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庆
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前国家对教育的方向性要求。那么在职业教育中如何理解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创新能力?为了实施好创新教育,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做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不同类别的教育中,创新教育应有不同含义。大学教育中创新的空间很大,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理论创新的圣地,创新是大学的生命基础,它极力鼓励其中的每个人自由地进行创新,观点越新越好。基础教育虽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中对学生的创新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限制,但本质上基础教育也是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新的,并为此提供了许多空间,比如创新比赛项目的设立。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创新也没有形式上的明确限制,因为基础教育本身就没有明确的社会领域指向。在这些类别的教育中,问题不在于能否进行创新,而在于如何才有能力创新,因此对这两类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改革。
对职业教育来说,情况就有很大不同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不是思想、理念、艺术形式的形成层面,而是直接的产品或服务形成层面,对社会来说,这个层面的职业活动大多数是有严格操作标准的,因为这些标准会直接影响到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甚至是安全。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比如艺术领域,绘画层面的艺术有不受限制的创新空间,但工艺产品生产层面的艺术就必须有一定范围的创新限制,否则产品可能会很有艺术水平,但无法大规模生产。因此职业教育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这是企业界对员工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那么职业教育中是否还有空间实施创新教育?回答是肯定的,只是情况要更为复杂,需要有些更为具体的分析。
首先是工作情境中问题的处理。工作中需要遵守规范,但不能把它理解为所有的工作行为都只是严格执行已经制订好的程序和规范。任何程序和规范,无论制订得如何详细,都不可能详细到规定执行者每个行为的程度。规定过于详细,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性,对最终结果的达成也未必是有利的,因为执行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问题。随着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完全编码的动作可以全部交给机器去完成,留下来需要人去完成的本身就是可能遇到问题的工作。灵活、有效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是现代员工的重要素质之一,美国SCANS已把这一条列入对21世纪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这是职业教育中可实施创新教育的第一个空间。
其次是对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结果的达成需要方法。在工具相同的条件下,对工作方法进行改进有时会对工作结果的提升产生惊人效果。举世闻名的丰田管理所改进的其实就不是生产技术,而是生产组织方式,比如用生产岛代替生产线以大幅度降低产品问题发生的比例,用看板管理提高操作的规范度等等。服务业中更是需要对工作方法不断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效果与质量,比如今天的物流可以实时查询到物品的流通状态,这对于提高社会效率是极为有用的。当然,工作方法改进有时也会包含对工具的改进。虽然改进的工作方法通常要经过试验、审批等程序后才能得到普遍地推广,但如果身处工作场所的员工都能积极地钻研如何改进工作方法,那么工作效率与质量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是职业教育中可实施创新教育的第二个空间。
再次是新产品的研发。这是职业教育中可实施创新教育的第三个空间。这个空间我们非常熟悉,但人们总是怀疑职校生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其实新产品也是有多个层面的,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新产品,通常只有受过严格训练的产品研发人员才可能有能力进行开发,但还有许多更多地依靠经验进行创新的产品,则完全是职校生能够胜任的。比如新菜品的推出、新服装款式的研发等等。事实上,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师生正在承担大量的这个层面的产品研发工作,有些成果甚至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看了他们研发的产品后,我们会强烈感受到:创新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其实不是如何去激励,而只是少些限制,少些否定。
另外是本身具有创新要求的专业。职业教育有些专业本身就是定位在设计与开发,比如室内装潢设计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等。这些专业的教学中自然要贯穿创新教育要求。
以上這些分析说明,职业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注意区分创新教育与规范教育,在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环节进行创新教育。至于创新教育的方法,从观察结果来看,似乎性格比能力更重要,创新思维往往来自积极进取、偏好挑战、坚忍不拔持续探究的性格;同时要注意扎实掌握现有知识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的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无知的胡思乱想并不是创新。
责任编辑 殷新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