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被XX”结构生成的心智研究及汉英翻译探索

2017-11-17 05:00
外国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用例表达式心智

邱 晋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31 / 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新“被XX”结构生成的心智研究及汉英翻译探索

邱 晋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31 / 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本文首先从心智哲学视角出发,在建构新“被XX”结构心智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新“被XX”结构表达式生成的意识涌现过程。研究表明:新“被XX”结构的生成是以受事者“遭受”的意向性为发端,将其对“事件”的物理属性的感知(原初意识)涌现为对“用例事件”的心理感受(反思意识),并最终映射为显现在大脑里的意象——“受事者在XX事件中遭受不公对待”的过程,这样的意象外化为语码最终固化为“被+事件中心词”这一新“被XX”结构语言表达式。新“被XX”结构呈现较强意识涌现态势,这是因为其省略了施事和谓语动词,疏离“如实”地指称了所要表征的有关事件的缘故。本文还基于新“被XX”结构与英语被动句的差异,结合其生成的意象和涌现属性,试探性地提出了新“被XX”结构汉英翻译的两大原则。

新“被XX”结构;心智计算模型;意象;涌现;汉英翻译原则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演变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并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焦点问题。近年来,诸如“被就业”“被相亲”“被幸福”等一类新“被XX”结构表达式广泛地出现在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上,并引起人们竞相模仿。这类新异语言表达式虽然在表面上有悖于传统被动句,但其在短短几年间风靡整个社会语言群体,成为时下的流行语,其使用频率和社会影响都不容小觑。那么,此类新异语言表达式在语言主体的心智中是如何生成的呢?如何将其译为英文而不失原有效果呢?我们认为,心智哲学的相关理论将有助于阐释以上问题。

1 新“被XX”结构研究初探

1.1新“被XX”结构研究的文献回顾

在过去几年间,新“被XX”结构这类新异语言表达式吸引了众多语言研究者的目光,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语用和修辞功能角度对新“被XX”结构进行讨论(池昌海 等,2012),从语义(郑月琴 等,2014)、语法化(季小民,2015)层面对其进行阐释,从认知构式语法(王寅,2011)和原型理论(董召锋 等,2016)视角对其进行解析,或对其形成机制展开研究(董洪杰 等,2012;施春宏,2013)等,然而鲜有研究探究意识在新“被XX”结构的生成和识解中的参与作用,也鲜有研究涉及新“被XX”结构的汉英翻译问题。迄今为止,仅有刘倩(2014)从心智的视角对新“被XX”结构的出现和使用进行过讨论,但其认为新“被XX”结构的构成包括“被+N”和“被+Vi”两种形式,因此使用“名动互含”观解释原初意识向反思意识的扩展。我们的研究认为,新“被XX”结构除了“被+N”和“被+Vi”两种构成形式以外,还有“被+A”结构(如“被幸福”);而新“被XX”结构生成的意识活动涉及到四组相关概念:感知和感受、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原初意识和反思意识、事件和用例事件,从事件被“反思”为用例事件是一个意识涌现的过程,新“被XX”结构的“新质”正是其较强涌现态势的体现。再者,在现有文献中,仅有冷慧等(2011)的研究涉及新“被XX”结构的汉英翻译问题,新“被XX”结构同传统被动句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按照传统被动句的译法将其英译为be+V-en结构似乎存在语义不对等的问题。因此,如何将其翻译成英文而不失原有效果仍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1.2 新“被XX”结构的“新质”呈现

与传统被动句相比,新“被XX”结构呈现出三大“新质”,即受事者的出现与否、施事者的隐含性以及“被”之后事件中心词所表征的各种词性的合理存在。

首先,在传统被动句中必须出现的受事者,在新“被XX”结构中出现与否并非必然。如以“被酒驾”为例,例(1)中受事者出现,而例(2)中的受事者则被省略:

(1)你“被酒驾”了吗?(牛城晚报,2015-07-06)

(2)春节欢聚谨防“被酒驾”。(腾讯大渝网,2016-02-03)

例(2)中的受事者广大驾驶员被省略,表明驾驶员群体在酒驾检查事件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在没有喝酒的情况下,被酒精测试仪检测为体内酒精含量超标而被迫接受酒驾处罚,本身就体现了驾驶员对交警部门机械执法的一种无奈抗诉。

