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明娜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多渠道、多模式培养高校人才日渐成为大家关注的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如此。特别是当下各高校纷纷都在保持传统课程的优势基础上,利用MOOCs大平台,丰富高校思政理论课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化进程及课程共享平台的建设。[1]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亦不例外。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于2015年起开始推行“翻转课堂”模式,笔者所承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至今也已进行了一年半的线下课堂与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的尝试。结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笔者将这一教学模工尝试暂拟为“翻转-微课”模式。
在一年多的教学尝试后,笔者认识到,要在当下MOOCs背景下推进独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微课模式”一定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笔者将在后文一一论述。
第一,一定要明确独立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微课”模式中的特殊性。北京城市学院刘林校长曾提及,
如果说985、211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这棵大树的树冠,是往天上伸长,那麽众多独立院校便可看作是往下层深入的树根。独立院校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其自身具有不一样的制度、不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定位和不一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8号文件精神办学的独立学院,其本质在某种意义上亦是母体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的桥头堡。历经多次转型的独立院校已普遍意识到与母体高校和同类高校“差异发展”、实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要进行教学改革,独立院校的灵活运行机制必不可少。正如罗文等在其《独立学院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分析》一文中所提及的那样的,一个一开始就用了全新的体制、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方法以及更好的融资机制的全新的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免去许多旧体制下的束缚和包袱以及各方面的不必要的干预。[2]而这些都可以成为在独立院校推行 “翻转-微课”模式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次,在一年多的教学尝试中,笔者发现,“翻转-微课”模式对“翻转课堂”具有非常的依赖性,这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上的多样性提出了极大的诉求。“翻转”
模式强调的是一种“参与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适合全程“翻转”呢?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在一开始将其纳入“翻转课堂”体系时,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要确定整门课程中哪些问题是学生即将要面对的重难点,哪些是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实施的教学内容,哪些是不适合翻转课堂、需要回归传统教学资源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正如笔者在另一篇文章《翻转课堂背景下独立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基于建构主义下知识的良构与非良构背景的探讨》中所提及的一样,思政理论课的“翻转”需要一种重要理论的支撑——即是斯皮罗等人所坚持的建构主义下的知识的良构性(well-structered domain)与非良构性(ill-structured domain)理论。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而言,教材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属于良构性知识。然而除了课本知识外,中国近代史中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却是属于非良构领域、需要教师引导其建立并导正的知识范畴。“翻转课堂”模式下,传统课堂的课时设置已被打破——传统课堂只是在一堂课45分钟内重点对良构性知识进行解构,翻转课堂却是在同样的时间中以开展课堂讨论、辩论会等形式对非良构性知识展开教学。[3]
而新的问题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构性知识,学生如何获取?在一部分知识已经被“翻转”的大前提下,“微课”模式承担起了传统课堂传授良构性知识的重要责任。
如果“翻转”强调的是思政理论课的形式,那麽“微课”模式则更强调课程的内容选择。关于“微课”模式,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担心与忧虑。如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继伟就曾在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思考》一文中也提出微课教学很容易陷入“无关紧要论”、“取代论”、“要素齐备论”、“在线论”、“唯美论”、“微到极致论”等认识误区。[4]
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该课程一直强调史论结合,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始终面临着尴尬的困境。为提高这一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利用“微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革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尝试,有助于改变传统式教学模式中的僵化和不足,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但这样的模式也这容易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陷入另一个重大问题,即“微课”模式下的碎片化教学。身陷于历史碎片之中——不少学生仅仅只能关注到历史的某个方面或历史的片段,只能得到历史名流身边的风花雪月,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民族大义,难以洞察历史的演进逻辑和脉络线索。
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便是以大历史视野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微课”制作与教学。
大历史视野强调的是历史进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的作用,它所反对的是将视角局限于孤立的历史事件和局部的历史细节层面,片段历史,割裂历史,否定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规律性的倾向。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微课”制作和教学中所需要规避的。在新一轮信息爆炸及历史虚无主义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历史充满了自我认知,但也充满了自我怀疑。这样一种虚无主义极易让其丧失对国家、民族的自信心与责任心。一个对自身社会、文化、历史不自知的高等教育下的学生,很难说这是一个完备的“人才”。对于教师来说,在“微课”模式中抓住课程及中国近代史的主线将各种历史细节贯穿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且连续的历史逻辑,这样才能及时加以价值澄清和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辨明,回击历史虚无主义。
在大历史视野之下,当“翻转”与“微课”结合时,或许会成为当下思政理论课所需求的一种“‘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5]。
经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翻转-微课”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有不少问题我们再加以思考。比如,将“翻转-微课”模式引入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需要充分把握网络时代的特征,同时,将针对传统文化的博雅教育也可以适当引入其中。毕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所以独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微课”模式,还有很长的实践之路要走。笔者亦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教师能加入其中,共同探讨新时代下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的新方向、新模式。
[1]孙华.MOOCs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4(2):47~51.
[2]罗文,肖琪美,李琪,等.独立学院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分析[J].职教论坛,2010(29):20~22.
[3]阚明娜.翻转课堂背景下独立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基于建构主义下知识的良构与非良构背景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
[4]赵继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1):24~27.
[5]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