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教育现状研究

2017-11-16 07:53:10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学习成绩青少年

(济南大学,济南 250022)

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教育现状研究

陈春锋

(济南大学,济南 250022)

通过对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深入访谈,发现贫困家庭青少年普遍存在基本学习条件差、家庭不重视教育、在学校中受老师的关注程度低、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和有不良的行为等问题。为改善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应该从国家教育救助政策的改善、教师激励机制的改革和家长素质的提高等几方面作出努力。

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教育现状;国家教育救助政策;教师激励机制;对策

一、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事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提高人口素质、降低社会差距的重要手段。确保人民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但是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在我国仍有大量的低收入家庭存在。截止2014年12月,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80.2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27.5万户。[1]刘精明等研究者以我国民政部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推算得出结论:当前我国城镇学龄阶段贫困青少年的规模数量为370万左右,按照学界通常3100万的宽口径标准推算得出:目前城镇学龄阶段贫困青少年大约在515万左右。[2]任远等研究者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基础之上,再统筹结合城市贫困发生率,推算出我国城市贫困儿童大约420万-780万之间。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首都北京地区,截至2013年12月底的统计,北京低保户籍家庭贫困在校中小学生共计21000余人,[3]这些研究说明城市贫困青少年仍普遍存在。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教育现状值得关注。

深入研究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教育状况是对健全我国弱势群体救助体系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近年研究者对于教育救助的研究关注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阶段的时间维度上,涉及学前、义务教育,更多的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的阶段,例如张兴伟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生救助的方法研究》[4],韩俊江、郭晖艳的《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探析》[5],曹洪滔的《基于社会正义角度下的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探析》[6]。在研究区域的空间维度上,涉及的多是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等方面剖析导致教育资源匮乏的原因。在研究对象的选取维度上,主要分布在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等特殊的弱势群体教育救助问题,例如郭健美、刘同芗的《论农民工子女教育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7],王炳锐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救助影响因素浅析》[8],梁洪霞教授的《社会转型期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权保障——以救助管理站作为中转的模式探寻》,研究结果指出对于儿童中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其人权保障的关键所在就是要使其接受教育,重新融入社会。[9]就总体来说,目前针对生活在城市中的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教育救助研究明显少于对农村地域的研究,就是说,当前对该群体的教育状况缺少深入的研究分析。

深入研究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教育状况,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研究贫困家庭青少年教育状况,有助于将来精准地在教育过程中提供给贫困家庭子女更加科学、实际的帮助,更好地为贫困家庭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提供有利保障,尤其是“普九”教育的保障。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的文化教育水平,能有效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不断蔓延,彻底切断贫困循环链的“马太效应”。其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了解贫困家庭青少年教育的特征与现状,借此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救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同时能够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再次,推进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持续解决,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体现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必要条件,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城市低收入家庭在校的青少年(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全面了解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教育现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贫困家庭中的青少年目前基本的学习条件、父母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的指导状况、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的状况等内容。笔者认为,良好的教育是社会个体突破贫困阶层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和促进保障机制。因此本研究试图发现阻碍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能够提炼出积极改进贫困家庭子女的有效的受教育状况策略。良好的教育,能够促使贫困家庭子女进入成人社会时,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找到一个与自己能力、素养、兴趣等相匹配的谋生岗位,从而获得较为稳定的社会生活机会,从根本上有效阻断贫困家庭阶层代际传递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对贫困家庭青少年“教育现状”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概念,它既包含个人对教育的认知等主观方面的资料,也包括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方式等客观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想对贫困家庭青少年“教育现状”做出彻底、清晰的研究,如果只用一系列的量化指标来反映“教育现状”是比较困难的。研究一个人当前接受教育的现状,如果只从一个静态的维度做分析研究, 就脱离了对教育现状形成环境和形成过程的考察,也就是说单纯地去了解“教育状况”的内容是得不出有效的分析结果的。由此分析,只有把教育现状放置于它所形成的文化因素情景中,从一个动态的过程 (或动态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教育现状的内涵构建。所以,要研究贫困家庭青少年“教育现状”,就必须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环境层面的东西。这种研究基础的构架十分关键,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的价值观念)完全可以掌控个体或部门同质群体的行为,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1.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

