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伟华 张 静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任何一部电影所竭力表现的,无论是主题,还是镜头语言的处理,抑或视觉影像风格,不难寻找到文本和文化现实的互相指涉关系,以及显而易见的、无法摆脱的民族和文化身份的特征。作为普遍而独特的电影类型,战争片尤其如此。例如,在《拯救大兵瑞恩》里,导演塑造了忠诚、勇敢又充满个人主义和人性的劣根性的众生相,他们在现代美国是普遍存在的典型,以至于观者完全可以把这些银幕上的虚构人物,视为美国文化和价值观所要强烈塑造的“现代美国公民形象”。可以说,民族文化限定了其电影的视角,而电影则不断地通过影像的形式展现民族文化。
在后殖民理论所谓的“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形态里,美国电影就意味着“美国气质”及其文化输出。美国的战争题材电影,呈现为较固定的模式化,其观念主题、人物形象、题材对象、叙事结构、视觉图谱是较为定型的,其主题情感、反应效果、文化结构是显性的,影片中的形式元素和人物形象整体关系不断地反映着美国文化。因此,很容易发现它们所表现的民族性质、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精神内核和文化特征的趋同性。本文试从此趋同性出发做些阐释,试图挖掘其光影表面下隐藏的深层文化特征。
准确地洞悉观者的视觉期待,依据此进行创作,是美国战争电影的叙事倾向,也是其获取大众喜爱的关键之一。导演一般择取美国本土作为影片的情景发生背景,而作为叙事元素中的人物和场景也多是以战火硝烟中的士兵、军官、人群及他们的境况作为描写的重点,其影片风格也成为主要呈现模式和深层文化形态展现的集中地,不断地透露着美式价值观和社会文化语境。此类电影按照观者所熟悉的既有形态和固化模式来欣赏和设置,故而其主题领域、视觉风格、场景布置、叙事模式是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场域的结合,形成一整套较为显然的、较为固定的文本呈现特征,尤其显著的是感性崇尚和英雄情结,是美国文化叙事中位居核心的部件之一。
先说感性崇尚的美式文化情调。正如李普曼所言,“美国的大众文化是一个感性文化浸染的体系,处心积虑消解深度,磨平理性”。这在其战争电影中有着更为直观、激烈的展示。美式的电影风格,历来偏重于情感意味和动态展示,无论是表现内涵,还是欣赏动态的艺术感觉,都凝聚在景象的感性语言和人的感性情绪中。一般的战争电影,都习惯于将人物作为社会反思话语的工具,角色的刻画最终为历史社会的宏大叙事服务。而美式的战争电影,则侧重于表现个体生命的情绪抒发、命运变化、个性气质,即便是直接展现残酷暴烈的战争场面,或者涉及社会历史,也是会将其依托在个体人物的刻画、个体生命的心理变迁以及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上。这显然和美国文化极端重视个人主义、乐于表现感性的思维模式息息相关。《拆弹部队》的主要情节是拆弹专家詹姆斯奉命入调笼罩战争密云中的伊拉克,破解困局。影片在异质文化中很容易被渲染为家国情怀的意识灌输,但在此中,影片的聚焦却投射在主角的心理变化和感性情绪的抒发上,从而将人物行为动机和叙事发展动机形成交织状态,士官詹姆斯个体的情绪和感性宣泄反倒成为推动叙事的核心动力。当詹姆斯得知被作为尸体炸弹的是他所熟悉的那个小男孩时,情感的迸发成为高潮,感性表现的细节作为影片的肌理发挥到了极致。这是美式战争影片叙事张力的常规化处理,辅助一组组徐缓包容、富有节奏感的感性镜头语言的连续叠化,将其主题放置在体味人情世故、情感至上、感性思维无处不在的那些细腻直观的角落里弥散。从而使得美国文化得以镜像化体现。
再说电影中凸显的英雄崇拜情结。从希腊神话作为文化奠基伊始,此情结已然成为美国民众乃至西方世界文化中的深层心理积淀。而战争电影,就是现代社会中的“神话”和“史诗”,是英雄横空出世的最佳场域,不断地满足和抚慰着美国民众的文化期待。某种程度上,它成为共同愿望和共同价值观的文化替代物。此类电影里,英雄是不可或缺的人物设置,甚至很多影片完全成为一曲英雄赞歌。如《战争》《深入敌后》《黑鹰坠落》《特种部队》《风语战士》,几乎无一不是如此。尤以《孤独的生还者》最引人注目。这是一部类属中心人物式的史诗片,聚焦于阿富汗战争的一段历史,抒写了气势恢宏的战争状态和人格搏斗图景。在开篇的第一个段落里,英雄们的特征已经显现。接着故事基本上处于线性叙事之中,没有过分地摆设出花哨的方式,然而简洁的平铺直叙却让观者在历史和往昔、战争的缓慢长流演进过程中,窥探到英雄主角的思想和人格,他的挣扎和坚持与历史现实之间的碰撞摩擦,从而情感得到升华,期待得到满足。
乔姆斯基曾激动地宣称:“美国准确地说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化和观念的价值体结合,这个价值体最重要的部件就是批判和自由。”自由和批判意识在美国文化中具有核心地位。这一点,从其战争类型电影的大量文本中,也可明显地窥探其端倪。因为电影无法脱离和现实的文化指涉关系,必然会在影像上寻求国族文化身份印记。从文化特征、电影接受和再生产的角度界定,批判意识和自由想象,几乎已成为美国战争电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性格”。
