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乞巧女儿节

2017-11-16 08:16李仲红
甘肃农业 2017年21期
关键词:道阻礼县秦风

■李仲红

漫谈乞巧女儿节

■李仲红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每年一到农历七月,陇南西和县、礼县西汉水流域一带女儿欢快的过着自己的乞巧节日。

乞巧节是中华传统节日当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了。乞巧文化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西和县、礼县一带。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在《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民俗》一文中指出:“西、礼两县隆重的乞巧民俗是秦文化的遗留”。汤汤漾水,滔滔西汉,源横岭,出嶓冢,滋汉源,润长道,使西垂成为秦人先祖的发祥地,秦人东扩中原,雄踞天下后,永远缅怀着自己心灵手巧的母系氏族的首领,于是固定地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由此而产生了织女——巧娘娘崇拜,遗留下来了乞巧风俗。这一风俗以秦先祖陵——大堡子山为中心,随着秦人全面取得政治文化上的集权统治,而扩散到全国,成为华夏七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各地的祭祀乞巧风俗因种种原因消失或淡褪,可是,在它深深扎根的故土,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以它历时之长久,仪式之完备,基础之广泛深厚而被媒体称为中国“七夕”文化的活化石。乞巧活动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乞巧是既崇拜信仰,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承载着中国女性独有的期望和梦想,乞巧活动保持传承了原生态的民间信仰,体现了年轻女性乞巧智慧与技艺生存,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历史传承的广泛性、独特性和珍贵性,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西和乞巧从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七月初七晚上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活动内容非富多彩,有坐巧、迎巧、祭巧、唱巧、相互拜巧、卜巧、送巧七个主要环节包括12项主要仪式。姑娘们利用各种祭祀活动和歌舞表演来乞求心中的女儿神“巧娘娘”赐予他们灵巧的手艺和美满的婚姻,称之为“乞巧”。因为参加乞巧活动的都是未出嫁的姑娘,因此也被称为“女儿节”。唐代诗人林杰有《乞巧》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岂止是七夕,在西和、礼县一带,七月初一到初七,每一天都是女儿们的狂欢节。据《西和史话》记述:西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起源地之一。《诗经·秦风》中有几首诗其地域背景就在西和,这些诗歌是陇南文学的源头。

在今年的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乞巧大讲堂”上,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蒙曼以《诗经·蒹葭》说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她讲到:“因为这是《诗经》的秦风,是秦地的歌声。秦风在哪里?在秦地。秦地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脚下。在这片西汉水润泽的大地上。那伊人又是谁?是织女,是秦人的先祖女修巧娘娘。那阻挡伊人的河水又在哪里?就是我们的西汉水。”由此可见,我们的巧娘娘就是以“织”而闻名的织女了。

乞巧的实质性诉求有三个层面。首先“乞巧”在技术层面上的意义是“乞手巧”,即精手织作女红,与之对应的语词义项则是“巧夺天工”、“能工巧匠”之巧;其次,“乞巧”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是“乞心通”,即聪明智慧,在语义学上是“窍”的谐音,是“开窍”的意思;再次,“乞巧”在审美层面上的意义是“乞容颜”,即光彩照人的姿态,这与古汉语“精妙”“美妙”的意义相符,如“巧言令色”、“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见,“巧”的三大内涵都可以从古汉语化石中找到。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情形下,应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不要只懂得情人节、圣诞节、麦当劳、迪斯尼,就如蒙曼说的,西和乞巧文化中所展现的是青春美、劳动美、爱情美,让人们看到了那种自尊自强的宝贵品质。

(编辑:魏 翔 )

猜你喜欢
道阻礼县秦风
说安大简《诗经·秦风·小戎》的“五备桹”
力助“礼县苹果”进京推广
生命的等候
《诗·秦风·晨风》的再讨论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秦风
不说再见(外一首)
驰援
《礼县人大志》出版发行
道阻且长,漫漫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