选择质性研究方法的原因,主要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以往对贫困家庭青少年“教育现状”的研究方法存有一定的局限性。查阅文献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对贫困家庭青少年“教育现状”的研究大都采用以问卷调查和量化统计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实证主义的方法在研究教育现状及教育现状背后潜在的价值理念时,会存在混淆视听、不能真实反映被测者真实想法等很多不利问题。首先, 这种研究方法为了便于统计和测量,通常要把研究问题变成研究变项,在这种模式下,那些容易被测量的对象就会被设定成为变项, 但这种设置未必是研究的主体部分或者核心概念。其次,这种量化研究是生硬的把变项抽离出其具体所处的社会环境, 因而造成的研究结果内容不丰富, 甚至不易被人们所理解(例如,对个人的教育现状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调查时,如果被测对象选择“在家中没有独立学习空间”,我们很难据此推断出这是造成他学习不好的重要原因)。质性研究的数据收集方式主要采用实物分析法、深入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等方式,对当事人采用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时刻注重对当事人本身的观察研究;质的研究强调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和研究对象的建构意义,关注从当事人所处的角度理解自己的观点。本研究目的是希望能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教育现状,以及教育现状背后的价值观念。综上所述,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更有利于本研究的开展实施。

其次,通过质性的研究方法,调查实施者可以在和谐、自然的氛围中与被调查者保持互动,更接近普通现实世界中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实施者可以较为轻松地和受访者完成“破冰”,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被调查者的心理防御,使调查访谈转化成为一种自发而真实的过程。

2.运用深入访谈法

深入访谈是采取研究人员与访谈对象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促使访谈对象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精准地表达出个人对生活、情景或经验等方面的各种看法。由于本项研究是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了解过程中,围绕研究对象收集大量的信息数据,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建立非常良好的信任关系,因此选择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最适合本研究的需求。在研究过程中,共访谈了8位贫困家庭在校青少年,每次进行访谈前,都是当地居委会工作人员提前联系好采访对象,并征得其同意确定访谈的地点、时间。在访谈前,笔者将介绍本次研究的目的,访谈对象是如何选取的,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等。这有助于研究者与访谈对象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每次访谈时,为了使访谈对象有一个熟悉、宽松的环境,访谈地点首先会选择在访谈对象家中,但如果在家访谈不方便时,便会安排在居委会进行。

三、城市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教育现状

本次访谈共访问了8位城市贫困家庭在校青少年, 其中男生4位,女生4位,初中一年级的2位、初二的4位、初三的2位。年龄分布在12—15岁之间。访谈对象的父母主要从事最底层的小生意、服务业或者无固定职业者,包括从事清洁、卖水果蔬菜、当保姆、摆摊、收废品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也对个别家长和学校老师进行了访谈,以便从贫困家庭青少年的直接成长环境中分析其教育现状,由于这部分人不是访谈主体,其资料就不再附上。下面是本次研究访谈的8位受访者的具体资料:

八位受访者的基本资料

通过对8位访谈对象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探讨。

(一) 基本学习条件差

学习空间、学习用具、学习环境构成了基本的学习条件。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贫困家庭青少年普遍存在基本学习条件差的问题。被访对象家庭由于普遍居住面积小,根本无法为孩子提供单独的学习空间、安静的学习环境,另外,由于经济条件差,难以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辅助用具(如智能手机、电脑、课外辅导材料)。以下案例就说明这一点。

志翔的案例:志翔的父母都是环卫工人,每人每月收入都2000多元钱。家庭住宅面积37平米,家里一室一廊一厨一卫。在接受访谈时,志翔说:“你看到我们卧室的窗户了吗,那就是我学习的地方,我在窗台上放块小黑板,我就把黑板当成草稿纸,用来计算数学题和打一些作业草稿”。

嘉民的案例:嘉民的父亲早逝,母亲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病。母子二人靠低保金度日。家住十几平米的平房,家里没有卫生间。在接受访谈时,嘉民说:“没有单独的学习地方,我就在吃饭的桌子上进行学习,我妈平时没事就爱看电视,但是我学习写作业的时候,我妈就不再看电视了,即使她看电视也不会影响我的”。“我和我妈都没有智能手机,这很不方便。因为现在老师布置作业都是通过微信、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些学习方法也是微信、班里的信息发布还是微信。我家没钱,根本买不起智能手机,你叫我怎么办,虽然说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必须做的,大家自愿,但长期这样(不知作业是什么)能学习好吗?还有就是电脑,现在英语老师布置作业都让我们在电脑上练习听力,可是我家就没电脑,你让我使啥练习?”

