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杜威“儿童兴趣观”及其教学意蕴

2017-11-15 21:23陈银河程红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杜威教学

陈银河+程红艳

[摘要] 杜威认为,儿童兴趣来自于儿童自身,它具有自发性、生长性和统一性的特点。为了使兴趣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更具体明显,可将兴趣分为身体活动的兴趣、使用工具活动的兴趣、理智的兴趣和社会的兴趣四种类型。现有教育对儿童兴趣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即把儿童兴趣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对兴趣与努力认识上的偏颇和儿童兴趣的成人化。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兴趣的自发性,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注重兴趣的统一性,使兴趣与努力相结合;关注兴趣的生长性,注重引导儿童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儿童兴趣;杜威;教学

“兴趣”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等现实生活中,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杜威的儿童兴趣观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当下对儿童兴趣内涵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多分歧,造成了对儿童兴趣的片面理解与误用。所以,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儿童兴趣的内涵及其教育意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重温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兴趣理论,重建儿童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兴趣的基本内涵

儿童兴趣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兴趣的概念、特点和基本类型几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兴趣的概念

杜威对兴趣有着独特的认识与理解,他以生物本能论为基础,认为儿童的兴趣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而是来自于儿童本身。他从词源方面分析了兴趣的内涵,认为“兴趣这个词,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东西。”[1]他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中提出:“真正的兴趣是自我通过行动与某一对象或观念融为一体的伴随物,因为必须有那个对象或观念维持自我主动的活动。”[2]他所认为的兴趣主要有三层含义:“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以及“个人的情感倾向”。[3]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1)兴趣是各种社会活动参与的全部过程,如某人的兴趣是政治或新闻工作。(2)兴趣是产生利益关系的事实判断和行为选择,如一名投资人对商业兴旺或萧条的关心。(3)兴趣是个人态度的表现。感兴趣就是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某个对象。上述关于兴趣的讨论所遵循的线索是:“兴趣与一个人全神贯注地从事的活动之间的联系。兴趣不是某种单独的事,它所代表的事实是,一个行动过程、一项工作或职业能彻底地吸引一个人的能力。”[4]

2.兴趣的特点

根据杜威关于兴趣的论述,可以概括出以下特点。

自发性。杜威认为“我们天然兴趣的根基在于自发的冲动性活动的这种自然状态中。”[5]他认为兴趣是积极的,不是消极地等待外部刺激,而是自发地感到对某种活动的冲动性,根据自身特殊的传导方式进行分化。“每一个冲动和习惯,凡能产生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的力量又足以推动一个人去为实现它而奋斗,都会变成兴趣。”[6]这说明兴趣可以成为动力,它推动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丰富,同时活动滋养着兴趣的持续与充实,推动人们为实现兴趣目标而奋斗。正是因为兴趣的自发性,杜威认为每个儿童有着不同的兴趣。

生长性。杜威认为任何一种兴趣都蕴含着生长性。他指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我相信,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7]兴趣就像种子、蓓蕾和果实一样,经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程。同时,他认为兴趣具有生长性还表现在对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理解。直接兴趣的目的就是眼前的活动,间接兴趣也可以理解为居間的兴趣,可以使儿童对本来不感兴趣的东西发生兴趣,把这种不感兴趣的东西当作实现其目的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儿童学习音符和练习指法的时候,他们也许对此不感兴趣,但是当儿童认识到这可以帮助他们较为优美地发音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此产生了兴趣。对此,杜威曾这样说过:“在这里,也只是在这里,才是‘使事物变得有趣这个观念的真实意义所在”。[8]

统一性。杜威基于一元论的哲学观,认为兴趣就是统一的活动。“各种兴趣虽千差万别,但在原理上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标志着在行动上,因而也在欲望、努力和思想上自我与客体融为一体。”[9]杜威所理解的兴趣的统一性主要是指人参与到某一活动中时,其心理状态、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活动进行的全过程应看作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是兴趣。“兴趣标志着在个人与他的行动材料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兴趣是它们有机统一的标志。”[10]同时他强调,我们以前要么关注独立的心智,要么关注活动的对象,或者分别予以关注,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将两者统一起来,结合成一个整体。

3.兴趣的类型

杜威认为,教育兴趣的各种活动是随着儿童年龄、个人天赋、以前的经验和社会的机遇而不断变化的,兴趣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把儿童的兴趣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与身体活动相关的兴趣。幼年的人与动物的活动是不同的,对于人来说,“只要身体的活动是必须学习的,它在性质上就不仅是身体的,而且是心理上的、智力上的。” [11]二是使用工具活动的兴趣。工具可以看作是身体器官的延伸,“对工具和用具(广义上的)的使用又比使用天然器官的技巧需要多得多的专门技巧——或者说它包含着对后者的日益复杂的运用——因而激发起新的发展方向”[12],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发明和应用工具需要增加智力的使用。三是理智的兴趣。“当任何人对一个成为问题的问题发生兴趣、对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兴趣就是具有了理智特点的。”[13]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理智表现为注意发生的事情,并将这事情与努力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四是社会的兴趣。它所反映的是儿童对社会关系的关注,是一种强烈的特殊兴趣,与前面提到的几种兴趣纠缠在一起的兴趣。杜威对兴趣类型的划分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儿童兴趣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应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现有教育对儿童兴趣理解存在的误区

尊重儿童,对儿童兴趣的关注,虽已成为共识,但能够真正全面理解儿童兴趣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情况并不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儿童兴趣的片面理解与误用。endprint

