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呈现出外出务工浪潮强势,并彰显出低层化、两端化、族群化等特征的同时,还表征出在家就业势头高涨,并逐渐表露出多元化、高龄化、科技化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质量欠优异、就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应通过“创设反哺式的农村教育机制、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机制、发展前瞻性的社会保障机制”等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梁成艾(1970-),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梵净教育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编号:13XMZ077),主持人:梁成艾;贵州省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教育学”(编号:黔教科研发[2017]8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学科带头人:侯长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8-0045-08
一、问题提出
当前,经济增长新常态已成必然趋势,结果致使许多在家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重新上岗的压力与挑战,进而导致闲置在家或间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比前些年有些增加。这一点在武陵山片区这样的一个跨省份的“老”“少”“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体现得更是明显。考虑到劳动力的就业态势与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和谐与繁华,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的稳定与安全这一利害关系,弄清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就业要求、就业质量等基本情况,挖掘农村劳动力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弄清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其破解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的编制
研究表明,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会受到兴趣、动机、价值取向等个体自身素质及专业特长、岗位体验、专业情感等专技修养水平的影响与制约。为此,课题组紧扣上述要素,从外出就业和在家就业两大维度,设计了占总题量43.8%的问题,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澄清,了解该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的基本情况。
(二)样本选择及调查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传统的区域划分办法,将武陵山片区归结为湖北省的恩施地区、湖南省的吉首地区、贵州省的铜仁地区和重庆市的酉阳地区,然后再在每个地区随机抽取一些县来進行调查,具体的调查分布及统计分析情况见表1。
三、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采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科学处理和理性分析之后发现,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提升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一)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现状
1.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浪潮依然强势,并彰显出低层化、两端化、族群化等特征。统计数据表明,不但有64.8%的人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而且当问及“您2017年还打算外出打工”这一问题时,有36.8%的人选择继续外出打工。当问及“您的就业形式”这一问题时,依然有27.70%的人选择外出务工。这说明,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倾向于外出打工的思潮依然旺盛,目前尚看不到有迅速衰退的痕迹。
与此同时,调查还发现,被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人群中,集中在19岁以下、30-40岁、40-50岁这一年龄阶段占多数。这说明,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具有明显的两端化发展特征。不仅如此,在这类农村劳动力人口中,30-40岁和40-5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劳动力比19岁以下的多出31个百分点。这说明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倾向于理性选择外出打工,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被迫性等特征,不过其整体上依然存在盲目外出打工等现象。除此之外,在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群中,其文化程度大多集中在初中和小学这两个层次,分别占到总量的36.0%和40.5%,呈现出较明显的低层化发展特征。故研究认为,学历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向影响较大,学历层次越高的人,往往越倾向于从事其它类别的工作,对外出务工很少关注。
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浪潮除呈现出学历低层化和年龄两端化等特征之外,其人员构成也表露出明显的族群化特点。当问及“如果外出打工,您一般是通过何种途径找到工作的”这一问题时,有53.7%的人选择了“亲戚朋友介绍”这一选项,有21.2%的人选择了“同乡介绍”这一选项。这说明在众多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人群中,大家往往倾向于通过“血脉、友情、乡情”等纽带来组成具备一定族群架构的务工队伍,结果导致该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呈现出明显的族群脉络特征。
2.在家就业势头初逞强势,并表露出多元化、高龄化、科技化等特点。调查发现,尽管武陵山片区的大多农村劳动力依然倾向于选择外出务工,但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考虑选择回家就业。也许这些人作出这样的选择纯属无奈之举,但不管怎么说,在他们有意或无意的推动下,这一就业势头现正呈现出多元化、高龄化、科技化等发展特征。
首先,在就业方式上。当问及“您的就业形式”这一问题时,虽然有高达27.7%的人选择外出务工,但选择常年在家务农的人数也不少,占到了总数的27.0%。除此之处,选择在企业上班、家庭自主经营、零散打工等就业方式的人也不少,累计占到37.8%多一点,这就充分说明,不仅武陵山片区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家就业的人数较多,而且他们的就业方式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其次,在年龄结构上。那些选择在家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者大多集中在40-50岁、51-60岁、61-65岁这三个年龄阶,其中51-60岁和61-6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所占的比例较高,占到32.8%。这说明,在家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者的年龄结构正呈现出高龄化发展特点。endprint
