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国病人》的主题与意象

2017-11-16 06:25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基普汉娜盟军

高 晶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由安东尼·明格拉执导的影片《英国病人》,改编自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影片以战争与沙漠为背景,上演了一场冲破道德、国籍、宗教的跨时空爱恋。该片总耗资2700万美元。影片拍摄工作涵盖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德国、突尼斯以及联合国的200人的写作参与,贯穿撒哈拉沙漠实景拍摄。影片凭借宏大的格局与深刻的主题上映后轰动一时。1997年,影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配乐九项大奖,并且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等多项奥斯卡提名。此外,该片还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电影《英国病人》以倒叙与插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讲述了匈牙利历史学者艾玛殊与凯瑟琳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艾玛殊与英国地理学家马库斯一同在撒哈拉沙漠中勘测地形。身为人妻的凯瑟琳与艾玛殊在真爱面前冲破道德的枷锁,无可救药地恋上对方。然而战争却摧毁了凯瑟琳与艾玛殊之间真挚的感情。因为战争,艾玛殊与马库斯停止了撒哈拉沙漠的勘测工作;因为战争,当凯瑟琳重伤深陷沙漠,艾玛殊却因为名字像德国人而被盟军士兵扣押,从而无法赶回沙漠救助凯瑟琳;因为战争,艾玛殊虽然将地图交给德军,与德军交好以获得汽油飞回沙漠,却因为驾驶着英国的飞机,最终被德军击落。这对恋人最终还是天人永隔,艾玛殊虽然被救活,却面目全非,苟延残喘,最终死在对凯瑟琳无尽的愧疚与思念中。电影《英国病人》巧妙地运用了场景的设置来烘托整部电影的主题。无论是艾玛殊与凯瑟琳相识、相知、相离的沙漠,还是见证战争残酷的别墅,都完美地烘托了影片宏大的格局。影片以沙漠为主背景,将情节的发展与高潮都设定在沙漠中,让沙漠去淡化道德、国籍、宗教的概念,抨击着战争给人们留下的无尽的伤痛。

一、影片主题的剖析

(一)对战争的抨击

从某种角度分析,影片《英国病人》看似在表现男女主人公之间悲情的爱情故事,然而究其悲情爱情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却表达了影片对战争无声的控诉。男主人公艾玛殊是一名匈牙利籍的历史学者,追随探险家马铎来到撒哈拉大沙漠进行勘测。在沙漠中,艾玛殊与女主人公凯瑟琳相遇。两人冲破世俗的枷锁、道德的禁锢,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所爱。然而对丈夫的背叛、对朋友的背叛都使得艾玛殊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增添了许多道德的谴责和宿命感。当凯瑟琳的丈夫杰佛发现艾玛殊与凯瑟琳之间的情感,杰佛选择在悄无声息中爆发。杰佛计划着一起自杀性的飞行活动,想要让三人同时死亡。飞机失事后,杰佛当场死亡,凯瑟琳身受重伤。艾玛殊为了能够让凯瑟琳尽快获得医疗救助,只身一人在撒哈拉沙漠中徒步了三天三夜。当他终于找到盟军的驻地时,艾玛殊似乎看到了希望。在说明来意后,盟军的士兵不但不理会艾玛殊的请求,还因为艾玛殊的名字酷似德国人的名字而询问艾玛殊的国籍。情急之下的艾玛殊与盟军士兵发生冲突后被打晕。醒来后的艾玛殊央求盟军士兵前往救援,但士兵毫不理会,最终导致凯瑟琳冻死在山洞之中。然而这一切的一切,仅仅是因为艾玛殊拥有一个酷似德国人的名字。因为战争的影响,人们可以全然不理会人的性命,在战争时期,国籍的区别可以凌驾于一个人的生命。对凯瑟琳的爱与承诺让艾玛殊时刻寻找可以逃脱的机会。无奈之下,艾玛殊不得不将自己与同伴辛苦绘制的非洲地图交给德国军队,并借助德国军队的汽油,驾驶马铎给他留下的英国飞机最终回到凯瑟琳的身边。而此时的凯瑟琳早已死在山洞里。心灰意冷的艾玛殊试图用飞机将凯瑟琳的尸体带回祖国,却在半空中被德国人的军队炮轰坠落。这样的情节安排无疑冲击着观众的内心。艾玛殊的希望一次次被战争无情地摧毁。当他九死一生找到盟军驻地求助,盟军士兵却因其具有德国特色的名字而将其押送回国;当其得到德国军队的帮助来到凯瑟琳的身边,希望完成凯瑟琳死后的心愿,却因驾驶英国的飞机而被德国军队击落,最终连凯瑟琳的尸体都未能守住,自己也被烧得面目全非。重度烧伤的艾玛殊被牧人救下,心却随着凯瑟琳的离去而死去。艾玛殊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并非终结于道德的绑架,却最终葬送在战争的阴霾之中。

