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浅析

2017-11-15 16:13胡华
速读·下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交流幼儿园幼儿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对于幼儿来说,分享是团结友爱、相互关心,是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是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有力手段。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当今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社会条件、特殊的家庭位置,致使许多幼儿存在着自私、孤僻、任性、独占心强、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识差等问题。为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随着《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实施,“生活”“学习”“发展”更加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关键词,成为教师们不断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幼儿园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正是根据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将分享式学习的方法融入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中。幼儿带着问题,置身于社会环境(情境)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幼儿、教师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其活动的设计思想是:通过收集幼儿关于社会实践主题的问题,进行问题的交流和碰撞,明确需要分享的实践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重视实践活动后对全体幼儿进行分享和提升。

我们提出在幼儿园实施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幼儿身处的社会、实际的生活、自主的学习和积极的发展贯通起来,既能实现让幼儿在社会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的理念,又能丰富和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发展的需要。将“分享式学习”同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新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幼儿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更自主的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幼儿园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在于实践和分享:实践是基石,幼儿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分享是升华,幼儿在分享中获得提升。活动中注重的是师生、生生、家园在知识、能力、资源方面的“分享”以及师生主动、创新、合作的“实践体验”。培养其探究实践、分享交流、社会适应的能力;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等各种实践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享。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还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沟通,满足自我的需要。通过回忆、分享他们做过的事和准备做的事,幼儿能开始看到他们的计划和活动之间的联系,能对他们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有更清楚的意识。

教师在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分享交流,如何通过分享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本文阐述了新定位、新课程下的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幼儿分享交流的策略,让幼儿在实践、分享中获得知识经验,让教师在实践、分享真正体现教育者的价值。

一、做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者,让幼儿敢分享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组织者、管理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分享交流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交流过程的组织者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支持者。

首先,安全愉快宽松的心理氛围是建立积极有效分享交流的前提。如果幼儿在教师面前不敢说不敢动,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不能做到与教师自由愉快的交往教育是极难开展的,也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重要的问题。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关注的是幼儿的发展,不是活动的违规行为,不是以约束纪律和维护规则为目的和内容的交流互动,而是关注幼儿的心理情感特殊需要,重视和幼儿们的情感交流,关注幼儿分享交流中出现的心理变化,适时地给予帮助、支持,让幼儿进行心理情感接近的分享交流。

其次,设置问题情景是开展有的放矢分享交流的手段。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对幼儿提出问题,如在《甜蜜的旅行——小小面点师》活动中你想了解什么?发现什么?做什么?哪些问题是大家都关注的?……在活动前的分享交流中调动了幼儿的前期经验,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热情,给予幼儿任务感,带着问题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分享交流更有实效性,让社会实践更有目的性。

第三,创设激发表达的物质环境是提升分享交流的方式。环境是幼儿学习的第三位老师,幼儿是在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中发展的。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要善于观察和聆听,从幼儿作用与环境的活动中敏锐的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调整和变化环境,将幼儿的兴趣从好奇引向探究,使主体向纵深发展。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入到现实的社会场景中,对身边、周围社会事物进行观察,如参观社区附近的商场、菜市场、邮电局、医院、银行、新华书店、服装厂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场所的环境布置,了解各种工作人员的职业名称和主要工作职责,教师创设环境让幼儿体验各种工作人员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与顾客之间发生的交往、为顾客提供的周到服务等等。这既帮助幼儿丰富了对各种职业及其劳动的感性认识,又进一步让幼儿学会尊重包括父母在内的劳动者、尊重他人,并且热情、友好地与他人交往,认真、用心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活动即将结束,组织幼儿分享交流前,教师可以将活动过程中的照片展示出来,为幼儿提供交流的素材,将前期提出的问题再次抛出,帮助幼儿梳理活动的主线,鼓励幼儿大胆分享交流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发现。