其次,在传统被动句中可出现也可不出现的施事者,即真正主语,在新“被XX”结构中均没有出现。虽然每个事件从表面上都能找到直接的施事者,但事实上直接施事者后面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不可言明或无法言表的施事者,如有待完善的法律制度、需要约束和规范的权力、社会公信力的缺失以及政府职能的越位等。新“被XX”结构通过对比施事者的隐含性和受事者的省略性,更进一步折射出施事者的强权与受事者的弱势。

再次,在传统被动句中,谓语动词只能是强及物动词*Hopper & Thompson (1980) 提出“广义及物性”概念,确定了若干参数特征,并勾勒出一个从及物到不及物的连续统。他们认为判断强及物性特征的参数包括动作性强、受事受全面影响等。如:美国被我来过了。受事“美国”并不会因为“我来过”而受全面影响,因此此被动句可接受度低。,而在新“被XX”结构中,表征事件的事件中心词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如“被就业”“被相亲”等)、名词(如“被高铁”“被中产”等)或形容词(如“被和谐”“被幸福”等)。新“被XX”结构不再要求“被”后面必须具备一定的动作行为来表示与受事的动宾关系,这种新异的表达形式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2 新“被XX”结构生成的心智研究

徐盛桓(2012a,2012b,2013,2015)在总结已有“事件”(Davidson,1970)和“用例事件”(Langacker,1987)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智如何生成句子表达式”这一构想,但其后并未对各种表达式的研究做出更详尽的探讨。有鉴于此,本文拟在此构想基础上,以当下流行的新“被XX”结构为研究对象,自主建构一个适用于新“被XX”结构生成机理的心智计算模型,以展现新“被XX”结构表达式生成的心理运作机制,以期为后续类似研究提供心智方面的解释。

2.1 四组与意识相关的概念引介

新“被XX”结构生成机理的研究涉及到四组与意识密切相关的概念,即感知(perception)- 感受(feeling)、物理属性(physical property)- 心理属性(mental property)、原初意识(primary consciousness)- 反思意识(reflective consciousness)、事件(event)- 用例事件(usage event)。在下文中,我们将分别对这四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进行简要介绍。

“感知-感受”这一组概念属于心理学范畴。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是指客观外界事物通过主体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在大脑里形成的感官意象(image)。感知的意象是一种原来状态的、初级的体验,如眼看、耳听、鼻闻、舌尝、身触等。感受则是在回忆、联想和想象中所呈现出的相关意象(李恒威,2011:95)。由于主体在激发“回忆、联想和想象”等认知活动时有可能促使客观外界事物的信息发生某些变异,因此感受所呈现的相关意象不一定是客观外界事物原来的实际状况,所得到的感受有可能超越客观对象。

“物理属性-心理属性”是Davidson(1970)在论文《心理事件》(MentalEvents)中提及的物质具有的两种属性。物理属性指事物本身可验证的物理生化属性,它可以还原为事物本身:如水的化学成分(属性)是H2O;而两个氢离子和一个氧离子的组合亦能还原出水。心理属性则是物理属性作用于认知主体后所激发的对该事物的心理感受,其不能还原为事物本身:如“万马奔腾”是认知主体对长江水的心理感受,这里“万马奔腾”是水的心理属性,但“万马奔腾”不能还原为水本身。

“原初意识-反思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在意识层面两个阶段的认识(徐盛桓,2012a,2012b,2013,2015)。原初意识是未经加工的原生态阶段,是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感知外界事物的种种物理属性后在大脑里反映的感官映像;而反思意识是经过一定加工的更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对原初意识进行格式塔转换所获得的可能超越客观对象的新的心理映像,也即是感受。原初意识是反思意识的基础,反思意识是原初意识的扩展:即感知主体在感知客观外界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从而获得感受。

“事件-用例事件”这一组概念是心智生成语言表达式的核心,跨越意识和语言两大层面。事件是指人们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感知到的自然或社会存在的一切自在事件(event of itself),它是以自然形态的形式出现的;而用例事件是指语言使用主体面对自然形态事件选用某个特定的句子表达式所表示的那一事件(徐盛桓,2012b:142)。因此,事件可以是任何自然形态的事件,而用例事件是语言主体主观地剪裁为一个语言表达式所涉及的事件,有可能不同于自然事件的结构和形态,但却蕴含了语言使用的客体层面和主体层面(Verhagen,2005:7)。