可见,由于贫困家庭青少年父母收入低、居住环境差,必然导致基本的学习条件差,严重地限制了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学习能力。

(二) 家庭普遍不重视教育

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但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并不重视子女的教育。我们通过以下案例来分析这一现象。

小倩的案例:小倩的父母都是某钢铁厂的工人,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工厂时常不能按时发工资,小倩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都仅仅是初中毕业。在接受访谈时,小倩说:我父母根本不关心我的学习,他们对我的学习情况、在学校里的表现从不过问,有时甚至家长会也不参加,整天就知道和他们那些工友们在家里打麻将,弄得乌烟瘴气的。还说女孩子不用那么辛苦读书,将来找个好老公就什么都有了。现在他们又整天在家里琢磨着生二胎,再养个儿子,我真受不了,就我们这个家庭,再添一口人日子怎么过呀。

晓妍的案例:晓妍的父亲没有正当职业,由于不务正业,母亲在她两岁时离家出走,至今不知去向。晓妍的奶奶是某工厂退休工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这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在接受访谈时,晓妍说:我爸爸整天不务正业,就知道问我奶奶要钱出去喝酒,喝完酒就回来耍酒疯,对我的学习生活不管不问。有时甚至还说,上大学的有啥用,一个月也就两三千块钱,咱费那个劲呢。

众所周知,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排除智力、遗传等因素,家庭教育能有效开展的,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一般会比同龄孩子好。反之,家庭教育无效或者丧失的,父母只顾自己的享受安逸,或者忙于工作等其他事务,很少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孩子的学习、心智等方面发展就缓慢,学习能力就差,甚至会沾染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而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三) 在学校中受老师的关注程度低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老师是学生最主要的教育执行者和社会化的影响者,老师在学校对孩子的关注度直接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态度甚至学习成绩。访谈中我们发现,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在学校受老师的关注程度普遍较低。以下是访谈对象列举的一些主要表现:“老师在座位安排上从未把我安排在前排,我总是坐在角落或后面”,“在课堂上,老师很少给机会让我发言或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我几乎从没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做展示”,“我的作业老师的评语总是很简单,基本不会给我详细的批改”,“在班上老师几乎不会发现我的存在,我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我根本不可能为班级做任何事情,更不可能成为班干部”等等。

以下案例进一步印证了这点:

文彬的案例:现在的家长为了巴结老师,时常得向老师表示表示,在微信群里向老师献媚是必须的,还得经常请老师吃饭什么的。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也是有选择的,家里有权有势、或者说你学习好,老师就关注你,否则就只有靠边站的份。像我父母都是给人家理发的,老师自然不会关注到我。

丽君的案例:丽君的父母主要靠在学校周边摆摊卖学生用具为生,有时也兼卖烤地瓜、烤玉米。在谈到自己在学校受老师关注程度这一话题时有一肚子怨言,她说:老师怎么会关注我呀,他们甚至不会正眼看我一眼。而我的同位她的爸爸是教育局副局长,老师整天围着她嘘寒问暖,我简直受不了了,快崩溃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需要,中学生更是如此。查阅相关教育学理论,不难发现,教学中的合作、交流、“共同体”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梳理这些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知识建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体现在教室中形成的社会结构中,更是体现在学校这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之中。交往与沟通,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甚至可以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对学校的态度,乃至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四)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贫困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学习条件差、家庭对学生的学习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在学校中受关注度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他们普遍学习成绩差。在访谈中,关于这一话题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学习困难”、“学习压力很大”、“学习跟不上”、“对学习毫无兴趣”、“不想学了”等等。以下这些案例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

思思的案例:思思的父亲是送水工,母亲是月嫂。父母的工作都很忙。在访谈中,思思说: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整天忙着工作,尤其是我妈,有时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在济南,有的月嫂与雇主协商,一天要工作24小时,全天候为雇主提供服务——笔者注),所以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没人管,基础也没打好。现在上了初中,我感觉自己哪门课都跟不上,尤其是数学和英语,我都不知道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现在唯一喜欢的课就是手工课,上课做手工、做剪纸。由于学习不好,我在学校过得一点不开心,我真不想念了,下来可以帮爸爸妈妈干点活,减轻一下他们的负担。

