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详略背后的章法考量(上)

2017-11-15 21:23王佑军
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木兰诗女声情态

王佑军

从写作借鉴的角度来看,《木兰诗》最大的特点是详略安排得当,详写的地方浓墨重彩,略写的地方则惜墨如金。一般认为,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使主题更为突出,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如果囫囵吞枣地接受上面的说法,你并不能从这部经典中获得更多的写作启示。因为你没有追问:详略得当的背后,究竟是如何“使主题更为突出,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到作品中去爬梳咀嚼。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课的预习提示里说:“这首民歌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她的女儿情怀。”从这个句子的结构我们可以认为,编者的意思是这首诗主要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其次展现了“女儿情怀”,前者是人物形象的基调,后者是使人物更加丰满的“佐料”。按照写作的一般性原理,表现什么就会详写什么,可是诗中表现“英雄气概”的句子在哪里呢?全诗共62句,写木兰从军之前的思虑与准备20句,写得胜归来、朝堂辞赏和木兰回家28句,这些地方都是泼墨淋漓、极尽铺排;中间描写战争的句子仅14句,前8句“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也丝毫读不到“英雄气概”,倒是在字里行间读到了思念爹娘的凄苦与渐行渐远的惆怅,这是平常的女儿情态;接着6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前两句写行军之迅速,中间两句写战场之苦寒,也没有正面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只有后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直接写到了战争,可是却极为抽象,极为简括,“在身经百战之后,一部分人战死了,一部分人回来了”——这是任何战争都会发生的常态,从哪里可以看出木兰的“英雄气概”呢?因此,从“英雄”的角度切入文本,你反而找不到“英雄气概”,被“英雄”这个概念所遮蔽,你既赏不到诗的韵味,也找不准诗的主题,当然也学不到蕴含其中的写作技巧。

换个角度又如何呢?诗中描写“女儿情态”的句子有很多。你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当户纺绩,是不是女儿情态?“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停杼叹息,是不是女儿情态?“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若有所思,思绪烦乱,是不是女儿情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寻常人家的女儿,但正是这样一个平常女儿,却在思虑再三之后毅然做出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决定,这就不平凡了!读到这里,我们好像有所发现了——这首诗运用问答、排比、复沓等形式不惜笔墨、反复濡染的是平凡的“女儿情态”,而你读出来的却分明是不平凡的“英雄气概”。

我采用这样的视角指导我的学生读书,学生们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有了自己的发现。学生说,到东西南北各个地方去买东西,比质量,比样式,比价格,这正是女儿情态嘛,我妈妈买东西就是这样子的。但是四句话读完,我们分明看到了花木兰身跨骏马、握辔扬鞭的飒爽英姿。学生的发现未必是“戏说”,其中恰恰暗含着这首诗的正确打开方式。我们再读一段,就会愈加明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前面说过了,这一段写出了木兰思亲之情和离乡之愁,这是平常的女儿情态,如果摊开文本细读进去,还会有更深一步的发现。你看,“爷娘唤女声”是何等的甜蜜温馨,其情其状令人神往;“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又是何等的陌生荒凉,此情此景令人心惊胆寒。这首诗最能引发“共情”的句子就是这一组诗句了,读到这里,我们对这个从未离开爹娘的平常女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对于能够克服思亲之苦,勇敢面对陌生环境的木兰姑娘萌生了深深的敬意。特别是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我们知道,此时的木兰已然抛开了个人的愁绪,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战事之中。

木兰跟很多平常的人一样,并非生来就是英雄,她也有思虑,也有烦难,也有思念,也有恐惧……但是,当面对“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家庭窘境时,她勇敢地站了出来,这是一种责任与担当;面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的国家危难之时,她以女儿之身扛起国之重任,这是一种家国情怀!这首诗为什么要在“女儿情怀”上浓墨详写,而在“英雄气概”上简笔略写?因为,他并非要表现抽象的英雄形象,并非表现木兰英雄般的勇敢与顽强,而是要表现一个像你我一样的平凡女子,在家有难处、国家危亡时刻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展现家国之情怀、匹夫之担当。要表现这样的主题,在“女儿情怀”上着墨越多,她就离我们越近,她就离真实的普通人越近,或者她就是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你和我。详写“女儿情怀”,人物就鲜活了,就立起来了,她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站在我们中间。然而,英雄毕竟是英雄,她一定有着非同常人的禀赋,木兰冲破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克服内心的依恋与恐惧,心系家国,勇于担当,这就是英雄之所以为英雄的特质了。其实,从诗中的句子“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我们知道,木兰有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姐姐,或许,战事初起的时候,她的弟弟还年幼,但是,她的姐姐就没有站出来担起这份责任。我在这里讨论这个细节,并不是对她的姐姐有所指责,而是想说明,在关键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出这一步的。而这,恰恰是一个普通人成为英雄的第一步。

换一个角度说,假如诗作在描写木兰作战勇敢、意志顽强方面也着墨甚多,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第一,这样写没有新意和情趣,通过描写作战场面来表现英雄人物的作品很多,这是一种正向思维,容易落入窠臼;第二,会游离主题,我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表现一个普通女子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如果在作战勇敢上着墨太多,就真如很多人对这个文本的误读一样,写出了一个勇敢的女英雄形象,而这个主题要肤浅得多;第三,如果在作战勇敢上着墨太多,写出来的花木兰很可能接近于《水浒传》里边的“一丈青”扈三娘或者“母大虫”顾大嫂的形象,这不符合这首诗的美学追求;第四,诗作句句写“女儿情态”,却句句能够读出“英雄气概”,这正是“摹写情态是女儿,偶露峥嵘是英雄”,既然读者通过想象再造就能够意会,如果再写得满满当当,就失却了诗的留白艺术和空灵之美了。何况,“女儿情态”实写、详写,“英雄气概”虚写、略写,这样虚实相生,疏密互见,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诗歌艺术的真味所在啊!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兰诗女声情态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呢喃(古风,女声)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爱在山水间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尊重学生自我体验的课程设计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