2.2 新“被XX”结构心智计算模型的建构

借助上述四组概念,我们可以勾勒出新“被XX”结构表达式生成的心智计算过程。主体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感知外部世界事件的物理属性,形成原初意识。主体在原初意识的基础上,以即时的感官映像和以往的记忆经验为基础,将原初意识在大脑里进行格式塔转换,实现联想和想象,扩展反思意识,即主体对事件的感受。这一感受是主体在感知事件的物理属性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心理属性。值得指出的是,这时的事件已由感知阶段的自在事件升华为能为主体语言表达服务的自为事件(event for oneself),成为能表达出主体对该事件感受的一个用例(usage)。这样的用例事件是主体在意向性的主导下,基于一定的交际情景对事件的信息进行过滤、选择、筛取、认定(徐盛桓 等,2013:4),映射为显现在大脑里的意象(image),这样的映现外化为语码,最终固化为新“被XX”结构表达式。

下面,我们拟分别选取上文提及的“被+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各一例,即以“被就业”“被高铁”和“被和谐”为例,统一对新“被XX”结构表达式生成的心智计算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由此证明本文拟建构的新“被XX”结构生成机理模型的普适性。

在新“被XX”结构中,主体对事件的原初意识形成于主体自身通过眼看、耳听、鼻闻、舌尝、身触等感官感知外部世界的事件所形成的意识。如我们通过观察(眼看、耳听、甚至身触)感知到的事件如在当今高校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要求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单位公章盖在就业协议书上的事件;武广高铁开通之初,多列武汉和广州之间的普通列车停运的事件;部分网民在网上发表的某些违反和谐社会要求的帖子遭到屏蔽或删除的事件。学生工作就业难、民众出行选择面窄、网民畅所欲言不易就是我们针对这一桩桩事件的物理属性所形成的原初意识。主体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对原初意识进行格式塔转换,扩展形成为反思意识,即主体基于自在事件的物理属性所获得的心理感受。就上述事件而言,作为受事者的学生、民众及网民,他们自身的权利分别遭受到作为施事者的学校、铁路局及网管部门的侵犯,被迫或者不情愿地实施了某种动作行为:学生被迫在就业协议上盖上自己压根不会去工作的单位的公章。民众没得选择,只能不情愿地去乘坐高铁;网民的部分言论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被删除。受事者在实施这些动作行为时是极其不情愿的,但在强大的施事者面前,他们显得弱势无助、不得不为之。因此,主体就此获得“受事者在XX事件中遭受不公对待”的心理感受(反思意识),并最终映射为显现在大脑里的意象。需要指出的是,新“被XX”结构表达式的生成总是以受事者的心理感受为发端的,这是因为语言主体在意向性的指引下从“利我”(for myself)的角度出发,即确保自身利益在表述事实后不会受到来自于相关职能部门的问责,而选择了隐匿施事者凸显受事者这类避重就轻的非典型性表达。

那么,如何用用例语言表达出主体对诸类事件的心理感受呢?语言主体站在受事者的角度,以表“遭受”的意向性为发端,根据语义将其语码化为“被”*表被动的被字句源于“被”的引申义“遭受”、“蒙受”(王力,1980:48)。结构表达;同时提炼出“XX事件”的中心词并将其语码化,进而生成“被+事件中心词”(“被就业”“被高铁”“被和谐”)这一语言用例事件。以上过程,就是映现在大脑里的意象外化为语码,最终由前语言用例事件(即意象)语码化为语言用例事件的过程(徐盛桓 等,2014:3)。最后,“被+事件中心词”这一用例在语言交际中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认同,最终固化为新“被XX”结构表达式。

以上心智计算过程就是新“被XX”结构表达式生成的心理运作机制。我们可以通过下图作出概述:

