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师如何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

2017-11-15 12:56陈禹
速读·下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思维

陈禹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型课程,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承担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小学科学教学以科学探究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本质,引领他们感受科学、体验科学,从而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面都获得发展。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学课堂教学。然而,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发现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甚至于适得其反。

分析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低效教学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虽然它的落脚点是学生,但主动权却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有效的科学探究需要依靠教师有效的教学实施来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1教师指导准确把握,促进学生有效建构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现代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然而,现在的有些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常常忽视教师的指导,认为教师指导多了,就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有失偏颇,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完美结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理应全程参与指导,只是要掌握好指导的“度”。指导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思维,适时地点拨,指导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表现为启迪和激励。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可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完善方案;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应全程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在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同时,在上述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不能学生稍有犹豫就马上脱口而出,向学生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惟恐学生对问题理解出现偏差,不给学生思考、停顿的机会,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此种教学行为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无法建构自己的理解,对新问题更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要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质疑、猜想、探究、归纳,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与需要探究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观点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交流,从而从学生中产生新的想法。有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信息方面的支持,比如利用一些图示、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

2充分预设教学设计,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任何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包括观察、实验、记录、交流、讨论等等,都严格按照教师的教案执行,这样的教学行为有积极的一面,大多数活动的要求能让全部学生明确,活动不容易“乱”,不容易出现教师难以掌控的局面,比较容易达成知识目标。其实,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为保证课堂教学达到基本要求、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整体的安排。因此,可以说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已经逐渐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并利用“生成”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但是,在认识上难免有些偏差,以至于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有“生成”就紧抓不放,随意的变更原有的教学设计。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纯粹为了“生成”而教,把“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3妙用有效提問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增强摩擦力》一课的教学,在对“摩擦力”的实验研究中,教师通过“同学们推测改变接触面改变摩擦力,下一步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可以怎么做?怎样进行测试?”等一系列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观察的重点,更好地控制相关变量,使实验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操作结束后,又通过“观察测试的数据,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的研讨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从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通过改变教学行为,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内涵,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多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多表扬学生的独特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和学生构建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做到师生情感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发展。

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个漫长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与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思考、自我建构、发展逐渐积累和提高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养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是我们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所在,只有课堂教学“有效”了,才有可能使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方面的获得发展,才有可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以理念来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有效”的“教”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