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娜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文中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心血管疾病以及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86例进行了相应观察和研究,选择43例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时选择同一时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管病但是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43例组成未感染组,通过对2组患者各项治疗资料的比较,进一步查看发生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结果 通过对于感染组以及未感染组的患者进行观察,发现≥65岁的年龄分布,同时发生长期卧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年龄、心力衰竭这几个方面的比例都是高于为感染组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需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结论 通过相关研究和分析,心血管患者中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在住院的过程中发生影响因素是相对比较多的,主要由于存在长期卧床的情况、发生心力衰竭和慢阻肺的情况,还包括一些年龄≥65岁的患者等因素。
【关键词】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R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4..02
在临床中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非常多,其中老年人更容易患有这种疾病,同时发生致残致死或者是发生概率的情况都是最高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非常大,对于临床治疗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对于患者的生命有巨大威胁,文中选择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将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护理措施进行应用,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心血管疾病以及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86例进行了相应观察和研究,通过将其查看是否发生了肺部感染情况进行组别划分,为感染组以及未感染组分别为43例,选取患者与《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诊断相符合,其中感染组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龄(65.7±3.4)岁,出现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情况、扩脏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分别有10例、5例、12例、3例。为感染组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分布在(65.8±3.3)岁,其中存在的疾病主要是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扩脏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分别有9例、3例、12例、6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異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通过对这2组中的患者进行统计和观察,查看患者发生的变化,将发生并发症时的情况进行记录,并综合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在这2组患者中,通过对侵入性操作、男性患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占有的比例进行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组中,发现年龄≥65岁、长期卧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心力衰竭等问题出现的比例要比感染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运用Logistic回归性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在发生的原因中主要是与患者长期存在卧床问题、出现了心力衰竭以及慢阻肺现象有直接关系,同时这些患者一般都是≥65岁的年龄阶段。这些因素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是心血管疾病并发肺部感染最大的危险因素。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发生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是一种非常危急的情况,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如果患者发生肺部感染,那么临床中出现此种疾病的治疗难度将会大大增加,同时对这种疾病后期的治疗难度非常大,对于患者来说也需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将导致并发肺部感染的因素进行明确,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是降低发生肺部感染情况的主要措施,这也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发生的原因中主要是与患者长期存在卧床问题、出现了心力衰竭以及慢阻肺现象有直接关系,同时这些患者一般都是≥65岁的年龄阶段。对于呼吸系统来说,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问题。
根据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预防措施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向入手,首先对于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要进行提升,对医院来说,要加强对这些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加强人员的应急能力以及技术的专业性,将病房管理中的各项条例进行严格执行,同时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情况。其次对病房中的环境进行改善,要保持环境的整洁,作为消毒工作,每天进行通风,对家属的探视时间要进行限制。最后对患者的免疫力进行提升,降低发生感染率,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服用。
综上所述,针对出现问题的这些因素要积极的采用相应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凤英.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05:1012-1014.
[2] 刘宝玫.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6:93-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