图1 新“被XX”结构心智计算模型

在图1的新“被XX”结构心智计算模型中,前三组虚框中的概念都是描写意识活动的:主体通过感知外界事件的物理属性形成原初意识;原初意识在记忆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格式塔转换,扩展为反思意识,同时主体也获得对该类事件的总体心理感受;在新“被XX”结构形成的意识层面,以上意识活动映射为显现在大脑里的意象,即映现为“受事者在XX事件中遭受不公对待”。而最后一组概念,即“事件和用例事件”,跨越了意识活动过程和语言表达式生成两个层面,故在图1中,“事件涌现为用例事件的过程”既属于虚框所代表的意识层面,又位于实框所属的语言层面。具体而言就是:主体将对“事件”的感知涌现为对“用例事件”的感受,形成一个前语言用例事件,即意象:受事者在XX事件中遭受不公对待。主体将大脑里的意象语码化,即在新“被XX”结构中,“遭受”语码化为“被”字表达,“XX事件”经过提炼被语码化为该事件的最强涌现态势——事件中心词,进而最终生成“被+事件中心词”这一新“被XX”结构表达式。

然而,为什么新“被XX”结构表达式最终会以“被+事件中心词”这种极其简洁的表达形式来呈现事件本身呢?这与新“被XX”结构的涌现属性密切相关。

3 新“被XX”结构的涌现属性

“事件”被反思为“用例事件”是一个意识涌现(emergence)的过程。所谓反思,就是将感知这一事件所沉淀下来的感官映像进行加工而成为感受的过程。感受是反思意识体验的内在构成,是主体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对原初意识进行格式塔转换所获得的新的意识体验。这个反思的过程即体现为用例事件的意识的涌现,而经过反思所得到的感受超越了客观对象,因此其生成的涌现事物具有新颖性(邱晋 等,2014:78)。

意识的涌现反映到语言层面则体现为语言表达式的涌现。语言表达式将表征有关意识内容的词语以最大限度的近似排列,模拟有关意象出现的先后、显隐、 突出、 转换等,仿佛表达式就是从这些词语中“涌现”出来的(徐盛桓,2012a:6)。例如,“滴酒未沾的驾驶员被酒精测试仪鉴定为酒驾”“未婚青年男女被父母强迫参加相亲”等诸类事件在大脑里经过格式塔转换可以反思为“被+事件中心词”,其语言表达式最大限度地以这样的排列来模拟意识状态:“被酒驾”或“被相亲”等。

语言表达式的涌现体现为一个强弱连续统。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熟悉程度深的无标记性语言表达式,其新颖性在很大程度上被磨蚀,常常呈现弱涌现态势,如传统被动句。而位于连续统另一端的强涌现态势表达式是指那些对无标记性语言表达式有所突破,但又保留了其某些基本格局的标记性表达式。这类标记性表达式的突破可以从某个角度、某些方面进行推理,从而对其合理性做出认定。新“被XX”结构就是这类标记性表达式,它突破了传统被动句“被”之后只能用强及物动词的规则,而使“被”之后的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合理化,并且这种合理性经过句式语义论证和社会语用沉淀被正式确定下来,固化为新“被XX”结构语言表达式。由是观之,在被动句表达式涌现度这个连续统中,传统被动句涌现度较弱,而新“被XX”结构涌现度较强。

新“被XX”结构最终之所以会以“被+事件中心词”这样简明的表达方式来呈现事件,是因为在语言表达式中,“如实”地指称所表征的事件,其涌现度较弱;反之,越疏离“如实”地指称有关事件,其涌现度越强(徐盛桓,2012a:7)。我们分别以上文的“被酒驾”“被相亲”事件为例,各自生成四个表达式:{“被酒驾”:a.被酒驾;b.被鉴定为酒驾;c.被酒精测试仪鉴定为酒驾;d.被不靠谱的酒精测试仪鉴定为酒驾}、{“被相亲”:a. 被相亲;b.被强迫参加相亲;c. 被父母强迫参加相亲;d. 被父母强迫参加一场无意义的相亲}。从a 到d我们可以看出,d是最“如实”指称该事件的(a

4 新“被XX”结构的汉英翻译探索

4.1 新“被XX”结构与英语被动句的差异比较

英语被动句主要通过动词屈折形式,即be+V-en表现出来*英语的“中动语态”(middle voice)如The book sells well.并非典型的英语被动句,此处不参与讨论。;而新“被XX”结构则通过“被+Vi/N/A”等形式来表达语义。两者除了在表现形式上的显性差异外,在语言表达中,对于受事者、施事者的取舍以及语义蕴含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首先,上文已证明,在新“被XX”结构中受事者或许出现、或许隐略;而在完整的英语被动句表达中,受事者一定会出现。比如:The bedroom was cleaned. / The window was broken.等。英语被动句受事必然出现的特点折射出英语母语者看待事件的视角:英语是从受事者的视角来观察被动的概念和关系的。

