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重点策划了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启航》、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三项重点活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们紧紧围绕党在上海诞生、从上海出发这一现实题材,以饱满的创作热情、丰沛的艺术语言,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这艘航船穿过激流险滩,踏平惊涛骇浪,带领中华儿女一起实现“中国梦”的豪迈进程。开幕演出大型交响合唱《启航》由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执棒,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上海学生合唱团、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联袂献演,歌唱家廖昌永、韩蓬、许蕾担任独唱、领唱。《启航》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委约上海爱乐乐团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创作。这部时长65分钟的作品以《序曲》开头,共分为五个乐章,《青春咏叹》歌词选自先烈李大钊遗作,《劳工歌谣》《曙色初度》《走向未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毛时安创作。
《启航》采用了委约机制进行创作排演,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则以策展人机制完成创意策划和布展设计。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城市的血脉饱含着红色基因。在漫长的岁月里,上海的文艺工作者记录时代风云、抒发满腔情感,创作了一大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文艺作品,丰富了这座城市的红色底蕴,也为党和国家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画家、评论家李向阳、陈琪、李磊、林明杰怀着喜迎十九大的满腔热情,提出在艺术节期间制作和举办“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优秀美术作品展”的创意,艺术节聘请了四位艺术家担任大型主题展览的策展人,上海美协、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雕院、刘海粟美术馆、龙美术馆、刚泰美术馆等纷纷提供馆藏作品。其中,既有刘海粟、程十发、吴湖帆、陆俨少、唐云、沈柔坚、吕蒙、贺友直、方增先、施大畏等上海著名美术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画家的优秀新作,一批知名艺术家还参与了新作品创作,使得这个美术展成为多年来历代上海艺术家美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
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是具有史诗气质的大型红色主题展览,96幅作品象征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6年卓越历程,既是对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颂扬,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牢记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讴歌,更是对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走向美好未来的展望。
02
1988年,尚长荣主演的京剧《曹操与杨修》,被誉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的里程碑”,之后上海京剧院又成功推出新编京剧 《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组成尚长荣“新编京剧三部曲”,分别获第一、三、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榜首)。2015年起,上海京剧院启动“尚长荣三部曲”传承计划,传承剧院经典剧目、老艺术家演艺精神,建设演员梯队。2015年、2016年 《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
先后复排推出,《廉吏于成龙》作为传承计划的最后一部剧目今年3月建组开排。每部戏排演,尚长荣会提前半年至一年给演员们上课,准备大量史料与文学作品,逐字逐句为演员抠台词,示范唱词、身段。本次展演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大剧院、上海京剧院主办,尚长荣担任艺术指导,一批经典版主演担任表演指导,上京优秀中青年演员“接棒”。率先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传承版《贞观盛事》将打响本次展演的“头炮”。值得一提的是,传承版《廉吏于成龙》10月11日、12日首次亮相舞台,适逢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诞辰400周年,极具纪念意义。
03
随着文化工业、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发展,时尚创意广泛应用于文学影视创作、服装、建筑、工业设计和城市文化研究等领域,时尚与审美的关系在美学研究中也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时尚研究成为当代美学与当代人类学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
9月23日至24日,由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联合主办的“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传媒学院下沙校区举行。历经两天的会议,来自比利时、斯洛文尼亚、德国、法国、俄罗斯、爱尔兰、中国的9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发言。
研讨会以“当代美学与时尚研究”为主题。会议从“时尚与历史记忆”、“时尚与奢侈品及资本主义”、“时尚与手工艺”、“时尚与服装设计”、“时尚与电影”、“时尚与消费主义”、“时尚与文化遗产”等多种学科、多元视角对美学与时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呈现出多学科碰撞、多视角交织的前沿学术气息。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如何与时尚对接并焕发生命力是与会学者热议的另一个话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教授认为,中国民间社会正在出现一场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在白领阶层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时尚,也成为了陶冶性情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新的时尚,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样式”的同时,也在带动中国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改变,进而促进中国的产业转型。
04