最后,在科技含量上。当问及“您在家务工所从事的农业领域”这一问题时,尽管仍然有66.4%的人在从事传统农业,但令人高兴的是,被试样本中居然有12.3%的人在从事规模农业,5.9%的人在从事新型农业,10.3%的人在从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这表明武陵山片区的农村劳动力在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正大胆尝试与创新,试图通过新型生产方式的不断革新和高科技生产技术的不断引入來改革武陵山片区贫穷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最终使得武陵山片区的农业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出科技化发展特征。
(二)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的现存问题与归因分析
虽然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态势方面正呈现出外输旺盛、内求优化等特点,但从其当前的就业现状来看,不仅那些在家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正深陷纠结与无奈之尴尬发展境地,而且那些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也正表露出乏力与寡助的两难交织景象。
1.纠结与无奈:在家就业农村劳动力所处的尴尬境地。研究发现,那些选择在家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虽然“身在农村”,但却“情陷尴尬”,表露出明显的纠结与无奈之表象,具有典型的内生型特征。
首先,就其纠结情绪而言,调查发现,最容易导致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产生纠结情绪的因素是乡土观和民族情。当问及“您承包地的主要耕种情况”这一问题时,居然有46.5%的人选择“自己耕种”和21.4%的人选择“部分自己耕种”选项。再加上回答“您在家务工所从事的农业领域”这一问题时所产生的66.4%的“传统农业”选项率(见表2),则足以说明,虽然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实施了30多年,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对于武陵山片区这样的一个集“老”、“少”、“偏”、“山”于一体,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广袤地区而言,这里依然存在着太多的观念障碍和思想篱笆。其中,传统的乡土情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也许是出于对先辈“寸土难得”古训的警醒,或是源于对自身“养老观念”沿习,该区农村劳动力大多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在他们看来,土地不仅是其世代繁衍生息的场所,更是其文化传承创新的支撑,离开了养育他们的广袤土地,遗弃了繁荣他们的传统农作方式,显然是无法让其愉悦的。这一点在41-50岁这一年龄段的劳动者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比例高达14.4%。这说明,年龄越大,其乡村情结越浓厚。
除乡土观之外,浓厚的民族情也是该区农村劳动力纠结情绪滋生的重要因素。由于武陵山片区是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核心区域,故该区内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等差异性较大。为了维系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脉络,各民族往往注重通过宗亲、血脉、祠堂等媒介来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宗亲、血脉、祠堂等媒介的物化形态则表现为族长对年轻族人的呵护、晚生对先辈哲人的推崇、父母对血脉亲胞的依恋和游子对年迈双亲的眷顾。正因为如此,故当问及“外出务工期间子女由谁照看”时,有60%多的人选择了“自己的双亲”,20.7%的人选择了“其他亲戚”。不仅如此,当问及“找工作的途径时”,有74.8%的人选择了“亲戚和同乡的介绍”。这说明,虽然受到了其它民族强势文化的影响或冲击,但该区农村劳动力的独特民族认同感却没有受到多大削弱,他们依然保持着其原始的民族归属感、浓厚的宗族家庭观及炽热的族胞血脉情,同化与弱化的民族融合迹象在这里并不是十分明显。
然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周边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方面所引发的榜样示范等辐射效应,特别是本民族的先行先试者们在社会影响、经济地位等方面的成功表现所产生的同伴效应,致使那些坚守传统乡土观念和留恋血凝同族情结的农村劳动力在巨大的财富和地位等现实差距和经济诱惑面前产生了彷徨或犹豫,是继续选择坚守还是尝试追求变革就成为一道摆在他们面前的世纪难题。不过,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世纪难题表露在农村劳动者身上的则只能是彷徨或纠结了。
其次,就其无奈情结而论,这里着重涉及的则是农村劳动力的外在就业轨迹。前面已经提到,在巨大的财富和地位等现实差距和经济诱惑面前,那些选择坚守传统乡土观念和留恋血凝同族情结的农村劳动力并不甘于清贫,他们也在尝试着改变。然而,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们那些尝试在家实现就业的愿望却因受到就业信息的闭塞、就业渠道的不畅、就业技能的错位、就业观念的滞后等的影响而最终流于形式。如当问及“找工作的途径时”,居然有16.7%的人是通过“盲目寻找”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选择政府派遣选项的仅占到总量的2.5%。再加上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作领域进行低水平、低附加值和初始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故他们在以追求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为主旋律,以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生态化等为主要特征,以城市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为特色的新农业建设大潮面前,所能做的除了感叹之外,大多只能是无奈了。
2.乏力与寡助: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所存的两难景象。研究表明,那些选择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但处于乏力与寡助的两难交织景象之中,并且这种景象还有逐渐深化之趋势。
首先,就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所呈现出来的乏力景象来看,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等领域。相关研究表明,随着武陵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文化品牌化、新型城市化等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制造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急需大批高新技术工人,而且现代物流业、IT开发业、文化旅游业等服务性新兴产业也亟需大量高素质人才。然而,研究表明,武陵山片区的农村劳动力不仅文化素质较低,而且技术水平也偏低,属于师傅技术等级的劳动力仅占到总量的14.2%。很显然,这样的人才结构很难有效满足战略性产业和服务性经济等高速健康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不仅如此,当问及“您选择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因是什么”时,有80.7%的人选择了“在家收入太低”这一选项,选择“外出施展一技之长”的仅有113人。endprint
与此同时,当问及“您认为哪些因素在外出打工中最重要”时,有53.6%的人选择了“收入高”这一选项,而选择“能发挥特长”这一选项的仅为1.9%(见表3)。
从表3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动机的功利性太强,对决定其工薪标准的根本制约因素——技能或特长等关注较少。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劳动力市场所增长的用工需求大多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深厚的职业素养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以前那种纯粹的苦力用工格局已大为改观。这对该区那些文化素质低下、技术特长不突出但就业期望值又较高的农村劳动力而言,留给他们的只能是面对巨大的现实需求差距而嗟叹自己的乏力或无力。
