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潘亮
运动员文身不新鲜,但将文身作为服务提供给运动员,美国足球俱乐部费城联还是世界首家。上月底,费城联聘用专职文身师,与队医等工作人员平起平坐。此举不仅成为体坛首创,也让“文身是否该为体育服务”成为话题。
法国Sportetstyle网近日描述这一现象的演变:“1998年巴西足球队没人有文身,不过等到2014年,该队只有一人没有。此间,以贝克汉姆为代表的球星通过孩子名字、妻子头像、中国谚语等逐渐改变文身的最初用途和内涵。”如今在绿茵场,有内马尔、格里兹曼、拉莫斯等球星,文身几乎成为技术之外,增加曝光率、提高认同感、刷存在度的一项“刚需”。一些运动员的文身含义丰富:新西兰橄榄球队队员的文身图案灵感来自当地信仰,具有凝聚和约束队员的作用。
2015年,瑞典足球明星伊布拉西莫维奇在一场球赛上主动秀出布满各种人名的文身,称这些还在忍受饥饿的平民“需要被关注”,此举将他推向赞声顶端。
当然,文身在体育赛场也遭遇不小阻力。国际残奥委会以“运动员身体不允许出现任何形式广告”为由明令禁止文身——去年欧洲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英国泳将克雷格就因为带有狮头的奥运五环文身被取消参赛资格。在里约奥运赛场,不少运动员使用绷带和遮瑕膏来掩盖文身。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研究成果显示,文身墨水渗入皮肤和血液会阻碍运动员体能恢复。英国《太阳报》引用专业医生的话称,文身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可造成3%至5%的损害,还可引发肌体过敏、中毒和组织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