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对待幼儿的“疯”

2017-11-18 12:00胡梓滟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7年10期
关键词:盥洗室乖孩子身心

胡梓滟

作为实习老师,在第一次走进实习幼儿园的大(三)班教室时,孩子们刚结束区角活动准备排队喝水、如厕。此时,大部分孩子都在盥洗室附近等待着,保育老师正在盥洗室里忙碌,活动室里只剩下几个孩子和主班老师在有条不紊地整理着玩教具。突然,有两个男孩拿起小汽车就开始围着桌子追逐打闹,老师见状立刻停下了手中的活儿,盯着他俩喊道:“你俩还在这儿疯,你看整个教室里就剩你俩在疯了,他们都去喝水、上厕所了,老师最不喜欢疯的小朋友了。”两个孩子听罢,立马收起了手里的玩具,垂头丧气地走向盥洗室。

之后,类似的“疯”事件在班级生活中时有发生,总有孩子在集体活动或自由活动时,不受管束、无节制地嬉笑哄闹,即教师眼中的“疯”。仔细观察会发现,“疯”字其实是我们老师经常会脱口而出的一个字,当孩子们在追逐打闹时,当老师管不住纪律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来一句“不要疯了”“我看谁还在疯?”“我不喜欢疯的小朋友,我喜欢那些坐得好的小朋友”。

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儿童必须遵守活动的规则,教师也往往会偏爱那些遵守规则、性格“温顺”的孩子,他们便成了教师眼中的“乖孩子”,而那些好动、顽皮的孩子则成了“疯的小朋友”。在班级场域中,教师的喜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判断,有的孩子认为正是自己在同伴们中间“很乖”“表现好”,老师才会喜欢自己,而这些“乖孩子”也不喜欢那些“疯的小朋友”。有趣的是,当问及“你为什么不喜欢某某小朋友时?”这些孩子的回答跟教师的批评用语如出一辙,比如“因为他很疯”“我不喜欢疯的小朋友”“他上课的时候总捣乱,老师都说他了,他还那样”等等。然而,当追问孩子“很疯”是什么意思时,他们却答不上来。这与平时教师对孩子的批评有很大关系,教师总是用大而化之的笼统概念否定孩子,如“不要疯”“不要闹”,孩子在受到批评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怎样疯,怎么闹了,而其他孩子也会渐渐地对这个“疯孩子”产生负面印象。

虽然“疯”这个字作为形容词时有“形容任性放荡,不受管束或无节制地嬉笑哄闹”的释义,如:疯闹(任性无节制地吵闹),但这并不适合用来形容幼儿的失范行为。幼儿天性好动、好玩,喜欢游戏,尤其是精力旺盛的男孩子,身体运动和同伴嬉闹能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畅快,幼儿园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执着地使用语言制止这种管理手段来迫使幼儿服从。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幼儿的“疯”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应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在教学或其他活动中,幼儿无视活动规则进行疯闹,是否是由于活动规则不合理、活动组织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而引起的呢?教师在制定常规和组织活动时,往往疏于自律和反省,更多地从工作便利性的角度来规范幼儿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克服非理性的教师权威主义心理,通过换位思考来寻找幼儿“疯”的原因,否则,幼儿的疯闹有可能会屡禁不止。

其次,运用正面积极的言语进行引导和管理。当幼儿在不合适的时间或场所出现嬉闹行为时,教师应当用清晰明确、正面积极的语言来告知幼儿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并言明不合适的嬉闹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避免简单地用“疯”这种负面笼统的字词来斥责幼儿,造成幼儿不良的情绪体验和自我認知的混乱。

最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允许幼儿的嬉笑疯闹。有些时候教师批评幼儿的“疯”并不只是因为幼儿不遵守规则,不配合自己的工作,还因为担心幼儿的安全。但幼儿有嬉闹的身心需要,我们教师可以适当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和轻松的氛围,允许幼儿嬉笑疯闹、任意玩耍,并在场看护指导,甚至可以将疯闹的时间和机会作为一种强化物来鼓励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总而言之,与其千方百计地禁止幼儿“耍疯”,不如适当满足幼儿的需要,以“疯”制“闹”。endprint

猜你喜欢
盥洗室乖孩子身心
幼儿盥洗室嬉戏行为下的班级管理探析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盥洗室环境创设中的问题及思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什么是好孩子
乖孩子
不“乖”的乖孩子
身心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