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宗族祖训家规及其当代文化价值

2017-11-16 11:32陈雪明
关键词:文化价值

Oct.2017Vol.33No.5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7.05.0014

摘要: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代表,其内核——祖训家规是在缺乏系统法治管理的传统社会,地方宗族制定的教育、管理和约束族内子孙的智慧的结晶,其中的一些价值理念,如修身、治家、事亲、睦邻等依然值得传承和弘扬。汲取徽州宗族祖训家规中的养分,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对当代社会仍有价值的部分进行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于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乃至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都有重要意義。

关键词:徽州宗族;祖训家规;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5007705

祖训家规是在缺乏系统法治管理的传统社会,地方宗族制定的教育、管理和约束族内子孙的智慧结晶。虽然其中的一些规定体现着封建礼制的精神,但也有很多积极的伦理规范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相悖,依然值得继承和弘扬。而地方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在稳定基层社会、安抚民心、进行一般民众教化等各个方面起到过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则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其祖训家规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以“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为核心,一度弥补了国法的欠缺和薄弱之处,即所谓“家法所以济国法之不及”。汲取徽州宗族祖训家规中的养分,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对当代社会仍有价值的部分进行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徽州文化的形成及其内核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由此可见徽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之劣势,但这反过来又为徽州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中原战乱,很多北方世族为了躲避战火,将风景秀丽且处于万山之中的徽州地区作为避乱的理想之所而乔迁至此。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以及两宋之际,是中原世家大族大规模乔迁至徽州的三个主要历史时期,由此徽州的社会风尚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到南宋时期,从原来的“尚武之风”转为“右文之习”,特别是在朱熹的理学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之后,徽州宗族的祖训家规便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愈发繁荣和发达,他们制定的祖训家规也愈发全面和丰富。有学者将徽州宗族的祖训家规分为四大方面:维护族内等级秩序,行使宗族治理权;遵守国法,调整宗族内外财产关系;维系宗族文化传统,强化宗族子弟教育和伦理教化;完善族内周恤救济,强化宗族凝聚力。[1]而笔者认为,徽州宗族祖训家规主要集中于宗族管理,宗族教育,宗族产业,宗族抚恤、救济与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其他相关方面,而尤为强调其中涉及宗族等级秩序、维系“五伦”大道的部分。虽然徽州宗族的祖训家规有很多内容依然是强调封建礼教,如“三纲五常”、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等等,但是过滤掉这些有着时代局限性的因子之后,徽州文化中依然有很多精华值得今天传承,如修身、治家、事亲、睦邻等等。

徽人大多聚族而居,徽州宗族经常在一些重要的时令节日和特殊的场合举办各类集体性活动,如正月团拜、祠堂和祖墓的春秋祭祀、迎神赛会等等,而举办这些全族集体活动的时刻,也正是宣讲祖训家规和扬善惩恶的最佳时机。还有些宗族会定期在祠堂进行宣讲活动,并对族内善事进行表彰,对不孝族众进行惩治,如黟县余氏宗族,他们“每月朔日,家长会众谒庙,将前月内行过事迹,或善或恶,或赏或罚,详具祝版,告于祖庙,庶人心有所警醒”[2]。这对于引导基层民众价值观、树立良好的民俗风尚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徽州宗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形成以单姓宗族为主的村落,这与国家基层组织有着某种程度上的重叠,因此,宗族在加强自身管理和教化的同时,也发挥着管理教化社会基层的作用。因此,由徽州各个宗族立足本族、本土的现实生活所制定的祖训家规,不仅有助于团结本族、强化宗族管理和教育,而且对于稳定国家基层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徽州宗族祖训家规的要素及其价值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文风昌盛,自古有“东南邹鲁”的美誉。作为“程朱阙里”,徽州的世家大族为了促进宗族的和谐、繁荣和发展,立足于本族的现实情况,以朱子理学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祖训家规,其中的一个优秀代表便是安徽绩溪章氏宗族的家训。《章氏家训》全文不过196字,却被后裔传颂千年,也一直被章氏宗族奉为传世之宝。“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败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凶。……”[3]《章氏家训》将修身之法与育人之本以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文字告诫子孙后代,成为治家良方。在传统家族的教育中,“修齐治平”历来都是最重要的内容,徽州宗族通过祖训家规灌输给族中子弟以修为自身、和睦家庭内外乃至安抚地方百姓的精神,培养和塑造子孙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10月