其次,新“被XX”结构中施事者被隐略,必然不会出现;而在英语被动句中,既有不出现施事者的被动句,如:The dish was washed.,也有出现施事者的被动句,如:The dish was washed by Mary.。但据Quirk(1972)统计,英语中约有80%的被动句施事者不会出现。

再次,两者蕴含的语义感情色彩也不尽相同。如1.2中所述,新“被XX”结构表达蕴含着受事者弱势无助、施事者强权霸道的感情色彩;而英语被动句承载的语义感情色彩通常是中性的,但其可以通过添加修饰词成为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被动句。例如:

(3)The job was done. 这份工作已完成。

(4)The job was WELL done. 这份工作完成得很好。

(5)The job was POORLY done. 这份工作完成得很糟糕。

4.2新“被XX”结构汉英翻译的两大原则

Nida(1969:25)在动态对等理论中强调,在翻译中两种语言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应尽力追求两种语言效果之间的对等。鉴于新“被XX”结构与英语被动句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果简单将其按照传统被动句的译法翻译为be+V-en结构,将极大程度地丧失新“被XX”结构所蕴含的语义信息,且存在“被+N/A”无法翻译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充分考虑新“被XX”结构句式特点和语义蕴含的基础上,试探性地提出新“被XX”结构汉英翻译的两大原则,即统一原则和简洁原则。

4.2.1 统一原则

新“被XX”结构汉英翻译的统一原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当英语中存在对应表达时,英译可以直接使用,统一到英语现有表达。例如“被自愿”一词,英语中对应存在着voluntell一词,解释为:The exact opposite of volunteering。例如:

(6)A: I hear you got a transfer.听说你调职了。

B: Yeah.I didn’t want to, but I was voluntold.是的,但是我并不情愿,我是“被自愿”的。

第二,当英语中没有对应表达时,新“被XX”结构的英译要统一到被动语态上,凸显汉语“被”字的“遭受”义。我们在2.2中已讨论过,新“被XX”结构的生成是以受事者的心理感受为发端的,而英语被动句正是从受事者的视角来观察事件,这就是为什么要将新“被XX”结构的英译统一到被动语态的原因。但英语被动句通常表达中性义,因此,需要通过添加修饰词改变其语义色彩,体现受事者弱势无奈的心理状态。这些修饰词可以是be forced, be compelled, be manipulated, be said/reported, alleged, appear like等等。例如“被相亲”:be forced to go blind dating,“被幸福”:be reported to be happy等等。

4.2.2 简洁原则

新“被XX”结构汉英翻译的简洁原则是指译文精炼、简洁明了,不含冗余表达成分。根据新“被XX”结构生成的涌现属性,同一事件会涌现出不同的表达式,我们以“被酒驾”事件由弱到强的涌现态势为例进行考察:

(7)被不靠谱的酒精测试仪鉴定为酒驾:He was testified drunk driving by unreliable alcohol tester.

(8)被酒精测试仪鉴定为酒驾:He was testified drunk driving by alcohol tester.

(9)被鉴定为酒驾:He was testified drunk driving.

(10)被酒驾:He was caught alleged drunk driving.

例(7)到例(10)对“被酒驾”事件的涌现表达是从相对完备到相对简洁。例(7)的表述包含了施事、受事、动作、属性等诸多信息,已不符合新“被XX”结构的生成原则;而例(8)和例(9)的表达无法解读出受事者弱势无奈的“遭受”义;只有例(10)在加入消极修饰词alleged之后,既译出了“被酒驾”的义,又传递了受事者弱势无奈的情。再者,根据前文所述,新“被XX”结构的受事基于“利我”原则刻意隐去施事,因此在汉英翻译中,也没有必要将施事者补足。因此,例(10)的译文为“被酒驾”的最佳且最简方案。

