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辉
2.青海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徐悲鸿的“新七法”美术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认识“新七法”的艺术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中国画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徐悲鸿;新七法;高校;中国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J2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236-01
一、徐悲鸿与“新七法”
20世纪以来,国内专业美术学院的兴办以及综合性大学美术院系的设立,极大得推进了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整体看来我国高校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学科教育教学思想主要沿袭了两条路线:一是徐悲鸿先生倡导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强调绘画造型的写实性与艺术形象的再现性绘画表现特征。另外一条教学思想路线是沿着潘天寿主张的“强其骨”,强调中国绘画应该与西洋绘画拉开距离,在绘画造型语言上充分凸显书法笔情墨趣。
徐悲鸿的绘画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他1972年就改良中国画所讲到的“新七法”中,其主要说法是:
(1)位置得宜。即不大不小,不高不下,不左不右,恰如其位。
(2)比例正确。即毋令头大身小,臂长足短。
(3)黑白分明。即明暗也。位置既定,则须觅得对象中最白与最黑之点,以为标准,详为比量,自得其真。但取简约,以求大和;不尚琐碎,失之微细。
(4)动态天然。此节在初学时宁过毋不及,如面上仰,宁求其过分之仰;回顾,必尽其回顾之态。
(5)轻重和谐。此指已成幅之画而言。韵乃象之变态,气则指布置章法之得宜。若轻重不得宜,则上下不连贯,左右无照顾,轻重之作用,无非疏密黑白感应和谐而已。
(6)性格毕现。或方或圆,或正或斜,内性胥赖外象表现。所谓象,不外方、圆、三角、长方、椭圆等等,若方者不方,圆者不圆——为色亦然,如红者不红,白者不白,便为失其性。
(7)传神阿堵。画法至传神而止,再上则非法之范围。所谓传神者,言喜怒哀惧爱厌勇怯等等情之宣达也,作者苟其艺与意同尽,亦可谓克臻上乘。传神之道,首主精确,故观察苟不入微,罔克体人情意,是以知空泛之论,浮滑之调,为毫无价值也。
二、“新七法”的提出背景与影响
“新七法”主要是徐悲鸿先生针对明清以来,绘画创作中陈陈相因、以仿为主,模拟古人绘画而轻视写生的做法所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修正与改良意见,并且在其实际教育管理过程中,徐悲鸿先生也是倾力实施其“新七法”的绘画教育主张,主要体现为在中国画教学阶段始终坚持对素描造型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严格说来徐悲鸿的“新七法”艺术教育主张不是专属于中国画的教育指导思想,它是针对所有门类绘画艺术形式的创作指导思想,“新七法”中对绘画造型比例、明暗关系、立体效果的强调都是建立在“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之艺术主张上的。在20世纪中国画坛,徐悲鸿先生不仅在绘画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是在中国美术教育方面做出最伟大成就的一名画家,徐悲鸿的艺术教育思想影响了蒋兆和、李斛、王子武等一大批画家的艺术创作活动,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功绩不可否认。
三、“新七法”对当代高校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价值
徐悲鸿的“新七法”是我国美术教育史上一套具有严密体系规范的艺术教育思想,对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信息交流的扩展,今天,有学者批判徐悲鸿的“新七法”美术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具有不利影响,理由是徐悲鸿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教育思想有碍学生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写意性笔墨造型的发挥,对学生个性的张扬有所束缚。
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
徐悲鸿的“新七法”艺术教育思想体系是对美术创作中“共性”与“创作规律”的思想总结,不能片面的认为只有西方绘画需要强调造型,中国绘画注重写意性,所以就不重視造型。历史上晋唐宋元绘画的艺术成就无不说明一个问题,即绘画创作中对再现性造型理念的强调,尤其是宋代绘画、其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严格得从整体到局部、由淡到浓逐层推进来完成绘画作品的,这一点与西方素描绘画的造型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宋代绘画不论是山水题材还是花鸟、人物绘画题材,其高度写实的造型艺术特征是绘画对象精神意象表达的重要基础。
徐悲鸿的“新七法”美术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高校中国画教学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徐悲鸿“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绘画造型理念,看作是对中国传统绘画“尚意”精神的抵触教育思想,西方绘画主要以体面光影塑造形象,中国绘画则强调笔墨阴阳的表达,但是两者都是把造型放在首位的,有形则有意,有意则谓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