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芳
[摘 要] 通过分析中国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当下重视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对新形势下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新形势;高职院校;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7-42-3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u Meifang
(Jiangsu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College, Changzhou Jiangsu 213147)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problems faced by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t present were put forward,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new situ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mployment ability
隨着“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每年5月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推进等一系列举措面世,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划时代的发展阶段。2017年3月12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更是旗帜鲜明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培养爱迪生,也需要培养鲁班”。就当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而言,无疑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中流砥柱,他是“培养鲁班”的“集中营”。
1 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第一,传统经济模式的颠覆,实体经济的转型和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胜任多样化工作,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岗位需求成为现实社会主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对老一辈的“铁饭碗”“高薪闲职”垂涎三尺,他们有更多的追求,希望尝试更多的领域,对新鲜的事物敢于面对和接受。这对原本崇尚一技之长、专注专业技术技能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提出了更为现实的新要求。
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boundaryless career)由奥瑟1994年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证明西方在职业生涯方面的研究是多元的,而今的职业生涯也正在多元化的社会现象中“浮浮沉沉”。越来越多的边界(工作性质、工作关系、工作角色等)正在被打破,个体很难在一个或者两个组织中完成终身职业生涯,这样多变、不稳定的就业环境要求个体具备较高获取职业的能力,快速适应新岗位的能力,以及在不同职业间平稳转换工作的能力。
第二,对“以就业为导向”观念的模糊。我国的教育体制机制中过多的用“就业率”来考量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资金投入等决策性指标,不少职业院校为了“政绩”,在自身发展中将重心“迁移”到对学生初次就业率的过度关注和盲目追求,忽视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特别是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致使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满意的大学生”这个尴尬的现象一直出现。本文以为,“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学生后续的全面发展力。
第三,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注册入学”“提前单招”“面向中职学生的注册入学与对口单招”等多样化的招生形式的产生,推动了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进程。高职教育大众化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教育过程中学习对象的多层次化、教育模式综合化等诸多的实际问题。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与模式的转型应该是当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第四,“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全方位渗透。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互联网+”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近两年国家层面也就“互联网+”发布了诸多政策指导性文件、启动了很多部署性重大项目。究其原因,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业态,对经济发展、社会资源配置、传统行业的转型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这对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创业等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和意义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发展力,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鸿沟”,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本溯源,就是要不断以提升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就业能力”为目标。拥有就业能力才会拥有就业保障,才会使学生不管面对何种类型的职业,都能应付自如,得心应手。
2.1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我国较晚,最初盛行于美国和英国,结合国内外对就业能力内涵的分析和界定,就业能力不仅包含知识、技能的显性素质,它还包含职业品质、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生涯规划能力、信息素养、抗挫折能力等的隐性素质,还包括个体环境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和人力资本”(Mel Fugate-迈尔·福古特的社会性建构模型中,就业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以及社会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对就业能力的特征和维度有不同的分类,但都包含着学生获得就业的基本技能和维持就业、转换岗位的竞争性技能。endprint
其中隐形素质又可以叫做隐性知识,也通常被翻译为“默会知识”,最早由英国哲学家、科学家波兰尼在1958年提出,是一种未被表述的“知识”,它的涵盖内容宽广而又作用巨大。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技术的人才,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但离开了隐性素质培养的职业技能将没有任何意义,更谈不上就业能力的培养。
2.2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当下高职教育的重要责任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以生为本,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转型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目标。在当今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中,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是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对高职教育的迫切期望,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责任。
政府一系列关乎“就业”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规范和细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充分说明了高职教育应把培养“大学生就业”作为教育的总目标,在“追求高就业率”“职业教育投入不到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失调”“企业找不到学生”“职业院校学生送不出去”等众多背景下,将视角准确定位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上是推动就业的有效路径。
2.3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学生实现就业理想,发挥自身价值的迫切需要
我国著名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是通过学习和开发综合素质,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获得就业的本领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著名行为科学理论学者之一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现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呈现形式就是对就业的理想和需求。就业能力的提升无疑对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和原动力。
2.4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
企业是经济的重要力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快速实现人才的“经济效益”,使的毕业生能快速转型为正式员工,成为企业运营中的良性资本,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奠基石和重要保障。缩小企业用人标准和学校毕业学生的毕业标准的差距,促使企业多走进学校,参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将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直接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能力进行对接,这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必选项”。
3 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3.1 企业应该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为缩小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差距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的“用工荒”一直在上演,并且阶段性成为搜索引擎的热门词语。越来越多的企业期盼与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前置人才,就愈发体现了企业对员工要求的标准化和社会招聘实际存在的问题。订单培养,共育人才;工学结合,将学生实习直接和企业对接;企业应主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且参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及时向高职院校反馈用工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的表现;企业也可和高职院校形成合力,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平台和机会。
3.2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学生意识的转变是质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找不到工作,埋怨企业工资太低,工作地方离家太远,进入企业发现很多知识已经过时,独立工作时举手无措等问题隐射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科学和滞后性,同时对高职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执行力等通用技能的培养尚待提升。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被企业认可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相信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只要想发展,就必然会针对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尽其所能,果断付出。
学校教育是学生教育成长中的重要历程,但不可否认的是超过80%的教育影响因子来自于家庭,家长在看待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问题上,应更全面、更客观、更细致,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发挥自己潜在的特质,拥有高于别人的就业竞争力,家长应从自身出发,不错过孩子每个成长的关键点,要和学校形成合力,才是家长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中应该做的。当然,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他是主因,任何制度、任何合力、任何方案都是在学生吸收、消化、实践的前提下一步一步提升的。有时学生的反馈用“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来形容也不为过。如何发挥家长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家长应从“小”、从“头”、从“自身”做起。
提高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其自身的成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激励学生在生活、学生中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家长要用“身体力行”的行动和“润物细无声”的言语影响孩子,这种影响和教育是学生成长中一生的“财富”。
3.3 立足新形势、新特点,对隐性素质做系统梳理和有效整合
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相较于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讲,对于隐性素质的研究和培养还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往往只是在具有的专业课程实践中给予适当的添加和渗透,至于渗透多少、效果如何无从考量。随着信息化的大爆炸、社会对社交的重新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等新变化,要求职业教育需抓住新形势下教育环境的新变化、教育对象的新特点对就业能力中隐性素质做系统的教学设计和研究。
如“互联网+”对学生就业能力的隐形素质中基本信息素养、沟通交际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内涵和要求:对网络信息的处理和辨识能力、运用网络平台沟通交际的技巧和水平、“互联网+”对企业、社会发展影响的洞察力等等。这对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适应社会新形势和企业新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否则必然就会出现“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样的现象。
3.4 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立足多方面实践提升学生的通用技能
专业性和注重实践一直是高职院校区别与本科院校的特点,不管是专业实践,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对职业品质、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生涯规划能力、信息素养、抗挫折能力等通用素质的提升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进而扩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中诸多与之匹配的就业能力。
不管是显性素质,还是隐性素质,仅仅有充分的理论知识熏染而无实践的淬炼是不可能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的,并且隐性素质中包含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能更是需要学生用社会的熔炉不断的“熔炼”“敲打”。只有在不断的淬炼、试错的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锻炼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就业能力,这是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必经阶段。如学生的顶岗实践、寒暑期的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内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等等。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在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呼声中成为教育界很长一段时间共同关注的目标。他的内涵、提升的举措、国家诸多政策的出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等都将成为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 康廷虎.大学生就业能力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 王雅蓉.基于企业/雇主视角下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 陈光辉.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