第33卷第5期陈雪明:徽州宗族祖训家规及其当代文化价值

(一)修身

徽人认为“承先裕后,励学为先”。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也是关系民族发展的千秋大业。完善自身的前提是让每个子孙接受教育,这样,上可以科举入仕、光宗耀祖,下可以识文断字、治生理财。绩溪葛氏宗族家训有云:“世间物可以益人神智者,书,故凡子孙不可不使读书。惟知读书,则识义理。凡事之来,处置得宜,如游刃解牛,自有余地,其上焉者可以致身云霄,卷舒六合;下焉者,亦能保身保家,而规为措置,迥异常流,自无村俗气味。”[4]歙县钱氏宗族认为:“惟读书上之可以取科名、荣宗耀祖,次之博通今古、明理达义,发为文章著述,亦可传世。更不然,即教授乡里、陶冶童蒙,以笔代耕为食,不致堕为匪类,荡为下流。”[5]因此,徽州地区有着“十户之村,不废诵读”[6]的优良传统。endprint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综合素质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指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教育,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万历休宁周氏宗族认为:“教养蒙童,人家之首务。”他们在《宗规》中强调对族内子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规定:“凡我族人有子弟者,当要择师,竭力教养习学,达则为之上人,不达者亦通明礼、行正道、做好人,不致卤莽愚顽,终身有益。人生幼小无知,内有贤父兄,外有严师友,未有不成者也。”[7]从徽州宗族家训中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教育最基本的应该是人格的塑造,如若能够通过获取文化知识成为对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者,自然为上,而“不达者”也能通晓礼仪,保全自身。而在今天,对国民仅仅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国民教育的目的还应该有促进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修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独立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不仅决定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在童蒙时期需要接受应有的教育,而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应该做到爱岗敬业,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并以之为毕生事业。祁门沙堤叶氏宗族便在其家训中这样规定:“士农工商,各执一艺,忠孝节义,惟务自尽。”[8]而歙县钱氏宗族则在其家训中教育后人力求寻得一门生计,不论是入仕、教学,还是习医、耕种,应“于百工技艺之间,必择一业,以利自处,甚而至于力作营工以自活。勤作虽劳,获利虽菲,能精而专之,即恒业矣,而其心亦不失为恒心也”[5]。现今,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应该这样,根据社会的需要,在众多职业中选择一门适合个人专长和兴趣的工作,持之以恒并用心去做,这样再平凡的工作也会变得不平凡。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有效结合,使经济利益趋于最大化,而且有利于优化社会风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治家