其次,就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时所呈现出来的寡助景象而言,这一景象突出表现在就业渠道、就业质量、就业保障等方面。研究表明,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信息来源较闭塞,就业渠道也不够畅通。不仅如此,该片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质量也不高,尚存在着劳资纠纷、违规用工、维权困难等问题。调查发现,有69.3%的劳动者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59.8%的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没帮自己交“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和公积金”,41.9%的劳动者对自己目前做工单位的居住条件或工作环境不满意,22.6%的劳动者认为自己有过强制超时劳动的情况,12.5%和26.6%的劳动者认为自己分别有过被非礼现象和被克扣或拖欠工钱经历,30.5%的勞动者感觉自己受到过歧视,且这种歧视突出表现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但面对这样艰难的就业局面,却仅有15.7%的劳动者“经常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或自己合法权益不受别人侵犯”。除此之外,促进该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保障措施也不够完善,许多有益于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培育培训等帮扶政策,由于缺乏宣传力度、执行效力不够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以至于无法落到实处或落实效果不明显。
四、策略的提出
诚然,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态势正呈现出外输旺盛、内求优化的发展特点,可同时也存在着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质量不优异、就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应通过“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创设反哺式的农村教育机制;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机制;创新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发展前瞻性的社会保障机制”等途径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借以提升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一)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夯实农村教育基础,创设反哺式的农村教育机制
针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这一事实,应着重抓好该片区的农村教育结构,重视该片区基础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创设反哺式农村教育机制,藉以为该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智力保障。
1.就基础教育来说,应采取“多元投入、分类管理,为农村学校建设提供公平保障;注重内涵、塑造特色,为农村教育发展探索有效途径;支教和引进并举,建立良性的教师引入和互动机制”[2]等办法,充分利用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城乡统一的办学条件标准、建立人性化的城乡教师互动的长效机制等方式,夯实武陵山片区农村教育之基础。具体而言,一是既要向城区学校看齐,重视小学教育布局的调整,但又不能搞一刀切,应在村级小学裁撤合并的大潮中根据农村的实际,有选择性地保留部分村级小学,以免出现因距离学校太远而无法入学情况的出现,避免因此而增加农民的负担;要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向农村村级小学倾斜,用制度固化教师的逆向流动,使村级小学正由教育发展的“短板”变为助推城乡教育均衡的强大“引擎”[3]。二是要注重学前教育的发展。可借鉴武陵山片区铜仁市城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经验,通过“就近流动原则、定期轮岗制度、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等办法及改变“以县为主的单一投入模式,将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责任主体上移至省级政府,大大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比例”[4]等途径,以城区幼儿园为纽带,创设反哺式的农村教育机制,在每个行政村都建立山村幼儿园,为农村劳动力安心就业解决后顾之忧。
2.就职业教育来说,应充分利用城区优质的职教资源,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低碳农业等的发展为契机,立足于农村实际,创设反哺式的农村教育机制,并切实优化城市教育补偿农村教育的发展路径。即不但要利用分布在城区的职业院校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所需的师资队伍和技术支持,而且要利用扎根于城区的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甚至还要在农村地区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办学点,借以保障武陵山片区的农村劳动力有足够多的机会和可能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二)加大道德宣传力度,强化思想素质建设,完善感恩式的精神动力机制
思想观念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质量的重要因素。思想观念中自然包括“出人头地”之处世哲学和“离农、弃农、厌农”等发展理念内容。为此,应通过加大道德宣传力度、强化思想素质建设等途径来化解农村劳动力的思想束缚,并构建起感恩式的精神动力机制,进而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扫清思想障碍。
1.加大道德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劳动力“离农、弃农、厌农”的发展理念,为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随着供给侧改革重点的不断深入,国家越来越关心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包括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等内容在内的旨在促进该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帮扶政策。为有效彰显出这些帮扶政策的应有功效,应以逐渐消弥该地区农村劳动力“离农、弃农、厌农”之落后农村发展观念为突破口,切实加大有关这些帮扶政策的宣传力度,使该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能及时且详尽了解现有的帮扶政策,并在这些政策的扶持下逐渐体味到农村的发展优势,最终在生态效益、绿色发展等农村特有收益的不断获得中逐渐改变其传统的农村发展观念。然而,这个过程却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及运用示范引导方式等办法来加以保障,进而让该区的农村劳动力从内心赞成并参与到上述政策的具体实施活动中来,安心从事农村就业工作,诚心发展农村事业,真心开展农村活动,形成其回报家乡、感恩家人的农村发展观,最终助推感恩式精神动力机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endprint