丽君的案例:我现在好头疼去上学,老师讲的我很多都听不懂,我不知道再这样混下去有什么意义。所以我有时在想,人非要念书上大学吗,不上大学就不能活了吗。现在如果能离开学校,干什么工作我都愿意干,我实在不愿再坐学校的板凳了。

一定的经济收入是学习的重要保障,许多研究也证实,家庭收入与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10]父母工作稳定家庭条件好的青少年学习成绩优良者多,反之学习困难者多。从某种意义上看,如果家庭收入过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限制学生的学习环境,抑制学习动力,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一定的,来自贫困家庭的青少年总是把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思考如何生存、应对家庭琐事方面,而不是像富裕家庭孩子那样认真地致力于学习。因为饥饿的人首先考虑如何得到面包,而不能专心学习。家庭贫困和学业成绩差,使这些贫困家庭的青少年经常感到在学校有意或无意地被歧视,这又加深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此不断进行负反馈,造成恶性循环,致使不少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厌学。

(五) 学习成绩差容易导致家庭成员间的紧张关系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贫困家庭青少年普遍学习成绩差,这更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的紧张,以下的案例就可反映出这一点。

子轩的案例:子轩的父亲患癌症早逝,母亲独自把他抚养成人。母亲原来在一家纸箱厂工作,在工作中由于意外,全身被开水烫伤,丧失了劳动能力。母子二人以低保金为生。家里住着十几平方的平房。子轩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差,自感学习困难。然而在谈及原因时他却说:我怎么能学习好,你看我吃的不如人家、穿的不如人家、用的不如人家,整天在同学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我能安下心来学习吗。还有,我家里这是什么学习环境,能给我提供什么,我有特长也发挥不出来。别的同学都上这个辅导班那个辅导班,我一个辅导班也没上过。我觉得我喜欢音乐,有音乐天赋,但就我这家庭能给我买得起钢琴吗?言谈中,孩子把学习成绩不佳归因于家庭,归因到母亲头上。

在与子轩的母亲访谈中,作为母亲无奈地表示:每次孩子向我抱怨、埋怨我没本事、不能给他提供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时,我心里特别难受,这孩子一点不理解人、不体贴人。做父母的哪有不想让孩子过得好的,可我就这条件,我又有什么办法。说实在的,我真的不想活了,但我死了孩子咋办?。

作为研究者,我们能比较从容、比较理性地分析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状态,从而发现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各个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让一个心智尚没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对其学习成绩不佳作出理性分析实属困难。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缺乏理性的分析,必然把自己学习生活的不如意委过于他人,而家庭成员最容易成为其发泄不满的对象,这必然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的紧张。

(六) 学习成绩差还会导致贫困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许多贫困家庭青少年由于学习成绩差,学习自信心不足,从而几乎放弃了学习的目标,并试图通过其他途径去寻找“有意义的生活”。

晓妍的案例:通过对晓妍的老师访谈中了解到,晓妍学习成绩不佳与其早恋有关。“她现在整天和一个别的班级的男孩子在一起,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在访谈中,晓妍也承认自己正在谈恋爱。她说:他痛恨自己的父亲。父亲对我漠不关心、不负责任。我不愿意回家,那是一个缺少温暖的地方。而每当我和男朋友在一起时,我才能体会到温暖和关怀。

嘉民的案例:嘉民虽然现在读初三,但却沉迷于网络游戏。访谈中,嘉民毫不避讳这一点。他说:我家里穷,同学们都瞧不起我。再加上我学习成绩不好,同学们就更瞧不起我了。我也是一个要面子的人,为了在同学面前能抬起头来,我现在拼命地打游戏。将来我成为网络游戏高手,同学们就再也不会瞧不起我了。

教育的价值,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追求“有意思的生活”,并把“有意思的生活”升华为“有意义的生活”。[11]然而作为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当教育受挫时,必然会重新寻找生活的目标、确定生活的意义,在这过程中如缺乏有效的指导,将很容易出现不良行为。

四、相关对策探讨

如何为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创造好的教育环境,摆脱不良困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国家教育救助政策的改进

