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培良 刘军 刘同刚
【摘要】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和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更好地培养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本文立足社会实际需求,结合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对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培养出更多适用社会需求的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信管专业 人才培养 应用型
【基金项目】青岛工学院董事长基金资助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校级教研项目编号:2015JY00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025-02
1.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信管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管理现代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全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纷纷设立信管专业。信管专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及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然而,近年来,在很多高校中,信管专业的招生录取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并不理想,这对于信管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质量水平。虽然诸多高校设立了信管专业,但各高校对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即侧重点却不尽相同。很多高校在设置信管专业目标时,没有经过社会调研,没有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致使信管专业人才不够专业,无法满足社会对信管专业岗位的实际胜任需求,影响了信管专业的招生及就业,从根本上制约了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2师资力量较薄弱
信管专业大多设置在经管学院或信息工程等学院,而师资队伍的匹配往往是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分配在特定学院。经管类课程往往由经管类专业教师任教,而计算机等课程则由计算机专业教师任教。如若相关学院和教师不能进行教学研讨,就会致使所授课程无法融合信管专业的复合型特点,从而影响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2.3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部分高校偏离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院的信管专业,大多会以计算机相关课程为基础,简单增设经管类课程;而设立在经管学院的信管专业,往往会以经管类课程为基础,简单增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课程设置并没有以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导致信管专业毕业生要么经管能力不强,要么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不硬,不能胜任岗位需求。
2.4考核方式不恰当
信管专业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更是如此。但在考核时,由于受到软件、硬件等方面的限制,计算机信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测试,仍然存在着以笔试为主、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这对于偏重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信管专业来说,不够恰当,势必影响信管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3.解决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3.1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就是社会实际需求。高校在制定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切忌照搬照抄其他高校,应该进行深入的社会调研,明确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及要求,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明确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培养出能胜任社会迫切需求的信管专业人才。
3.2构建里应外合的师资队伍及优化体系
为构建胜任信管专业需求的师资队伍,可以从“里应”和“外合”两方面入手。“里应”就是要适宜地组织不同专业出身的任课教师相互进行学习交流,从而提高信管专业的融合能力。“外合”就是要聘任校外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相关人才,解决信管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这样会大幅度提高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和信管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3.3借助融合度和延长期限完善课程设置
信管专业能力并不是通过经济管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实现的。它应该是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从而把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相关课程有机结合。如若课程设置的融合度受时间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尝试适当延长学制,最终实现适应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设置。
3.4实现专业能力需求与考核方式相匹配
考核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专业能力。高校要想从根本上培养出既懂经济管理理论,又能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的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就必须重视信管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与具备实践应用能力测试的相关考核设施,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从而有效增强信管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怀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与探讨[J].教育,2017(05):89.
[2]许颜圣.简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体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4):215-217.
[3]丁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07):81.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