1.把儿童兴趣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杜威认为,兴趣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了解学生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开发和培养出来的。如果教师把儿童兴趣作为设计儿童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从某种程度可以理解为教师将儿童兴趣看成是静止不变的,同时在教师心目中有着这样的假设:在活动开始之前,儿童就有明确的兴趣,这种兴趣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而杜威关于兴趣的论述认为,兴趣具有生长性,在活动过程中呈现、生长并且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能在活动最开始阶段表现出一定的兴趣,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就会出现多种可能。儿童兴趣有可能不断增强,最终发展为真正的兴趣;儿童兴趣也有可能出现转移,转移到其它的活动中;兴趣还有可能逐渐减弱或淡化;当然兴趣也有可能完全消失。对此,杜威这样认为,“实际上,对兴趣的一切误解,不论是实践上的,还是理论上的,都是来自不了解或排除了兴趣的活动的、发展的性质;它们将活动变成停滞不前的,将活动的继续不断的生长割裂成一串静止的横断面。”[14]儿童的现有能力是儿童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前提,教育活动应该以儿童的现有能力和已有经验为起点,设计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和了解儿童的现有能力和与之相联系的事物,而不是利用外界手段来引诱儿童参与活动。因此,儿童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现有能力,而不是兴趣。以兴趣为起点,容易将教学娱乐化,放弃了对儿童理智发展的刺激与引导。

2.对兴趣与努力理解的偏颇

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兴趣与努力,人们常常会有不同的认识。持“兴趣观”者将兴趣误解为把事情变得有趣,认为教育中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儿童的兴趣来选择教材和教法,通过新奇的、快乐的刺激来迎合学生的口味,认为只要对学习有兴趣,努力将毫无意义,其实这种做法是很难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而持“努力观”者认为教育中应该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兴趣反而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这种主张虽然使学生比较刻苦和努力,但也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地专注于其中。杜威对这种流于表面的兴趣论和片面的努力论进行了批判,认为“努力论的最大误区在于,它把心智的训练和培养等同于一些外在活动和外在结果。”[15]“努力论总给我们树立一种强有力和精力充沛的性格类型,以此作为教育方法的结果。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培养出这种性格类型。要么我们培养的是那种狭隘顽固的人,难以管教,不负责任,他只认定自己的目标和信念;要么我们培养的是呆板机械和死气沉沉的人,因为那种生机勃勃的自发兴趣的汁液早已经被挤干掉了。”[16]而兴趣论则认为“如果在孩提时代就不断求助于兴趣原则来无休止地刺激孩子,就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就意味着过度的刺激、精力的浪费。”[17]在杜威看来,无论是兴趣论还是努力论都存在一个错误的假设,它假设对象、目的都外在于活动者。“真正的兴趣原则应该看到,学习或活动与成长着的自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与学习者的成长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学习者要想成就自己,兴趣是必需的。只要我们承认这种一致性,就不需要诉诸意志的纯粹力量,也不需要去设法让事情变得有趣一些。”[18]

3.儿童兴趣的成人化

在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乐于给孩子报各种不同的兴趣班,要求他们学钢琴、舞蹈、绘画等,孩子们不是在兴趣班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很多教师为了使儿童对某一课程或某个知识点感兴趣,通常的做法“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用快乐行贿,引诱儿童注意与努力。”[19]杜威称这种做法为“用快乐行贿”,这种以成人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的做法比比皆是。真正的兴趣应该是基于儿童的内在需求的,來自于知识本身的吸引力的,并不是通过兴趣班的学习而强制培养,忽视儿童本身的意愿,强制儿童对所学对象感兴趣与重视儿童兴趣区别很大。对于兴趣的价值,郭戈教授这样写道:“真正的兴趣不仅情绪被调动起来,而且也得到了内在满足,如同有胃口又吃进和消化食物,并转化为有用的能力。”[20]因此,对于儿童的兴趣,我们既不能放任也不能压抑。“压抑兴趣等于以成年人代替儿童,这就减弱了心智的好奇性和敏感性,压抑了创造性,并使兴趣僵化。放任兴趣等于以暂时的东西代替永久的。”

正确而全面理解儿童兴趣观的教学意蕴

1.尊重兴趣的自发性

杜威认为,“兴趣总是一些隐藏着的能力的信号,重要的事情是发现这种能力。”[22]儿童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兴趣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热爱学生,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与天赋才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童的天赋,善于确保足以使他施展他的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23]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考虑儿童对教学活动是否感兴趣,同时也要注意兴趣在活动中的发展状态,不光重视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还要关注活动的过程,根据儿童对活动兴趣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活动。从儿童感兴趣的众多事物中选择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哪些是重要的和微不足道的,哪些是转瞬即逝的和永远持久的,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是否都可以作为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否都可以纳入课堂教学,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全面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作出教育价值的判断。由此可见,由于兴趣的自发性,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兴趣,“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24]

2.使兴趣与训练、努力相结合

人们非常关注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然而很多时候都把兴趣看成是孤立的,与训练和努力相脱离的事情,这种理解严重地偏离了兴趣与训练、兴趣与努力之间的联系。杜威认为,“努力决不是与兴趣敌对的。它是从直接兴趣发展成为间接兴趣的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部分。”[25]他指出:“如果一个人对他的工作真感兴趣,他就能够忍受暂时的挫折,在困难面前坚持工作,不挑肥拣瘦,并在面对和克服困难中,在面对精神涣散中和克服精神涣散中寻找兴趣。”[26]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要达到理想的目的,光有最初的兴趣是不行的,需要兴趣的持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与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心智的训练培养坚韧的意志,这样才能培养较高的责任感,通过坚持不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真正做到:因为爱所以付出,因为付出所以更爱!这样的兴趣,才是有教育意义的兴趣。endprint

猜你喜欢
杜威教学
Current bifurcation,reversals and multiple mobility transitions of dipole in 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s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杜威传播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杜威归来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