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锋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论语〉选读》是以文言形式呈现的文化经典,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文字层面由言及意、从文章层面因体定教、从文学层面批文入情、从文化层面沿波溯源,引导学生感悟经典魅力。
关键词:《〈论语〉选读》;文言;文章;文学;文化
《〈论语〉选读》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就形式而讲,它是语录体;以内容而论,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正如《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意见·语文》所写,《〈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以便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以便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从而传承文化、提升思想。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也曾提出文言文教学要文字落实、文章鉴赏、文学欣赏、文化深厚,强调“四文结合”。[1]59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应有效统一,回归“语辞世界”感受文言魅力。[1]23为此,在具体执教《〈论语〉选读》的过程中,笔者围绕“文字要义”“文章体裁”“文学魅力”和“文化内涵”四个层面,循序而进,引导学生赏析《论语》。
一、探究文字要义: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文字是文章的基础,虽然《〈论语〉选读》中的文字相对浅显,课后又有详细的注解和译文,理解难度不大,但是《论语》毕竟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成书较早,至今已有2700多年,期间汉字发生了巨大衍变,其字形、字音与字义与现代汉语有着巨大差异,所以在执教过程中,需深入探究。
(一)因音释言,辨析词义
笔者在执教《〈论语〉选读》过程中发现,“乐”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48次,在《〈论语〉选读》中先后出现了15次。具体而言,《克己复礼》章中有9处“乐”字,《君子之风》中有5处“乐”字,《沂水春风》中有1处“乐”字,且每处的读音和字义都有所差异。为此,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因音析义,列举了如下内容:[2]
许慎《说文解字》:“樂:五声 八 音,玉角切。”
《康熙字典》:“乐:高摄章第六,疑部,去声三等字。”
王力《古汉语字典 》:“乐:(1)yuè 五角切,入,觉韵,疑。药部。(2)lè 庐各切,入,铎韵,来。药部。(3)yào 五教切,去,效韵,疑。药部。(4)luò 迭韵联绵字。指行为不拘小节,放荡不羁。亦作“落拓”。(5)通(liào)治疗。”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乐”的本义为五谷生长,读音为yào,快乐的“乐lè”,音乐、乐器的“乐yuè”,均为引申义,在文本中应根据不同读音翻译为不同意思。
(二)因形释意,追溯本义
除了读准字音外,还应分析字形构造,让学生了解本义。如“乐”最初是象形字,笔者以图片的形式列举了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等“乐”字,让学生感知“乐”本义为五谷生长之意,想象五谷丰登时人们的喜悦之情,并和古人用音乐表达快乐的心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对“乐”的意思就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理解《〈论语〉选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等“乐”字大有裨益。
(三)因义悟文,比照赏析
除了读准字音、分清字形外,针对学生浅层次的理解,还需设法提升水平。如“乐”字看似简单,實则不然,“乐”字还体现了以儒家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乐感文化”。[3]为此,笔者在讲解《君子之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等句子的时候,就引用李泽厚《论语今读》中的相关内容,将“乐”提升到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相提并论的“乐观文化”“实用理性”等华夏传统精神核心的高度,使学生耳目一新,对《论语》博大精深的思想产生倾慕之情。
二、关注文章体裁: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
《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内容简短、通俗,而常常不交代说话的时间、地点、背景和对象,且各条记录之间不连贯,这使得《论语》在逻辑和结构上很不严密,却给教学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一)因材定教,还原编排
《〈论语〉选读》是按主题编排的选本,选出的各个语段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每条语段背后的含义无法在具体语境中得以实现。针对这一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将《〈论语〉选读》和《论语》原著结合起来比较赏析。毕竟孔门弟子编次的《论语》,每篇的主题是相对确定的,每篇的语段也有着更多的联系。如《〈论语〉选读·克己复礼》中,“觚不觚,觚哉!觚哉!”这句话如孤立地去看,让人很难理解,但是联系《论语》(6.24章)“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根据前后语境,就容易理解为:孔子慨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的思想。
(二)因学定教,体悟名言
笔者经统计发现:《〈论语〉选读》记言约有165则,其中孔子独语约为75则,与弟子或他人对话共54则,弟子或他人独语是15则,而弟子或弟子与他人的对话仅有6则。从整体来看,《论语》的主要形式是“子曰”“子谓”“问—子曰”“子曰—问—子曰”及其扩展形式,这使得《论语》以孔子指示性的陈述为主,而这些陈述多为格言警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名言,以促使学生反省自我、约束自我、体认自我。
(三)因文定教,填补留白