电影《英国病人》采用插叙的表现手法,在穿插表现凯瑟琳与英国病人之间故事的同时,通过对护士汉娜的描写来控诉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在二战中,汉娜的情人、父亲都死在了战场上。二战尾声,汉娜所在的部队在从意大利返回祖国的途中,好友珍妮被德军留下的炸弹炸死。亲人与好友接连死亡,让汉娜的内心充满恐惧与彷徨。这让汉娜对这位不知身份来历的英国病人产生了一种不同的寄托感。当大部队继续前进,汉娜选择留在意大利郊区的别墅中照顾艾玛殊。汉娜一直封闭自己最真实的情感,直到印度籍拆弹军官基普的出现。二人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段轻松快乐的日子。此时传来了德国军队投降的消息,似乎战争已经结束了。影片中,汉娜、基普与会友带着艾玛殊在雨中狂欢,晚上在艾玛殊的病床前唱歌跳舞庆祝战争的结束。可所有的欢喜却在一声爆炸声中完结。基普的战友为庆祝战争胜利爬上喷泉塔,却被残留的炸弹炸死。虽然战争结束了,但基普却不得不继续他的拆弹工作,随时面临生死考验。好不容易打开心结、敞开心扉的汉娜却不得不又一次与爱人分开。此外,因为艾玛殊将他与马铎绘制的非洲沙漠地图交给德军换取帮助回到凯瑟琳身边,导致盟军的部队受到重创,艾玛殊的挚友马铎误以为艾玛殊是间谍而含恨饮弹自杀,而当年一同勘测的队员也被盟军砍掉了双指。因为战争,人们与自己的亲人、挚友天人永隔;因为战争,人们在绝望中死去抑或在孤独与遗憾中活着;因为战争,人们不得不克制内心的欲望,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创伤却久久不能治愈。

(二)冲破界限的枷锁

电影《英国病人》的格局十分宏大,在讲述一段战争爱情故事的同时,将冲破界限的主题表达得惟妙惟肖。从影片的情节安排上看,电影《英国病人》冲破的不仅仅是道德的枷锁,更冲破了身份、国籍以及宗教的枷锁。

从男主人公艾玛殊的身份转变上看,艾玛殊的真实身份是一名匈牙利籍的历史学者。在撒哈拉沙漠中与马库斯等英国勘测队勘测沙漠地形。当凯瑟琳受伤被困沙漠,艾玛殊长途跋涉来到盟军驻地,却因为其名字的特殊性还被当作德国人扣押。艾玛殊千辛万苦逃脱盟军的控制,借助马库斯留下的英国飞机和德国人的汽油飞回沙漠。却在返程途中被德国人的炮火打下。当艾玛殊因飞机失事被贝都因牧人救下后,却被标记为“英国病人”。而醒来后的艾玛殊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用英国人的身份掩饰自己,表现了他对身份问题给他带来灾难的控诉。艾玛殊的身份从匈牙利人,到德国人,最后变成英国人,这种身份的模糊和淡化,是影片大格局的表现之一。此外,护士汉娜与印度大兵基普的爱情、凯瑟琳与艾玛殊之间的爱情,不仅仅是在冲破道德的枷锁,更多的是在冲破国籍与身份的界限。信奉印度锡克族宗教的基普在追求汉娜时,将汉娜带到基督教堂去欣赏教堂壁画,并且被基督教堂壁画的宏伟壮观而震慑。教堂的壁画成为两人爱情最美好的见证。对宗教信仰的冲破与淡化,无疑展现出影片宏大的格局。