2.加强思想素质建设,优化感恩式的精神动力机制,为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扫清思想障碍。鉴于武陵山片区的农村劳动力存在着较严重的“离农、弃农、厌农”心结之事实,应通过加强思想素质建设等办法来优化感恩式的精神动力机制。具体而言,应以现代观光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发展为抓手,充分依靠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的引领作用,通过正面激励教育、灌输引导教育、榜样示范教育、情感交流教育等途径[5],加强村级行政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建设力度,促使他们摈弃落后的农村发展观念,认识到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认识到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的必要性,并最终落实到其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去。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转变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思想观念,帮助其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及“等、靠、要”和“弃农、厌农、离农”等农村发展观念,传唤他们重拾对农村劳动力身份价值的自信,培养与提升其内驱力[6],最终引导该片区的农村劳动力形成崇尚科学、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奉献社会、回报农村、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及勇于创新、自主创业、踏实能干、任劳任怨的职业精神[7],进而为该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思想保证。
(三)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针对武陵山片区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现象,应在坚持全面发展战略方针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就业保障体系等办法,切实加强城乡统筹工作,最终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借以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1.优化城乡就业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8]。因此,应特别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既要从区域大环境上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又要从农村小环境上健全就业保障体系。具体到武陵山片区,应在坚持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力争达到后发赶超之效果的前提上,不但要高度重视该地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不能偏废,而且要坚持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甚至更要通过中心城区提升工程、特色乡村发展工程和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工程等途径来提升中心城区的发展中心功能、特色乡镇的带动作用和乡村建设的示范效应。因为这些措施的落实不但能极大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更能有效缩短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最终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健全中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2.完善农村就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就业保障体系,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构建能保障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组织领导体系,优化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制度体系;二是要通过网络电视平台、公共信息专栏、报刊杂志媒介、流动宣传驿站等渠道,加强包括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市场服务等内容在内的就业服务信息的传播,借以建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保障体系;三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氛围、促进武陵山片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优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大途径来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并最终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建立健全中着实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具体到武陵山片区,则可与“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等相结合,通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专业的和针对性强的岗位需求信息。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手机APP、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发布就业信息,借以为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除此之外,还要以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为切入点,切实做好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有目的、有侧重点地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四)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机制
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程度,不但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评价城乡协调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而且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效果的重要元素。农村公共服务不仅能够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也带来了可延续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可能。这就是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或是不到位,不仅仅会带来生活的不便,更会导致各种资源禀赋的流失[9]。为此,应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机制等办法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1.优化公共服务体系,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转变职能,科学规划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中,应将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写入总体规划,并做好专门的制度设计工作。同时还应在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中,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来进行计划,并将其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抓。另外,还要做好督促落实工作,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县乡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将其服务效果纳入到年终的绩效考核当中来。二是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除政府要酌情增加直接投入外,还要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筹集制度,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农村社区及农民自身的力量,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度竞争、监管有力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公共服务目标[10]。