《论语》虽以孔子指示性的陈述为主,但省略了说话时的具体语境,且在逻辑和结构上也很不严密,这就为《论语》教学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笔者曾动员学生以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为逻辑起点,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将《论语》“重构”为一部论述“仁”的专著。同时,笔者在教学中补充语境,让学生想象孔子论述相关话语时的背景,如在教学“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时,笔者让学生围绕该句,进行想象补充,排演一幕课本剧。填补空白,揣摩情境,使学生丰富了对文本的解读,感受到《论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endprint
三、赏析文学精华:玉振金声文溢彩,珠联璧合语添香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文质兼备,颇富文学魅力,为后世散文及语言的运用树立了典范,为汉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简练隽永,感受语言美
《论语》通俗易懂,文字简约,一般只陈说自己的观点,而不作充分的展开和论证,从而形成了质朴而不华丽、含蓄而不夸张、凝练而不做作的语言风格。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用简练隽永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为政者须做好表率的意思。此外,《论语》中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录体散文摆脱了说教式的宣讲,说理生动活泼,语言形象贴切,朗朗上口,从而显得十分典雅,富有文采。[4]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深邃的为政之道讲得浅显易懂。对于这些经典语句,笔者让学生利用早自修等时间尽情涵泳背诵,自主领略《论语》的语言魅力。
(二)活灵活现,感受形象美
《论语》记事虽然简短,却能通过传神的笔触体现人物个性。笔者在引领学生读“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时,提到由于卫灵公夫人作风淫乱,孔子拜见南子,子路怀疑孔子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而心怀不满,这时一个平时高高在上的老师却在学生子路面前信誓旦旦地发毒誓。学生读后忍俊不禁,看到了一个“原生态”的孔夫子:既高大又平凡,既是圣人又有七情六欲,一改以往孔圣人“高大上”的形象。
(三)雍容祥和,感受场景美
《论语》中还有部分以描写场景突出人物性格的章节。这些章节的场景描写富有戏剧性,如在教学《沂水春风》时,笔者让学生分饰孔子、子路、冉求、公西华和曾皙,让他们在恬静、和乐的气氛下,闲坐谈天,讲述各自志向,从而体会子路的直率、冉求的谦逊、公西华的含蓄,曾皙的超然,以及一种雍容和谐、礼乐治国的大同社会的理想。
四、挖掘文化内涵:懿德茂行可励俗,清文敏识以发身
文化是民族自尊自豪的基础。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是实用,而在文化。”[1]6为此,学习《〈论语〉选读》的最终落点应是文化的传承和反思。
(一)横向比较,思辨文化异同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孔子的学说放在整个春秋哲人思想体系中去考察,将孔子和其他儒学大师如孟子、荀子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更全面的阐释。同时,也可将孔子和西方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放在一起比较,以便学生开阔视野,养成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理性思辨的能力。
(二)纵向探究,深化文化认识
为了加深理解,笔者还引导学生从纵向维度对儒学思想加以梳理,明晰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和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衍变轨迹,并重点强调了董仲舒所构建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宇宙观图式和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宋明理学思想。在梳理清楚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后,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孔子,认清儒学,汲取精华。
(三)批判继承,借鉴文化精髓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灵魂,但文化基因中也有消极成分,所以对儒学要批判地加以继承。笔者在教学《〈论语〉选读》时,引用了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中的话:“夫六经、《语》……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以此引导学生要辩证地、与时俱进地看待孔子和儒学思想,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全盘接受,而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感受儒学的基本精神:和谐、民本、忧患、道德和力行意识;积极践行知礼、交友、孝悌、感恩等仁义思想。
总之,“传统就是现代”,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经典,《〈论语〉选读》以代表性和可读性为原则,较好地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概貌。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 “一体四面”的方法,让学生有效感悟《论语》魅力,感受孔子风采,体会儒家精髓,让心灵与经典碰撞,使思绪在杳冥驰行。[□][◢]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刘向红.《论语》“乐”音义释[J].華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4):74.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9.
[4]王丽.浅论《论语》的文学价值[J].读与写,2009(5):74.
(责任编辑:方龙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