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省级文化馆如何对基层业务工作进行服务
■李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项指标”,其中对文化建设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文化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做为省级文化馆,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枢纽和链接作用,是一个关键环节。当“公共文化保障法”的颁布、全民艺术普及的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老百姓与时俱进的文化需求,对我们的工作和我们每个人的自身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如何破解这些问题,针对省级文化馆的性质、地位、责任、服务范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和构想。
1.定位明确:就业务工作性质而言,省级文化馆是在国家文化部和文化馆协会、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工作的。也是将政策推进落实到基层的第一环节。省级文化馆给自己定位是“基层文化活动的桥头堡和领头羊”。首先要研读好党和国家对公共文化相关政策,吃透、理解、消化,同时要结合本省的公共文化发展规划和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解构,拿出相应的具体措施,对全省的基层公共文化才能起到引领指导作用。
2.性质明确:有了明确的地位定位,就要明确我们工作性质的定位。既然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我们的性质就是“服务”。对基层部门的服务,就是对上级部门的负责。这种服务,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政策宣传、解读好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文件精神,让工作量不走偏。这就要求我们的业务骨干不仅能够“埋头干活,还要抬头看路”(这一点对于业务人员特别重要,大家往往容易忽视政策理论的学习)。有了服务意识,也就能够端正心态、放下身子、扎根基层、走近百姓,学会倾听和做朋友。只有这样,我们的话大家爱听、我们的设想才可以推进落实。
3.责任明确:责任的明确是一切工作落实的基础。文化馆人的理论学习、政策研读要放在议事日程上来。不可以泛泛而谈,更不可以可谈可不谈。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依据,再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是我们提升工作能力和提升我们工作品质的最佳路径。定岗定责,合理和有效地划分工作责任,让工作没有死角,就能够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全省的各地市和直管县进行业务片区性划分(目前江苏省的地市和省直管县,可以分为:苏南篇、苏中篇、苏北篇3个片区,先要了解每个片区有多少个文化馆、文化站?地市和直管县每个文化的强项?弱项?),强的我们要组织学习,弱的如何来提高?每一位业务人员要心中有数,再由馆里领导牵头,让每一位业务人员有计划由分管的地市(县)进行业务挂钩。挂钩的基层馆业绩与自身业绩挂钩。这样的服务、指导就会直接锁死和落地(这样的计划可分三年或五年,待细化)。
4.引领方向:既然作为省级业务单位,在业务方面的引领至关重要。方向的引领是首要的,要站在全国的高度、全省的前沿指导业务工作。如何把握引领的方向,要求我们文化馆的业务人员的眼光有前瞻性、及时性、全面性。例如: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出台时,就要第一时间将和文化有关的内容进行研读、分析,同时结合本省的工作性质进行设计、策划。
5.项目示范: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引领”的落地是需要有实例的。这种实例的呈现就是鲜活的示范。做出有水准、可复制、能推广的高标准示范项目非常重要。
项目可以是一个有时间和空间跨度的综合性项目,也可以是单项的作品。具体流程是,项目申报是指根据当前的全国、全省的工作要点和重点;国家级、省级的项目计划和展示平台(赛事),各个业务人员进行申报;项目论证是指省馆邀请国家级、省级、友邻省的专家、领导、基层代表进行全方面论证和筛选。不仅仅要对项目的目标要关注,更重要的是对环节和可推广性进行必要的论证。项目实施是指选择示范性团队、基地进行项目的实施。项目修正是指项目初步结项时,进行各方面的研讨和总结。提出修改意见,进行提高、修改。项目推广是指示范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进行推广和普及。大项目可以分批次普及,小项目可以同时一次性普及。作品的示范,主要是创作理念、技法、审美、呈现的示范。