二、做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者,让幼儿会分享

引导,即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敢于分享交流,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需,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很好的指引。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我们过于注重如何教孩子,注重孩子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获得,因此教师成了教学的中心,幼儿围着老师转,幼儿的需要被忽视。在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更多地是个引导者,它要求我们必须把眼光转向幼儿,去倾听幼儿的心声,观察幼儿的言行,关注幼儿的经验,了解幼儿的需要,引导幼儿探索感兴趣的事物,在分享交流中生成新的内容,与教师的预设达成平衡,将活动推向深入,最后引导幼儿将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梳理,使他们凌乱的经验系统化。在《小小消防员》活动的初期,我们了解幼儿现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些“调查表”,如消防器械有哪些?消防车的种类?……让孩子和爸爸、妈妈共同去收集、记录。这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增加知识量,再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分享所了解的知识。调查交流开始了,让幼儿把自己调查的内容讲述出來,幼儿拿着自己完成的调查表,都争着发言。在大家的交流中,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预成的内容、幼儿生成的问题逐渐突显。交流中孩子们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消防员穿衣服要多长时间?消防梯可以到几楼?灭火器里装的是什么?……面对孩子产生的这些问题,我的内心是欣喜的,我想我应该是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哎呀,你们的问题我也很想知道,让我们一起去讨论、去发现吧!”endprint

在接下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教师,而是幼儿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幼儿一起体验、获得新的知识经验,他们都会感到特别的开心、特别的兴奋。教师在活动中更多地是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关注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善于捕捉、利用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更多地是思考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他们会分享、会交流,以引发其更有价值的社会性行为。

首先要学会倾听。教师要倾听幼儿心声,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及时体察和探明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创造条件满足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时时做个有心人,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幼儿们说什么;耐心观看幼儿们做什么;适时询问幼儿们想什么。幼儿要学会倾听同伴的分享交流,在耐心倾听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地信息,学会更多的表达方式。

其次要学会等待。教师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不要急于把知识呈现给他们或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给幼儿充分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寻找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活动中幼儿之间出现了交往矛盾,不要立即评判对错,而是给予时间让幼儿自己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也要学会等待,如操作实践材料不足时要学会轮流等待,如在交流过程中学会等待同伴表达。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实践探索、分享交流的时间空间留给幼儿,相信“等待”会获得更好地教育效果。

第三要学会交流的方式。由于幼儿缺乏知识经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借助特定的情景、材料,借助开放式的问题,适时地对幼儿进行点拨,引导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用图表、绘画等形式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让幼儿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地探索,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幼儿的活动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却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善于“引导”,有效的“交流”才能使幼儿的社会性在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做社会实践活动的合作者,让幼儿乐分享

任何一个分享式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在师生共同探索过程中不断建构和发展的,因此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追随幼儿、理解幼儿,根据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需要,将幼儿急于想知道和解决的问题及时纳入活动中,将有一定意义的、带有共性的问题,通过分享交流的形式解决。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地通过小组型、集体型、全园型的方式抓住幼儿兴趣热点,和幼儿一起尝试、合作、分享活动过程的乐趣与成功后的喜悦,整合提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小组型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交流,因人数少,幼儿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讨论的气氛比较热烈、融洽,讨论的问题更深入细致。孩子们通常用语言和调查表、绘画等形式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经历、理解和想法。并相互询问了解彼此的活动,提出困惑和问题。孩子间的充分交流,能吸纳别人的经验,扩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共享经验的同时,情感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体验。作为教师,在倾听孩子们的分享交流时,要抓住有用的東西,并适时地归纳经验鼓励孩子努力地寻找答案,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和参与感。

2.集体型

当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或结束时,教师组织全班的孩子一起进行分享交流。因人数较多,孩子的想法也多,组织起来群策群力,能广收思源。孩子之间的能力发展是比较均衡的,当把经验共享时,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集体分享时,孩子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还可以用语言进行描述。

3.全园型

所有的班级在一个特定的日子进行实践活动,参观、观摩其他班级的所展示的、所讲的、所分享的东西,即“全园联动”。这种分享交流因为牵连的事物较多,一般进行得比较少。如在重阳节,我们则带领幼儿去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送温暖。孩子们给老人们唱歌、讲故事、表演节目,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并和老人们一起愉快地游戏,沉浸在关爱老人所带来的快乐之中。这些活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亲身互动与体验中感受与发展了关爱老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也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交往品质的提高。

应该说社会性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通过观察探索、体验实践、分享交流等方式从而使幼儿获得一定的社会性发展,试图真正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形成良好的自我与他人意识,最终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使幼儿社会性方面得到最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周梅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0.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作者简介:

胡华(1976.08—),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武汉;学历:本科;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流幼儿园幼儿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