《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是英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在中国的首个重要展览。展览的核心作品为《临界物质II》(1995),是一件由60个真人大小的铸铁人体组成的装置作品。这件开创性的作品在欧洲范围内都曾展出过,而此次是其在亚洲的首次亮相。这些人形雕塑当中,一部分排列成直线型,从胎儿的姿态到耽于幻想的眺望的姿态,不免让人联想到“人类的进化”。而另外一部分以一种坠落的姿态悬置于空间当中,还有一些散乱地分置于空间各处或者混乱地倒成一堆。这件多维度的作品以雕塑化的身体作为物体,以感受为基础,触及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希望和恐惧;光与黑暗一样对我们具有吸引力。
安东尼·葛姆雷因其雕塑、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而广受好评,他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人体和空间关系,通过自己与别人身体的融合,直面自然和宇宙中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为雕塑打开了新的可能性。葛姆雷不断尝试让艺术空间成为一个可以呈现新的行为、思想和感情的地方。葛姆雷曾荣获1994年的英国透纳奖,1999年的南岸视觉艺术奖,2007年的伯恩哈德·海里格尔雕塑奖,2012年的大林奖以及2013年的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他曾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1997)和爵士封号(2014)。他还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成员。此外,葛姆雷自2003年起成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
05
《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徽宗政和三年(1113)4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18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作为北宋时期的一幅青绿山水孤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千里江山图》如此“深藏不露”。专家表示,《千里江山图》因使用了很多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颜色很厚,时间长了以后,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损伤画作原貌。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公开展出之后,一度间隔了近30年未曾露面,并因此引发过“《千里江山图》该不该‘静养’20年”的大讨论。
此次画作的展期不会超过两个月。单霁翔曾表示:“故宫的重要书画作品每次展出不能超过两个月,展出以后回去‘睡觉’不得少于3年。《千里江山图》今年9月在午门雁翅楼的一个大展中亮相,欢迎大家来看。”于是,近一阶段,故宫再现“故宫跑”的场景;而故宫目前也限号每日2400人。
06
上海史上规模较大的山水画邀请展“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于2017年9月17日对外正式展出,此次展览由中华艺术宫主办、澎湃新闻协办,参展画家包括从上世纪20年代出生到80年代出生的三代画家50多人,参展作品110余件,其中既有煌煌山水巨制,也有即兴写生之作与见出文人雅兴的山水手卷与册页。
据悉,此次展览借鉴中国经典古籍《文心雕龙》中的章节,分为“原道”“通变”“神思”三大版块,这主要在于这次展览也试图回答中国画该实现什么样的价值理想?中国画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目标,正在观照与解决天人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生命中最鲜活的所在,中国绘画之所以呈现出与西方绘画完全不同的路径,也正在于从一开始就是致力于“道”的认知,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或谓一种诗性的探寻,同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而并不仅仅是技之层面的话题——当然,技却又是一个基础。“原道”部分的作品包括九旬大家陈佩秋的《高山春水》《树接青溪图轴》 ,林曦明的 《湖上渔歌 》,以及萧海春《山阴道上》《桃源图》,江宏《石壁长松》 、乐震文《山冻不流云》、朱敏 《苍山半云雨》,邵琦《春气动百草》等。
07
2017年9月20日,由中国美术馆和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典藏暨捐赠巡展系列:“赤子之心——司徒乔、司徒杰艺术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拉开帷幕。2015年底,中国美术馆荣幸地获得司徒乔家属捐赠的司徒乔作品60件,司徒杰家属捐赠的司徒杰作品81件。感念家属的慷慨捐赠,中国美术馆曾于2016年3月举办“赤子之心——司徒乔、司徒杰艺术展”。本次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巡展,是列入“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的系列展,也是呈现司徒乔(1902—1958)、司徒杰(1920—2005)两位先生人生追求与艺术成就的大型回顾展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本次展览是呈现司徒乔、司徒杰两位先生人生追求与艺术成就的中国美术馆藏品巡展,旨在让馆藏‘文化之物’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激发下,获得新的时代生命,让国家美术馆藏艺术精品真正做到为人民所享。将这些重要的艺术作品集中在此的原因,是对两位先生艺术人生和艺术追求的深深敬意。”
展览分为司徒乔绘画艺术展和司徒杰雕塑艺术展两大部分,展览以绘画的平面性和雕塑的立体性构成视觉的空间互补,构成兄弟间相同的生命、血缘和共同的文化理想下不同的形式风格互生。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丰富了整个展览的层次,也共同展现了两位先生深厚的民族情怀和赤诚如斯的为人、为艺风采。
08
2017年10月13日,“看不见”的美术——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研究系列展“蔡谦吉文献展”于上海市刘海粟美术馆拉开帷幕;同日举行“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保护与转化”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蔡谦吉与相关近现代美术资源”及“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保护与转化”展开主题探讨,并对“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学会的成立发起倡议。
本次展览及相关研讨活动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刘海粟美术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此项活动纳入刘海粟研究中心的相关合作项目计划,旨在让历史的碎片,点点滴滴,有效复合,“活在”当下,“唤醒”我们应有的人文情怀、学术担当和文化自觉,关注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问题,逐渐形成具有学科建设支撑的良好学术语境,促使近现代美术史的基础研究,以及相关艺术资源管理体系的应用研究,从平面的学术文本到综合的人文生态,形成更具学科跨界性的体系架构、国际合作化的前沿态势。
蔡谦吉191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主修西洋绘画,师从刘海粟、丁悚等名家。其画善以个性化语言融入对自然物象的描述和表现,本次展览主体为蔡谦吉遗存的珍贵艺术文献及画作,其文献囊括蔡谦吉于上海美专求学期间所保存的影像资料,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展览共展出画作50余幅,创作地域跨江浙闽三地,对于闽台区域美术史的丰富衍变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