5 结语

本文首先从心智哲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新“被XX”结构表达式生成的心理运作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新“被XX”结构的生成是主体将对“事件”的物理属性的感知(原初意识)涌现为对“用例事件”的心理感受(反思意识),并最终映射为显现在大脑里的意象的过程,这样的意象外化为语码最终固化为“被+事件中心词”这一新“被XX”结构表达式。新“被XX”结构具有较强的涌现性,这是因为其省略了施事和谓语动词,疏离“如实”地指称了所要表征的有关事件的缘故。新“被XX”结构这类新异语言表达式反映了人们对新的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感受,其汉英翻译既需表“义”又要传“情”,本研究结合新“被XX”结构生成的意象和涌现属性,试探性地提出了新“被XX”结构汉英翻译的两大原则:统一和简洁。

新“被XX”结构仅为众多语言表达式中的一例,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翻译原则能为其他语言表达式的研究带来些许启示。

Davidson, D. 1970. Mental Events [G]∥ Foster, L. & J. W. Swanson.ExperienceandTheory.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71-101.

Hopper, P. J. & S. A. Thompson. 1980.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J].Language(2): 251-299.

Langacker, R. W. 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I.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ida, E. A. & C. R. Taber. 1969.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

Quirk, R.et, al. 1972.AGrammarofContemporaryEnglish[M].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Verhagen, A. 2005.ConstructionsofIntersubjectivit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池昌海, 周晓君. 2012. 新“被+X”结构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意图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53-61.

董洪杰, 李琼. 2012. “新被字句”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5): 117-120.

董召锋. 2016. 原型理论视角下新被字句的认知分析 [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 95-98.

季小民. 2015. 新被字句中“被-”标记的类化与泛华 [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53-58.

冷慧, 董广才, 董鑫. 2011. “新被结构”的原型语义分析及英文翻译初探 [J]. 外国语文(5): 84-88.

李恒威. 2011. 意识、觉知与反思 [J]. 哲学研究(4): 95-102, 128.

刘倩. 2014. “新被字句”的心智研究 [J]. 山东外语教学(1): 22-27.

邱晋, 廖巧云. 2014.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夸张修辞研究 [J]. 当代修辞学(4): 74-80.

施春宏. 2013. 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 [J]. 当代修辞学(1): 12-28.

王力. 1980. 汉语史稿 [M]. 北京:中华书局.

王寅. 2011. “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 [J]. 外国语(3): 13-20.

徐盛桓. 2012a. 心智如何形成句子表达式 [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 1-8.

徐盛桓. 2012b. 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 [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137-144.

徐盛桓. 2013. 再论隐喻的计算解释 [J]. 外语与外语教学(4): 27-31.

徐盛桓. 2015. 语言运用与意识双重结构 [J]. 外国语文研究(1): 3-11.

徐盛桓, 何爱晶. 2014. 转喻隐喻机理新论——心智哲学视域下修辞研究之一 [J]. 外语教学 (1): 1-6.

徐盛桓, 廖巧云. 2013. 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 [J]. 外语教学(1): 1-6.

郑月琴. 2014. 新“被XX”结构的认知语义学解读 [J]. 现代语文(7): 84-86.

Mind-PhilosophicalApproachtoNewChinesePassiveConstructionandItsEnglishTranslation

QIUJ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sophy of mind, the present paper constructs a Mental Computation Model for NewChinesePassiveConstruction and explores its mental emergence in the generation of its linguistic form.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ental process of the shaping of NewChinesePassiveConstruction begins with the intentionality of the patient, whose perception (primary consciousness) of the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natural event of the subject emerges into the awareness of the usage event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Then the awareness of the patient has been fossilized in the form of linguistic symbols. NewChinesePassiveConstruction represents a higher degree of emergence in that the ellipsis of its agent and predicate mak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lated event alienate from its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Taking the generative image and emergent nature of NewChinesePassiveConstruc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also tentatively proposes two principles of translating NewChinesePassiveConstruction based on its differences from typical English passive voice.

NewChinesePassiveConstruction; a Mental Computation Model; image; emergence; principles of the Chinese-to-English translation

H041

A

1674-6414(2017)05-0090-07

2017-05-26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基于意识本质探索的新‘被XX’结构研究”(2016PY32)、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心智哲学视域下的‘新被结构’研究”(17SKG076)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SISUYZ201603)的阶段性成果

邱晋,女,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和ESP教学研究。

责任编校:肖谊

猜你喜欢
用例表达式心智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一个混合核Hilbert型积分不等式及其算子范数表达式
表达式转换及求值探析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浅析C语言运算符及表达式的教学误区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