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凡
(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从批判性的角度谈真人秀节目
张艺凡
(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从本世纪初超级女声真人秀节目播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真人秀节目热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真人秀节目颁布了相关规定,这种全新的电视娱乐节目用普通人物看似真实的表演掩盖了虚拟的节目构建内容和过程,利用节目的新奇形式、人物曲折身世故事,刺激、吸引观众,一时间受到亿万观众的热捧。本文从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特点、过程、目的出发,结合辩证法的批判理论对真人秀节目进行探究,提出真人秀节目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影响,对社会风尚、道德底线的冲击,以及对商业利益追逐的目的。
批判性;角度;真人秀节目
继2004年的“超级女声”电视选秀节目播出后,各大地方电视台争相效仿,纷纷在收视率较高时段播放类似节目,例如“非诚勿扰”“荣耀吧冠军”“哥哥姐姐我来了”等相亲秀、挑战极限秀等。期间也有真人选秀节目引起网络、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的关注讨论,其中不乏责难与批评,丑闻报道及选秀内幕一时间充斥视听。学者专家也纷纷对这种现象发表各种褒贬意见和看法,有对其内容低俗、商业气息弥漫的抨击;也有对娱乐节目的“本土化”转型的认同。一些媒体人士采取市场调查、问卷分析的方式探讨选秀节目热潮的原因,以及真人秀节目表达的文化信息。本文结合辩证法的批判理论对真人秀节目进行探究,引导大众透过普通人的表演揭示其虚拟的内容和追逐经济利益的目的。
真人秀节目泛指在特定虚拟空间内,由节目制作者制定游戏规则,由普通人参与表演或竞技、或游戏,以期达到某一特定目的演出活动,同时活动过程全程拍摄并经过后期剪辑制作成电视节目。这类节目大多是通过初赛、复赛几轮竞赛后从众多选手中评选最终获胜者,获胜者得到丰厚奖励的同时电视台也收获了优厚的经济利益。
这类节目特点看似“真”,参加活动的选手号称不限制年龄、民族、家庭情况、性别等,只要有才艺表演能力,都有机会获得奖励。从此“一夜成名”不再是神话,似乎是体现了大众追求的民主、自由、公正。电视选秀节目表面上看,都是现场观众投票、评委专家通过、电视机前观众短信投票的形式选出最终的优胜者。
这类节目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秀”,秀是一种纪实手段,所谓的真实只有通过虚拟的规则才能实现。如上所述,大多数追求梦想的年轻人,纷纷被选秀节目华丽、貌似门槛低及表面的公平竞争所蒙蔽,不断参与到选秀节目的陷阱中来,他们的到来,壮大了电视台的声势,提高了节目收视率,扩大了节目影响力。在每一场真人选秀节目中都充当完美“绿叶”,把早已内定的“红花”衬托得更加耀眼。而在真实的人为操作被掩盖的“投票选举”环节中,为了这场盛大的选秀活动,无论看电视还是不看电视的人们,都被拉到这个投票网络中,形成全民选票狂欢,选秀节目似乎提供了一种能够建立大型对话活动的开放性平台,能够把人与人在社会中的互助关系通过精神领域表现出来。
根据某网络新闻内部选秀情况报道,选秀节目导演一直受强势经济集团、政府部门,甚至外国驻华集团的委托,把他们要推出的选手放在参赛选手中,暗中助推晋级。短信投票的各种拉票、各种技术操作都已成为大众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偶尔也会出现助推失败、普通选手获奖的局面,但表面的风光过后,会出现许多普通获奖选手与签约公司产生矛盾,从而被迫退出或放弃比赛的事情。
市场经济催生各行各业的商业化,电视节目制作也不例外。真人秀节目的商业化表现首先是在研发途径上,选择模仿国外成功的真人秀节目模式,减少了研发过程的投入和研发过程或许出现的失误,这样既减低制作成本和投资风险,又能快速获得收益。例如某户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儿》、演艺竞赛类节目《××好声音》都是借鉴国外的模式制作。节目播出后,引起轰动,其他电视台竞相效仿,毫无创作新意,内容雷同。节目制作者忽视创新内容,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节目质量降低,价值观向“低俗、媚俗、粗俗”看齐。其次,节目为了实现商业化效益,采取明星效应,邀请演艺界、体育界、模特界的明星参演或助阵,以此来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获取经济效益。再次,真人秀节目为了包装节目中的俊男靓女,场地背景、各种音响和灯光现代技术,动辄投入上百万资金,为了实现商业利益,在节目中不得不插播广告或为赞助商做宣传。据报道,某演艺竞赛类真人秀节目在决赛中,60秒的广告费用高达3千万元。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经济效益和收视率本无可厚非,但是,把经济效益当做节目的唯一目的,毕竟违背电视节目制作的初衷,值得电视界从业者深思。
[1]丁双凤.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真人秀会话中的不平等权势[D].厦门大学,2009.
J905
A
1007-0125(2017)09-0139-01
张艺凡(1997-),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本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