2.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应避免一些错误的建设倾向。即不但要避免面子工程,堅决杜绝所谓的政绩工程和不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面子工程项目,而且要避免形式主义,坚决打击只注重形式,不重视实际的做法,甚至还要力争避免短视行为,坚决避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做法。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及农民合作社的作用,积极调动广大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主动与各级地方政府一起,共同参与到诸如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农村网络工程和广电工程的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设施的建设中去,进而建立起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机制,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及社会保障基础。endprint
(五)创新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改良社区文化体系,发展前瞻性的社会保障机制
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社区文化体系的科学改良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其不但能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营造一种良好文化氛围和培育环境,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一具有前瞻性特点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来夯实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的保障基础。
1.创新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建立前瞻性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是要紧扣“挖掘内部资源,低成本建设社区;贴近农民生活,激发农民参与;倡导生态发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创新原则,科学谋划社区模式的创新发展;二是要改善农村社会环境,提高社区农民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增强农村社区吸引力。三是要发展农村社区经济,通过“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和“推广农业网络信息系统”等办法,大力发展农民商会和农民协会,并在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切实[11]提升农村社区的民生水平,最终建立起一种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提升的前瞻性社会保障机制。具体到武陵山片区,考虑到前瞻性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是一个较长的尝试过程,故只能通过试点经验等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步发挥出前瞻性社会保障机制的作用,切忌搞一刀切。
2.改良社区文化体系,发展前瞻性的社会保障机制。农村社区文化体系是普及文明行为常识,增强农民文明意识,繁荣社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能培育农村劳动力“生活共同体”理念以及社区归属感,而为保证这一意愿的圆满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良社区文化体系,一是科学制定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在制度上给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12]。二是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书屋的图书品类和环境建设,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广场。三是抓好农村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村民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把具有各种传统民族文化潜质的村民培养成为农村社区的文化人才,为农村社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四是丰富农村社会文化活动内容,要坚持贴近农村社区实际、贴近农村居民生活实际的原则,充分考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社区文化活动[13],以有效促进前瞻性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成艾.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创业能力提升之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7(7):106.
[2][4]郭少榕.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优化发展的政策思考——以福建等地为例[J].教育研究,2010(11):25-27.
[3]叶莎莎,刘徽.湖北仙桃教育局局长彭中才谈“村小强化”战略[N].中国教育报,2010-11-8.
[5]李策.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民思想教育的途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4):47.
[6]张海涛.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9(2).
[7]胡天助,邹婷.试论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5):42-43.
[8]罗明忠,陶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测量及其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2):165-173.
[9]王培培.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减贫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2017(7):51.
[10]杨晓蔚.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J].政策瞭望,2008(3):33-35.
[11]袁方成.“兩型”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J].探索,2010(1):132-134.
[12]余胜群.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管理学家,2014(9):545.
[13]康之国,刘娴静.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文化功能弱化问题及解决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08(3):121-124.
责任编辑 刘扬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