二、影片中的意象分析

电影《英国病人》巧妙运用了场景的设置来烘托整部电影的主题。无论是艾玛殊与凯瑟琳相识、相知、相离的沙漠,还是见证战争残酷的别墅,都完美地烘托了影片宏大的格局。

影片导演将电影的主线取景在北非的利比亚沙漠上。人迹罕至的沙漠原始、空旷、贫瘠。沙漠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抹去身份与国籍。正如影片中凯瑟琳给艾玛殊的遗言中写道:“我们所有人都想脱下我们国家的外衣,消失在火与沙的景色中。抹去家族的名字,抹去国家的概念,这就是沙漠教给我的东西。”在这片沙漠中,艾玛殊与凯瑟琳相识、相知,并且在这片沙漠中,凯瑟琳与艾玛殊冲破了道德的枷锁,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爱情,这片沙漠见证了艾玛殊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但同样也是这片沙漠,让凯瑟琳与艾玛殊永远地分离。而艾玛殊所有的不幸,都发生在这片沙漠之中。沙漠掩盖了艾玛殊的国籍、身份;沙漠让艾玛殊找到了真爱却最终失去了真爱。

此外,与沙漠一样,意大利郊区的别墅也变成了一些事情发生的见证者。艾玛殊被救后,由护士汉娜陪伴照顾,留在了意大利郊区的别墅中。在这幢别墅前,汉娜的朋友珍妮被德军留下的炸弹炸死;在这幢别墅前,即使战争结束后,哈达军士仍然被残留的炸弹炸死;在这幢别墅前,汉娜与基普无奈分手;也是在这幢别墅前,艾玛殊说出了战争给他带来的无尽的创伤。这幢别墅面对着青山绿水,却掩盖不住战争的罪恶,整幢别墅残缺不全、破烂不堪、满目疮痍正是对战争的真实写照,同样也是人们内心的映照。此外,这幢别墅位于意大利郊区,与世隔绝,正是人们想要逃避现实的表现。这幢别墅为艾玛殊与汉娜提供了庇护的场所,让艾玛殊在这里安详地死去,从某种程度上说,别墅同样给人们带来了保护,让人们能够躲避在别墅中寻求一份安宁。

三、结 语

由拉尔夫·费因斯、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朱丽叶·比诺什等联袂主演的电影《英国病人》改编自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影片以沙漠为主背景,讲述了男主人公艾玛殊与女主人公凯瑟琳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影片以倒叙与插叙的表达手法,以艾玛殊与凯瑟琳、汉娜与基普两对恋人之间的生离死别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在沙漠中,人们可以淡化国籍、身份、道德的枷锁;在沙漠中,人们可以将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而满目疮痍的别墅正是对战争残酷性的完美写照,同时也是人们心中创伤的真实映照。电影巧妙地运用了场景的设置来烘托整部电影的主题。无论是艾玛殊与凯瑟琳相识、相知、相离的沙漠,还是见证战争残酷的别墅,完美地烘托了影片宏大的格局。沙漠与别墅作为影片的自然意象,表达了对战争无尽的控诉与无奈。

猜你喜欢
基普汉娜盟军
基普图姆:马拉松的新传奇
基普耶贡 缔造神奇
缩短30秒!基普乔格刷新马拉松世界纪录
汉娜的惊喜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
《朗读者》
营救『盟军』飞行员脱险记
“二战”中盟军为何没有发动化学战?
东江纵队在港九地区协同盟军作战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