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

2017-11-16 11:37隋秀英佟玲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媒体

隋秀英++佟玲

Oct.2017Vol.33No.5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7.05.0015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是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新媒体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利用新的传播形式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能够融政治、师资、课程、平台和资源保障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0;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5008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是指接受过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体系的严格培养与训练,系统掌握多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专门理论人才与教育教学人才。新媒体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工作,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却存在“懂理论不懂传播”的现实问题。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所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不仅要接受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体系的严格培养和训练,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要学习信息传播知识,掌握信息传播要领,成为兼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和新媒体传播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为此,本文拟从政治保障、师资保障、课程保障、平台和资源保障等方面探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

一、政治保障: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作为未来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力量,其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决定了能否捍卫国家意识形态主导权、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能否凝聚社会共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政治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三者为一体的坚定的政治信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基本要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之“钙”。邓小平曾经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在互联网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网络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主阵地,而人们的文化需求相对较高,思想开放前卫,乐于接受和尝试新思想、新观念,面对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并存、传统思潮与西方思潮并存的局面,大众无法明辨良莠不齐的信息的政治倾向和其意识形态性,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既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升华为内在品质,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又要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成为主要的“发声者”“守门人”,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掌握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权,引领大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第一,要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常并没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地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彻底地、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因此,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掌握一手资料,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创作背景,熟悉和理解原著,融会贯通地领会经典原著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要有计划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原著的具体任务,使其不断进行原著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学习“真理论”。第二,要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提升理论水平,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3]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主体,要将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要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发展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断拓展学习的广度、加深学习的深度,使其成为讲政治、讲信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同之上,建立在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把握之上,培养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情感。第三,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在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求”“是”,要立足于其思想实际,使其通过学习研究,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媒体、马克思主义与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也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对自身的学习内容、形式、方法进行调整,使之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相协调,要将发展的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传播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10月endprint

第33卷第5期隋秀英,等: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

二、师资保障:组建“理论+传播”型师资队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增强,传统媒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已经得到改变,单一依靠课本灌输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现实需求。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目标,以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为核心,组建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高超传播素养的“理论+传播”型师资队伍的要求日益迫切。目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为主,如何适应新媒体迅速普及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成为教师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从事理论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陷入了懂专业的教师不了解、不会使用、不能掌握新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不懂传播理念和规律,而懂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的教师不懂专业理论的尴尬境地。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具有体系性和专业性,教育者需要利用先进的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与新媒体相结合,将系统化、理论化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的、通俗的日常用语。

(一)提高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师的综合素质

组建“理论+传播”型师资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会影响到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传播效果。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传播能力强,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理论课堂更具魅力,学生也会受教师的威信和人格魅力、职业素养的影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反之,教师的综合素质低、职业素养不足、传播技术手段陈旧,一味采用“灌输式”教学,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会让学生消磨对学科和专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削减甚至消失。因此,要从提高教师的新媒体意识、媒介应用能力和道德水准入手,逐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新媒体意识。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师要有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即从新媒体的角度去感受、理解、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媒介信息处理意识。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信息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传递和商业等诉求,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信息鉴别力,对社会问题给出合理化的分析和解读。

二是要提高教师的新媒体应用能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媒介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媒体设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使用媒介工具,对各类媒介信息进行检索、存储和制作,进而与学生开展新媒体平台上的沟通交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5]。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内的教师资源优势,选拔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有天然亲和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将其送入知名传媒学府访学或送入高水平平台、科研机构、传媒单位进行传媒素养培训。因这部分教师成长在飞速巨变的改革开放时代,其间现代网络技术和新媒体被广泛应用,他们从一开始就接触新媒体,并且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新型的传媒理念和传媒技术。与此同时,要对学校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组织培训,使理论课教师能够自觉探索新媒体,努力提高新媒体技术的管理与应用能力,能够依托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树立多媒体意识,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由传统向新媒体运用的转变。

三是要提高教师的媒介道德水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政治属性及担负的政治责任,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既能够从政治的维度阐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具有的重大政治意义,又能够对纷繁复杂、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作出令人信服的政治解读和阐释”[6]。与此同时,要提高教师的媒介道德。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广泛应用性,这些特性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伦理问题。教师应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使用观念,做合格的新媒体使用者;要树立媒介法律法规意识,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新媒体。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进行有说服力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正确使用多媒体。

(二)加强教师的双向流动

组建“理论+传播”型师资队伍,还要加强教师的双向流动。就高校教师队伍的总体来看,由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不同,导致各专业间的教师流动十分困难,加之工资福利、项目研究、人事档案等问题繁琐复杂,也使得教师跨学科教学变得十分艰难。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 同理,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也应加强传媒专业的教师或传媒单位卓越人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学科之间的双向流动,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僵化的用人机制,实行灵活的薪金制度,创新人才的聘用分配制度。要加大教师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掌握高超传播技术的、政治立场坚定的传播教师人才,让他们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参与重点教学任务,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工作中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创造包容、开放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同时,学校应聘请具有传播行业背景和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参与教学,推动传播相关专业教师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流动,使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担任兼职讲师或指导教师,以便共同建设“理论+传播”型师资队伍。

