能仅靠一次的交流会比较弱,但长期坚持,就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师生在海外通过在当地居民家中租住,联系接待学者等方式,要以普通学者的姿态,不突出意识形态,争取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从而让周边的外国人觉得中国人易于交往,消除对中国的另类感觉,这样才可能将中国故事讲好。

中国高校开展公共外交的建议

第一,开展公共外交应当加强自信。自信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有着许多有利的条件,现在又处于实现“中国梦”的攻坚阶段,国家总体形势向好,在社会治安等方面比其他许多国家要安全得多。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与别的国家会有许多不同,但“和合”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爱好和平,重视发展的理念。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执政理念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构建,学术界也开展了多项研究。高校师生对外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时,要谨记代表中国的形象,以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外部世界,以语言和行动向国际友人说明中国的优秀文化、发展理念,以及办事方式。我们在开展公共外交当中,应当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以及专业领域的知识有着深刻的了解,主动弘扬中华文化;对于需要改进的内容,我们应当做到自己首先改正,并带动周边的国人改正。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的,但高校师生作为知识分子的精英,应当带头逐渐为中国文化的自我净化与繁荣努力,这样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才会慢慢加强,我们开展公共外交,提升软实力的工作才会被外界更多地信任。

第二,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碰撞。我们在开展公共外交时,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受众的层次不一,宗教背景也不一样,中外文化的矛盾与碰撞在所难免。这需要我们以客观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倾听,要了解外国文化的诉求,要以符合外国文化可接受的方式进行说明。笔者认为,在交流过程中,会有部分内容不适合与外界进行交流,我们可以规避这些内容,或者以其他形式与外界交流。另外,中国学生要正确对待外教的宣传。外教在讲授一些涉及历史、政治等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课程时,会流露出一些本国意识形态化的内容。这需要学生在上课时进行批判地学习,在国内的课程我国老师应当向学生说明情况,避免学生因两国意识形态不同而造成理解历史事件的混乱思维。

第三,在技术层面上,中国的公共外交还应更加精细,注重细节。公共外交的受众是中国需要精心选择的。应当学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受众接受中国,还要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和高校教研人员精准定位,做到少而精的帮助一些教研人员,例如在奖学金资助的基础上,设立同学会,长期关注受过资助学者在所在国的研究动向,通过经常邀请他们参与学术联谊活动进而保持联络,在遇到国际上有利于或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势时,能够联系这些学者配合中国政府发出声音,以利于中国外交工作。同样,中国在派出高校师生赴海外开展公共外交时,也应分层次进行,根据人员情况选择派出短期或长期访问人员,除了学习、交流,也应培养他们宣传中国的意识,真正做到自觉地公关。

还有一些技术层面的情况需要加以重视,例如,开展公共外交需要良好的外语基础。中文目前在国际上使用的范围还不是很广,尽管学习中文的人在增加,使用广度还不高。这需要中国高校师生学习好外语,以熟练的外语向国外学者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学习中文,推广中国优秀文化。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也应当大力推广,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在沟通中外高校师生间会增加便利性。笔者认为还有一点可以加以改进,即简化我国公办学术机构和高校的工作人员出国手续,采取更加便捷高效的审批方式,使高校师生开展公共外交更加便利。

公共外交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坚持的重要方面。中国高等院校包含的师生数目巨大,社会影响力丰富,在实践公共外交方面存在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高校的公共外交活动提升了国家软实力的建设,运用专业人才的能力,以及国家多方面的利益;增进了中外师生的相互了解,提升了国际环境的友好度,增加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通过多层次的公共外交影响国外受众,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高校师生在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将自身公共外交活动做好,增强人文意识,助力中国又好又快地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学者外交师生
学者风采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北塔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学者介绍
麻辣师生
大学者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