国家很重视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十年前就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权益。国务院2003年转发的《关于开展经常性助学活动的意见通知》中指出,全国各地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活动,其中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助学活动为代表。国务院2005年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7号)》明确指出,“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全面落实,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要在2007年底以前落实到位。各地政府还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对贫困家庭青少年开展救助。时至今日,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更是不断加大。2014年笔者所在的济南市历下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辖区内中小学校服费、课本费、作业本费等9项费用,2017年市中区也实行该教育普惠政策。但国家对贫困家庭的救助仅限于经济层面,至于贫困家庭青少年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还亟待出台相应政策解决。笔者建议用专业社会工作的手法来介入这一问题,推行“一校一社工”,即每一所学校至少应保证有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指导家庭教育甚至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来预防和解决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改革应使教师的福利待遇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脱钩

现在很多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工资、职称、晋升等挂钩。在这种激励体制下,教师的注意力都会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于成绩差的、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性格内向、不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家庭贫困的学生,教师就会很容易产生轻视、甚至歧视。这些学生一旦在课堂中出现落后于教学进度的状况,教师积极有效的帮助往往会滞后,而这些学生由于对课堂教学活动不感兴趣、不能集中精力听讲、教师提问的问题回答不出、教师布置的作业完不成而更加受到冷落。

对于那些由于教师忽视放任不管打入“冷板凳”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随着时间的不断强化,主体的无所适从或者无奈会更加促使他们对课堂教学彻底失去兴趣,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痛苦的组成部分。教师对其行为活动关注度的长期缺乏,会造成他们情绪的波动,使原本就敏感的神经变得更加脆弱,导致自我认同更加缺失,因而在本该学习的阶段慢慢的走向自暴自弃,从而完全对学习丧失信心。所以改革现有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老师的福利待遇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脱钩,使教师重新回归育人本位,真正地能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三) 通过社区的力量把家长纳入到学生的教育中

在我国现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家庭仍然承载子女教育的重任。家庭经济状况与青少年的教育质量、教育选择方式等维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会首先与父母的职业呈现显著相关,其次是父母的学历层次,而且在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关注程度上也充分得到体现。在调查中发现,越是贫困家庭的父母学历水平越是普遍偏低,最高学历是高中,大部分集中在初中学历,这种现状势必导致城市贫困家庭父母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家庭教育方面显现出匮乏。

为把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家长纳入到学生教育中,笔者建议应通过社区的力量对贫困家庭的家长施加影响,使他们成为青少年教育的正能量。现在很多城市社区都是“两委一站”的建制(即社区党委、居委会、社会工作站)。社区社会工作站可以根据本区情况,为贫困家庭的家长提供必要的专业化服务,提升家长的素质,使其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比如可以成立贫困生家长教育成长小组,将家庭教育知识全面、系统、深入地传授给贫困家庭父母,让其能够掌握基本的教育技巧,沟通方式,帮助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文化修养;促使家长敢于面对生活的现实,自己首先做到自强自立,成为孩子的成长的榜样;帮助家长改良固有的教育观,从只单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转变到关注孩子全方位成长发展,消除让孩子感到恐惧、焦虑、自卑等不良因素,让孩子能够在一个相对幸福快乐、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总之,贫困家庭青少年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综合教育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得到健康的成长,托起贫困家庭的希望。

[1]宋璟.2014年12月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80.2万人[EB/OL].

http://www.chinadevelopment.com.cn/zw/2015/02/853600.shtml.

[2]周雪莲,阳德华.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黑河学刊,2007 (01).

[3]崔玉娟.请别忽视城市里的贫困低龄群体[N].中国青年报,2015-05-21.

[4]张兴伟.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生救助的方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

[5]韩俊江,郭晖艳.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22).

[6]曹洪滔.基于社会正义角度下的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04).

[7]郭健美, 刘同芗.论农民工子女教育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理论界, 2007(07).

[8]王炳锐.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救助影响因素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07).

[9]梁洪霞.社会转型期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权保障——以救助管理站作为中转的模式探寻[J].法学教育研究, 2012(02).

[10]卢智泉.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01).

[11]赖配根.教育是让人追求有意义的生活[N].中国青年报,2014-08-22.

C912.81

A

2095-7238(2017)05-0042-07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5.009

2017-08-08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与心理发展状况调查研究”(13DSHJ01)、济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X1349)的阶段性成果。

陈春锋(1977—),女,济南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编辑:高学栋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学习成绩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名落孙山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江西农业(2018年3期)2018-02-13 03:47:03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4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城市贫困家庭的孤独感分析
团结(2014年3期)2014-02-28 17:03:40
环首都贫困带农村贫困家庭识别及其特征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