其一,勤俭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成由勤俭,败由奢”,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想要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勤”,一为“俭”。绩溪邵氏家族在其家规中的“勤业”条称:“业精于勤,荒于嬉。”并以 “耕读”与“纺纫”为代表举例,认为如果“十人之耕,不能食一人;十女绩之,不能衣一人,而家何由裕?吾宗男女,当务勤”[9]。同时,该族还强调“节俭”,认为“财者,难聚而易散也,故一朝而可以散数世之储。……吾宗子弟,当崇俭”。教育后世子孙不要在衣着和饮食上铺张浪费,切莫以有限的财力去填补无穷之费用。绩溪葛氏宗族在其家训中便告诫后世子孙勤俭持家,方为富贵之道,“人之处家在于勤俭。盖勤以开财之源,俭以节财之流,此生财大道也。……泛观物理,飞而禽兽之属,走而蝼蚁之微,亦朝作暮辍,以足其生,可以人而不如物哉?且费用过侈,甚为害事。……晋傅咸云:奢靡之费,甚于天灾。真达识也。故子孙必须勤俭,方能不坠家声”[4]。而绩溪曹氏宗族的家训中也有“崇朴俭”一条:“盖节以制用,量入为出,但使丰约得宜、不为滥觞无益之举,一切日用,常存古朴之风,以示后人,所谓质心行质事,而万年垂裕之道必出于此。”[10]徽商大多较为节俭,这和他们当地宗族的倡导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必然联系。而现今,开源节流,建设节约型社会,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更是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有着深远影响。从公民的角度来说,则应该增强节约意识,形成节约的消费习惯,让节约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其二,包容忍讓,以和为贵,建立和谐的家庭内外关系。自古以来,儒家文化便倡导“礼之用,和为贵”。大到国家的稳定发达,小到家庭的安宁兴旺,都离不开“和谐”二字。有道是:“处家之道,以和为贵,和生于忍让。”[4]那么,何为忍让?忍让并不是一味退却让步和丧失原则,而是胸怀大局,不计较一时之得失。休宁叶氏宗族在“家规”中强调:“盖忍非强忍、姑忍,让非推让、故让,念念纲常伦理,知有义,不知有利。躬自厚而薄责人,有此真念存于中,自然不期忍而忍,不期让而让,参不得一毫人为意想。暂如是,久如是,常如是,变如是,方谓之‘忍让,方谓之‘敦。忍让一人,忍让一家,自然耻忿而耻争,家道壅睦而和矣。故欲和家者,不可不敦忍让。”[11]怀着包容和团结之心,不囿于一己私利,敦仁忍让,故此家道便可走向兴盛。除了在家庭内部应当以和为贵之外,在面对外人时,也应如此。歙县许氏宗族便称:“其在异姓,亦须忍让。”[12]与人发生纷争时,作出合理的让步,妥善处理家庭外人际关系,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口角之争、械斗甚至刑讼。

(三)事亲

徽人认为要孝敬父母,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乃为人之本分,是人性的体现。歙县潭渡黄氏宗族在其家训中便称:“天下至难得者父母,父母至难得者俱存。”如何行孝道?绩溪曹氏宗族在家训中称:“盖孝道不一,大约以体亲心、代亲劳、赡亲养三者为切要。”[10]现代社会人们总是把关注点集中在怎样更好地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问题上,而垂垂老矣的上一代却容易被忽视,这也是当代的一种社会问题。全国政协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有85%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患有焦虑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约70%的心理疾病便是由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引起的。[13]62这说明,当下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而目前家庭养老仍是中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便要进一步鼓励家庭支持作用的发挥。[13]66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既要在物质上孝敬老人,更要在精神上关心老人。关于这一点,徽州宗族对子孙如何孝敬父母提出了相当具体的要求,比如,当父母年纪渐长,四季换洗的衣衾需要提前预备,三餐饮食需营养可口,孝顺父母不可吝惜财物,而要尽心竭力。更为重要的是,为人儿女,尤其应该体谅父母因为老年而出现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其目多苦于昏,不能远视;其耳多苦于背,不能远听;其两手既苦于强硬,不能自为抑搔疴痒,又苦于怯弱,不能自为携提器物,抑且齿落不能饮啖,足软不能步履,易饥易饱,怕热怕寒”,而老人的心理问题也应得到重视,他们会担心“去日已多,来日渐少,易动悲伤,难生欢悦,是以喜人亲近而恨人疏远”。因此,为人子者,在及时照应服侍老年人之外,还应该多多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于服劳奉养之余,为之譬喻宽解,以博亲之欢心”[14]。应用心关爱父母,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赡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
关于武术礼仪开展的重要性分析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刍议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尚氏锔艺》的文化价值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