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航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专生面临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等的压力,对中专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专生的学习行为特点,并简单分析了心理教学方式的研究,以此提高中专生的乐观、向上、健全的人格,提高中专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专生;学习行为;心理教学方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47-01
前言:社会主义市场改革的逐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深,中专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普遍加大,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体现突出,由此引发的学习行为成为中专学生的普遍现象,文化课基础课程兴趣低,专业课程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差,实训课程兴趣强等,此种现象影响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课程,影响了中专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中专生的心理特点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多达13亿人口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心里压抑逐渐成为21世纪普遍的心理问题,而在这些人口中,青少年占据了将近1/5,可见,心理学的重要性[1]。在中专生的人群中,年龄普遍在16-18岁之间,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具有强烈的成人感,却带有盲目性与封闭性,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争论,却容易固执己见,难以听取别人的意见,叛逆心理较为严重[2]。在中专学校,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学习上惧怕失败,做事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差,态度消极等,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而相应的,学生的学习行为亦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对此,心理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行为作为参考,提高心理学教学效率,降低青少年心理压力,提高中专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2.中专学生学习行为特点分析
学生学习的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并逐渐成为了一种学生个体需要自觉、主动且反复练习的一种学习行为方式[3]。对学生来讲,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极为重要,而坏的学习行为习惯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中专学生中,其学习行为具有以下几种明显特点。
2.1 文化基础课程的兴趣低,专业学习兴趣浓厚。中专学生大多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较低,难以进入重点高中而进入中专学习博一个相对较好的未来的。在中专学生中,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甚至对文化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恐惧心理,除此外,中专课程在难度与深度上,高于普通高中的文化课知识。巨大的落差使一些原本以为进入中专就能够摆脱文化课的学生更加厌恶文化知识的学习。对文化课的兴趣较低,降低了中专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了学生在中专学校必备课程---心理学的学习上,难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进入中专的目的--专业课的学习多数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中专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效率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究其原因,文化基础的低下使学生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理解较慢,掌握速度也相应降低。
2.2 學习自主性差,对实训课程兴趣较高。在中专学校,多数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教学形式的改变,枯燥的教学形式、乏味的理论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相较来说,生动且从来未接触过的实训课程则能够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然而,在外在表现上,参与性不强、自主学习意识较弱、主动性低等影响了中专学校实训课的开展,影响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目前,现有的学校管理模式没有新意,学生心理上对学习的排斥性等,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对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学教育极为重要。
2.3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对于多数中专学生而言,由于初中时期的家长的疏忽管教或者其他导致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在进入中专学校后,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对自身的放松更是导致了学生积极性降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应有的前进方向,加之青少年自身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导致了中专学生很难听取教师的意见,对知识文化课以及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学习,最终离开学校,期间对专业知识技能一知半解,失去了进入中专的必要性。
3.基于中专学生学习行为特点分析心理学教学
3.1 创造轻松课堂氛围,缓解学生对文化课的惧怕心理。中专生文化课水平较低,并非是自身智力低下,而是对文化课的抵触、惧怕心理在作怪。多数中专生没有掌握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无趣、乏味,学生自身缺乏目标等,导致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导致学生成绩低下,长久下来,极易产生惧怕文化课的心理现象。因此,心理学教师应先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对症下药,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氛围,巧用幽默语言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新鲜、有趣、形象,促使学生轻松的接受知识,同时,心理学教师应多与其他科目教师沟通,引导其他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改善课堂氛围,降低学生压力,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3.2 课下及时与学生沟通,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前,多数中专生正处于叛逆期,难以轻松解决自身与教师、与同学、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其他人的不理解加重了学生的压力,进而造成学生学习行为上的转变。此时,心理学教师应在课下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自身的心理学知识,促使学生说出心理的想法,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向好的一面发展。此外,仅心理学教师自身努力难见成效,心理学教师应加强与各科教师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生行为与外在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在沟通中,心理学教师可以朋友、家人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关心爱护学生,提高与学生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主动与教师沟通,发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3 加强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在中专学校,心里叛逆严重、缺乏目标、盲目的青少年,心理教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引导学生面对现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未来的目标,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某些中专学校中,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缺乏,学生心理压力难以纾解,导致学生养成了多种不好的学习行为。对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学教学资源投入,吸引能力较强的心理学教师,为学生摆正前进方向,使学生正视现实,转变自身观念,并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目标与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总结
中专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而学习行为也表现出了多样化,为改善学生自身的不良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学校应加强心理学教育。面对学生在文化课上的水平较低,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明确目标,自主能力差等现象,心理学教师应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使各科教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加强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中专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洋. 中职教育心理学教学探讨[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5):00119-00119.
[2] 石晓娟. 中专心理学教学之我见[J]. 祖国:建设版, 2014(1):109-109.
[3] 耿红霞. 基于中专生学习行为的地理教学方式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2):173-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