一方面,不期然流露出的批判意识,是美国文化中维护多元主义同时又时刻保持批判姿态的群体心态表现。《绿区》讲述一级准尉米勒探查杀伤性武器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影像的矛头对准美国政府的“异化力量”,表达反对战争的和平诉求;《决战以拉谷》以一个父亲调查服役儿子仓促死亡的原因为线索,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好莱坞电影好坏决然分明的结构设置,也打破了原先的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公式化概念,角色的多元化得到丰富,人物内心的冲突得到了强化。当真相揭开,批判的指针对准非人道的军队虐待时,影片的主题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渲染。《现代启示录》作为战争片的经典,在批判意识的展露上尤其深切。这是一部唯美和“内心化”的作品,该片成功地破除了家国荣誉至上观念掩盖的战争的残酷和价值灌输的虚伪外表,再现了战争的荒蛮、底层大众的灰暗真实,其所揭露和发现的在镜头的扫射下可谓振聋发聩。
另一方面,和“文化意识的外在批判”配合的是无时不在的“自由渴望”的倾诉。战争可以说是对自由奴役的隐喻式表征。荣格认为,战争图景的不断呈现,实际上是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的自我,和真实的内在自我与现实的外在表现冲突,是自由和突破的征象。现实中备受压抑、强制、不由自主的观者心理也可透过观看、体验战争电影而得到完全宣泄。而美式战争类型电影中,抛开外在的战争场面等场景,展现的都是个人或群体遭遇围攻,陷入环境或内心牢笼的处境和困局。对这种处境和困局的抗争也是对自由渴求和想象的文化心理延伸,就如斯皮尔伯格某次接受采访时讲的,“战争片就是对自由的想象”。《黑鹰坠落》讲述的是美国陆军遭遇偷袭被围困长达15小时困兽犹斗的故事,影片中为了展现“自由想象”的心理刻画,不断地进行闪回,表达主角和同伴们的心理状态。透过这些无意识式的“镜像呓语”,摄影机直接将观者带到了主人公模糊的潜意识的深层,那种对自由的渴望溢满影片;《无人抗击》里的最后一组镜头颇有意味,几乎可视为战争类型电影的浓缩型隐喻:当主人公吉米从死亡阴影密布的战场凯旋接受勋章时,在他抬头的一刹那,忽然视线中的金黄色的勋章成为黑色阴森的手枪。这一方面反映出吉米内心中噩梦的无法消除;另一方面,也用“影像心理表征”的方式透露出吉米对自由的深切渴望,以至于潜意识中自由和手枪经常被置换和重叠。可以说,自由精神是美国文化的主题,也是其战争电影的“潜意识”。
战争电影因其着力展现人类非常态下的人性和社会状态,故而表现人性反思尤其深切和突出。因此,战争电影和所有叙事性电影一样,人物、故事负载着自我思考、人性衡量、社会反省和着力表现的中心,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影片弱化了一般意义上的民族身份指认,弥漫出普遍而永恒的超越色彩。当《华氏911》将镜头对准美国政府和反恐战争时,其竭力展现的主题早已超越一般的战争描绘,而是给予美国政府、领袖的贪婪、民众的愚昧、战争的罪恶毫不留情的嘲弄,而从战争表现的表层视觉和社会、人性省思的深度上探寻到某种默契的一致,即表现战争的宏大残酷是为了反对战争;渲染人性的挣扎和撕扯是为了审视人性。所以,美式的战争电影在高度情节化的叙事表层上,实际上寄托着一个文化反省意义上的“自我寓言”。
导演们普遍提供一种最富于荒诞的、残酷的、幻想的、有时是血腥的闪光,从外部显示和内心世界的频繁切换中,可以不期然地感受到影片对于生命流程的深切尊重,对人性的深度审视和反思社会状态的深层愿望。1994年上映的《战争》明晰凝重的叙事风格将越战的沉重话题和个体小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影片着重于战争的可怕、非人道、摧毁人心的描写,而且将视角伸展到美国社会群体的愚昧和政府的野蛮,把主角史蒂芬放在人性考衡,广阔的时代背景,复杂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上加以刻画,通过史蒂芬的眼睛把陷入战争旋涡激流中的人们的挣扎、困惑逐一刻画,并透露反战思想,呼吁和平,期待美好人性的建立。《太阳之泪》借助罗马尼亚战争中人道救援的故事,讲述极端状况下人性审视的话题。当叙事进行到非洲丛林中女医生莱那坚持与难民们共存亡时,影像的镜头特意择取缓摇的手法形成“俯瞰全景”的画面,影调浓重而黯淡,有力地制造出战争的悲剧气氛,所有人类仿佛都在那一刻接受审判,镜像陡然变得生动而沉重,生死存亡中的人道主义、人性审视、人物语言、真实的细节描写使人印象深刻。《战争力量》选择了“二战”题材,讲述英雄小队在小岛上被叛徒出卖、被敌军围剿的故事,展示在那个“气枪代法”的年代和荒野中生命的毁灭,叛徒、逃生、国家荣誉等都成为反思的对象,以至于当镜头环绕那终于露头的残存士兵头部最弧形摄影时,观者的视听里神奇地出现一股令人难忘的悲壮气氛,也自然地升起对战争意义的思考,对人性多元复杂的省思……这些镜像策略传神地描绘出浑浊动荡的战争之际人心的晃荡和社会的摇摆,是艺术的写实,也是人性和社会的反思,更是美国文化的传达,而社会、时代的氛围、悲剧、冲突也被精练微妙地隐喻而出。
综上,电影作为文化形态的直接影像呈现,实质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大众心理愿望。美国战争电影,直面人类种种生存问题、人性撕扯、非常状态和各种社会心理情结,在当代大众娱乐和视听文化语境中,不断地述说着留存在国族群体深处的文化图景。它不仅关涉着艺术的影像制作,而且是一个诠释和展现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理念的经典文本。可以说,即便是在“好莱坞模式”和商业电影已经成为美国电影代名词的今日,美国电影也从未完全脱离自身文化的观照和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