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德育工作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17-11-20 20:56周宏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中职

周宏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被列入学校教育中来,对学校心理健康和德育的关系问题处理最恰当的方式就是使二者在学校教育中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功能互补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46-01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心灵断乳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波动幅度较大,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其在未来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学会全然的接受和接纳,提高生活幸福感,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1.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1 中职生心态较为浮躁。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在15到18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是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心理上的断乳期。中职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都只是为了获得中职毕业证,因此,大多数学生比较浮躁,无法专心地学习基础知识,导致成绩较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和考试产生厌倦心理,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1.2 中职生缺乏自控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家长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与家长缺乏良性沟通;同时中职生正处于渴望独立、自我意识不断提升的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再加上自身控制力较弱,容易被社会不良行为影响从而对学生未来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1.3 不认可和不接纳自己。升学的失败,使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了挫败感,他们对自己失望,感觉自己不够好,对自己失望,缺乏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经常抱有抱怨者和失败者的心态。

1.4 缺失良好的家庭关系。随着离婚家庭的增加以及贫困家庭的留守孩子的增多,很多孩子不能与父母较好的生活在一起,当出现与父母关系的冲突时,常常会引起连锁反应:生活中诸多关系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出现连锁的困扰和矛盾,疲惫不堪、无可奈何。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以乐观、积极、希望等正能量人生观去面对现在、未来所发生的积极或是消极的事情。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引进心理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形象重新认识自己,与更好的自己相遇,同时引导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改变原有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的防治理念,使其更偏向于正常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感受幸福的所在。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2.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完整实现。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德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德育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和个人利益。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导致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被学生接受。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重个人的心理需要,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一个人在心理上存在问题总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强迫症状会导致一些反常规或违纪行为的生成;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或敌意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和集体观念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可使教育者把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变化的规律,增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这样,教育者就不会把学生的违纪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思想道德问题。

2.3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丰富学校德育方法,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提高德育效果。传统德育一般采用知识传输型的教育模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方法简单、学生被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地位不对等,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针对此,教育者可把心理辅导的方法引入德育中。如宣泄法、疏导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等。改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方式,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2.4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的可行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规范和德育科学性、实效性欠佳的现状都迫切需要我们寻求一条解决问题的新出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共性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两个并列的基础教育范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他们共同服务于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又自成体系,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学生观、历史观、方法原则和实验途径等方面存在区别。两者相对独立,既不能相互隶属,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并列存在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并列关系的存在,使得两者的结合成为可能。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

①终极目标一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②内容互有交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品质,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是道德心理品质的基础,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有些人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坚持统一性、整体性,"以心育德",突破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

③方法相互补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的方法上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化,为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借助德育的行为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实效性。

(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实践上完全可行。

①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中的结合可行且有效。在教学实践中,我校将一系列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贯穿到相关章节。如;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认可自己、与家庭的连接,增强自我力量等,使德育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也有助于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

②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实践卓有成效。我校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别,在教学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制定相关的心理调查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学校还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了老师专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还定期举办诸如"青春期心理卫生"、"考试前的心理调查"等心理讲座,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首先,避免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的角色冲突。比如价值导向与价值中立的冲突,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冲突,从而达到共同的育人目的,使人的生存质量提高。其次,避免了个体成长中的相互抵制。学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自身努力,帮助学生达到积极的心理健康层次,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事业,从而做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相结合。再次,避免了目标上的不一致。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其目标属于基础层次的目标。而德育具有社会取向的特征,他要求个体服从整体,具有高度的約束性。但两者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总之两者结合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莉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德育中职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