三、课程保障:改革原有课程体系,增加传播类课程的设置

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现实表明,原有的单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凸显出种种问题: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人才需求错位;课程设置陈旧,教材一成不变,课程结构几十年如一日,在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上忽视了当前传播实践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上也与当前的传播需求相差甚远;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技能掌握不足,專业传播知识欠缺,传播意识薄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高校打破常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先进的传播理念、跨文化跨专业的传播视野、高超的实践传播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因此,高校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要求,在原有的课程培养体系基础上进行改革,根据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构建新型知识体系,将传媒专业的相关课程融入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传播课程、实践课程进行有效衔接,使课程体系更加适应和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endprint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方面,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共党史、政治学、社会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为主干课程,以时事政治、理论探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为辅助课程,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方式加以实施,并结合专题讲座、微博互动、班会团会等方式进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全面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才能为将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传播课程方面,要建立传播理论课程与模拟传播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扎实的传播理论功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必备素质。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以新闻学、网络传播、媒介经营管理、新闻评论学、新媒体技术应用等为主干课程,并对相应课程进行考核,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可以全面地学习先进传播理念,夯实传播理论功底。同时,应开设模拟传播训练课程。教师要使用仿真传播场景及语言材料作为训练内容,事先联系好模拟课程所需要的场地,收集训练时所需要的资料,将学生带入模拟传播工作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强化传播技术和传播技巧的训练,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使用传播语言的专业性和熟练性,向学生讲授传播规范、传播的注意事项等,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学生也可以在此过程感受真实传播场景,在训练中相互评价,总结自身的优点与不足,积累学习经验。

实践课程方面,要建立“网络交流课+实地实习”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一是开设网络交流课,训练学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理论传播的能力。在网络交流课上,学生可以和教师一对一在线交流,利用微博实时互动、微信抢答、论坛作业等方式进行互动,这既可创新课堂互动方式,又可避免师生面对面交流的紧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微信交流群建设和APP的研发,从基础传播做起,利用无线通讯技术的即时性和广泛参与性,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既是信息的接收者、整理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分享者和传播者,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传播兴趣。二是设置实习学期,让学生进入真实的传播环境中学习。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取一些政治意识强、传播理念新颖、传播设备先进的传媒单位(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与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共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商定实践性课程,力争使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具有相关性,这样既能使学生发挥专业能力、学习实践经验,又能很好地帮助实习单位完成相关的工作。

四、平台和资源保障:建设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传播新阵地

良好的平台和资源保障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措施,是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培养的新阵地。良好的平台和资源建设,可以使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让人才培养归于实践,顺利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阶段性衔接。

在平台保障方面,着重建设两个主要平台:一是研究平台建设。高校可以结合学科和专业优势,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传播研究中心,旨在对新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完成传播内容的采集、分类、加工和管理,从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价值导向和主导权,以便于对新媒体趋势和理论传播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使用媒体教学软件,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网络等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先进教学技术与人才培养实践相结合;积极聘请知名学者、网络评论员、知名媒体人参与学科研究。二是教育平台建设。由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广泛普及,大众多将新媒体的应用软件视作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因此高校必须整合现有的技术资源,开发网络虚拟教育平台,研发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APP和微信公众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国家的方針政策等作为传播素材与平台建设相结合,运用贴近学生的“学生语言”加以阐述,以“微课堂”“MOOC”“微博实时互动”等方式,结合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终端设备进行推进,及时推送国家实时政策和思想,积极组织学生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及思想理论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在线交流。同时开设网络技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微讲堂,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各种社会事件作出合理的政治解读,帮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除利用板报、宣传栏等传统的传播平台外,高校还应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传媒相关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贴吧等网络传播平台,以便于学生互动沟通,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阵地。

在资源保障方面,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教师培训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因此,政府和高校应携手社会建立专项人才培养资金,培养资金由政府出资、学校分担、吸纳社会捐助三部分组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适当对跨专业的授课教师的薪资待遇进行调整,对从事传播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科研贡献突出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对外聘的兼职行业精英支付一定的报酬。同时加大对与传播相关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的引进,加大相应学科的科研支持力度,提高教师外出培训、访学的补贴比例,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人才培养无后顾之忧。二是成立人才培养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在于领导和组织管理,包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定课程体系、制定教师聘用制度、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等工作内容,小组成员由党委领导、马克思主义学科权威教师、跨学科传媒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党委领导参与能够保证培养方向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学科权威教师的参与能够保证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实习指导教师参与能够保证实践培养落实的顺畅性;学生代表参与能够保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endprint

在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也进入了攻堅时期。自觉走在新媒体文化前沿、拥有扎实的媒介传播功底是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必然选择,培养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是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

[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3] 习近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M]//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61.

[4]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5] 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190.

[6] 朱哲,薛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备的十大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16(8):66.

责任编辑:赵玲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mmunication Talents

of Marxist Theory in the New Media Era

SUI Xiuying , TONG Ling

(School of Marxism,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6,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ommunication talents of Marxis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Marxist mass media. It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Party.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n our country is rapid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doctrine must be adapted to the new communication mode to meet the reality demand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refore, we must change the old training mode of the communication talents of Marxist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stablish gradually marketoriented training mode that provides guarantee in politics, teachers, curriculum, platform and resources.

Key words: new media; Marxist theory communication; talents training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新媒体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