要想做好示范项目,前提条件是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要强,就是我们所说的“打铁还要自身硬”。业务人员要有输血功能,有输出、必须要有造血功能,这是和日常的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和业务能力培养、提高紧密相联的。省馆的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的考核标准及考核参数的设计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希望尽快出台业务人员考核制度)。其次是资金的保证,目前有国家艺术扶持基金、省级专项扶持基金,馆里也应该设立相应的业务资金进行配套扶持;还可以将项目落地与基层馆的活动项目结合,争取最大限度保证项目的实施。同时,活动项目的实施监管非常的重要,确保项目的人员、资金、队伍的三位一体化的到位,才可以有效地保证项目的示范性。最后就是总结推广。既然是示范项目,示范之后的复制、推广和成效的放大就很重要。也就是我们要做的示范项目社会效益的评估。
要想做好对基层文化馆的指导有针对性,就必须要对基层文化馆的业务现状和需求有所了解。而目前的基层文化馆的现状是:其一,工作繁忙杂乱,基层人员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上面千条线,落地一根针”。基层文化馆的婆婆很多,所以造成了很多的工作搅合在一起。文化系统、宣传部、文明办等等部门的活动都会最终落地在文化馆来实施。大量的日常工作就是处于一种疲惫的应付状态。其二,业务人员匮乏,由于体制的问题,基层专业人员匮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要想的进不来、进来的干不了。其三,业务能力薄弱,缺乏长期、系统的培训和培养机制,同时加上基层工作的业务分类不明晰,造成专业业务能力的薄弱。其四,优秀作品缺乏,由于没有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再加上没有专业的指导,同时没有及时的讯息平台的搭建,很难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既然发现问题,也找到了问题的原因,那就要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做为省馆,虽然在机制和体制方面不能够做更多的改变,但是,针对业务方面,对基层的服务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能够发挥省馆的对基层的服务功能,改善和提高基层的业务水品和能力的。
1.布置工作突出重点:对于向基层布置业务工作时,首先要明晰工作任务和性质。让基层对工作的重点一目了然,便于布置的工作和基层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多项工作布置时,要学会合并同类项,减少重复。体谅下面的疾苦和辛劳,不做重复的无用功。在布置工作的同时,最好要开通气会和协调会,将工作的难点、重点及解决办法进行提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专业人员定向帮扶:尽管在用人的政策和体制方面,省馆没有权利,但是可以在省馆的层面可以有所作为。鼓励省馆业务骨干跟基层结对子、传帮带、点对点服务基层。利用省馆的“文化志愿者”团队,进行奖励性鼓励专家们走进基层。重新构建基层的专业人才结构:本单位专业人员、省馆定向专业人员、省级文化志愿定向人员、本地文化志愿专业人员。充分调动一切力量服务基层。这种帮扶不是泛泛地做,而是结合项目,省馆的业务人员要必须带领基层业务骨干一起做,并且要量化、要和年终的业绩挂钩。文化志愿服务,通过评语和工作量,向志愿者所在单位发送评语公函。
3.业务培训系统规范:首先要争取在文化部、文化馆协会的培训层面上多为基层争取学习的机会和指标;针对基层的业务培训要首先调研、汇总、分析、设计;要做到“一年的培训计划,三年的轮训计划,五年的提高计划”;不仅仅是理论,更要注重实操和落地的实践活动。为基层业务骨干制定业务继续教育计划书和学习指标、考核指标。培训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模式,而前者会更有现实意义。将培训带到基层的文化站、文化大院。
4.优秀作品创作打磨:基层文化馆优秀文艺作品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我们省的成功案例有很多。但是,仅仅靠基层文化馆的力量是有限的。结合省馆跟基层馆对口扶持,鼓励省馆的业务人员走向基层进行调研、采风、挖掘,立项、设计课题,全程跟进式服务。在这样的过程中,是一个体验式学习过程,会更加增加培训的效果。既留下成果,同时将过程作为教学过程。
总之,新的时代、新的召唤,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篇章又要拉开帷幕。做为省文化馆的业务人员,要有时代责任感和担当,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最新的文化理念武装我们自己的头脑;要用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业务能力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要为文化富民、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