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血战钢锯岭》的艺术魅力

2017-11-15 23:15王培培
电影文学 2017年18期
关键词:血战钢锯吉布森

王培培

(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天津 300384)

《血战钢锯岭》是导演梅尔·吉布森自1995年拍摄奥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以来“最出色的作品”,被认为是他“十年磨一剑”的伟大回归之作。自2016年11月4日在北美公映以来,以超高的票房和口碑横扫全球,被公认为“继《拯救大兵瑞恩》后最真实、最为震撼的战争电影”,再塑美国电影经典。本文将从构成一部完整电影作品四个密不可分的方面:剧本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来分析电影《血战钢锯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一、剧本结构

剧本结构是指电影作品的组织方式,是由一些要素、方面、层次和形态构成的复杂系统。剧本结构优劣对一部电影作品的成败起着很大的作用。[1]电影《血战钢锯岭》以传记片的故事结构依次讲述了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童年时的家庭环境、青年期的恋爱经历、参军后信仰与现实的矛盾和战场上的英勇救人。依据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男主角戴斯蒙德·道斯少年时代的家庭生活。这一段虽然看似平淡,实际上通过其父长期酗酒且实施家庭暴力这样一个家庭环境,来渲染战争与暴力对道斯从小到大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部分是道斯长大后的爱情故事。讲述道斯与初恋女友一见钟情并最后修成正果的过程,尽展纯真爱情的甜蜜与美好。第三部分是道斯入伍后的部队生活展现。道斯因始终不肯持枪而与战友格格不入,而大多数的战友认定他就是一个懦夫,对他百般刁难。第四部分是全片的高潮:钢锯岭之战。道斯坚守信仰,无惧枪林弹雨,誓死拯救了75名战友的性命。

在结构形式上,电影采用了导演吉布森独特的结构主义叙事风格,即通过各种二元对立要素的展示,揭示影片的内涵,推动情节的发展,从而拓展影片的深度。首先,影片采用了比较少见的两段式结构,前半段通过柔美的光镜和细腻的触点,着重对主人公角色经历的刻画,清楚地交代出道斯信仰的形成,铺呈营造了一个充满爱的氛围,与血腥、残酷的后半段战争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在突出道斯信仰的坚定与可贵。其次,极致渲染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的对立。如道斯体格瘦弱、性格内敛,坚决拒绝在战场上拿枪,因此在军营遭到众人排挤、殴打。然而,在战场上,他冒死拯救了75名战友的性命。之后的第二日,整个第77步兵师再次踏上战场前,静静地守候道斯祷告结束,他俨然已经成为大家的精神领袖。此外,影片还真实地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真善美的对立,等等。影片的成功,在于吉布森巧妙地通过各种不同的对立,利用鲜明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道斯勇敢、执着的英雄形象,成为结构主义叙事风格成功的又一典范。

同时导演对于剧本结构的掌控很是熟练,用一些细节进行铺垫、过渡,显得毫不突兀。有观众评论说:“影片前半段太过冗长,有些偏离主题”。其实,只要用心观看,就会发现战场前的每一场戏,都与后面的情节紧密相连。如从醉酒的父亲枪下保护母亲,是道斯憎恨枪支和杀戮的起源。遇到车祸救人时的熟练程度,已经有了他日后做救护兵的身影。在家乡的悬崖玩耍,为他日后在钢锯岭上躲避日军到处救人埋下了伏笔。在新兵绳结训练时,上级霍威尔中士嘲笑道斯:“你是在打绳结,不是在做胸罩。”然而,正是道斯独创的“胸罩”绳结,却在战场上成为霍威尔中士的救命稻草。

前半段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句话,都为后半段的故事做好了铺垫,可以说《血战钢锯岭》的剧本结构堪称“教科书一般的严谨、精准、才华横溢”,所以成就了这样一部经典影片。

二、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电影创作的基石,是构成电影文学形象的核心内容。一部电影作品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塑造鲜活的典型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影片中,著名影星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主人公医疗兵道斯,通过杰出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善良、坚守信仰、执着、敢于牺牲的英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中,道斯的人物形象塑造在导演的娓娓叙述下不断得到充实,并且日渐丰满。道斯,因为童年和家庭环境的阴影,对暴力和杀戮有着本能的抗拒,“永不杀戮、实现和平”是他的信仰。为了保卫国家,道斯不顾父亲的反对、女友的眷恋,怀揣着“不杀人、只救人”的坚定信念入伍参军,坚持不拿武器上战场,显然这与军营的规定格格不入,因此被军方列为“拒服兵役者”,受到了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被认为是白痴、懦夫,战友们排挤他、恐吓他;他的上级想尽办法刁难他,把他关进监狱、送上了军事法庭。不管遭遇什么不公,他依然坚持留下来,就像在军事法庭审判上,道斯所说的:“我不是逃兵,我要为国家做点事!——受了这么多磨难,我只是想救人!”令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军事法庭审判的胜利,让道斯和其他战友一样,出现在“抗日”的前线上。第一仗就是炼狱一般的“钢锯岭”。“钢锯岭”战役有“铁暴雨”之称,是公认的历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在这片弹丸之地的岛上,遍布日本人设的机关、埋伏、碉堡和地洞。就在这片血与火交织、撒旦的化身肆虐之地,道斯的战友们也震惊了,这个曾经被他们视为胆小鬼的瘦弱男孩,竟然坚定无畏地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奔向每一个“医疗兵救我”的呼救声中。他心中唯一的念头是“上帝啊,请让我多救一个吧!”赤手空拳的道斯从地狱般的钢锯岭上救下75个战友,书写出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道斯的英雄行为获得了美国国会荣誉勋章,由此成为二战期间第一个拒服兵役,没有任何杀敌记录却获得最高荣誉的战争英雄。在道斯身上,体现出一种战争难以摧毁的人格力量,闪耀着英雄主义的人性光辉。

三、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指电影创作者通过剧本中展现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来的贯穿全剧的基本思想,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2]影片《血战钢锯岭》虽然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道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沿袭了好莱坞电影一贯的英雄主义主题,但该片并不是在简单地吹捧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信仰的笃定、反战的情怀与对和平的向往,是一部和平主义者的战争史诗。

正如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所说:“最伟大的战争电影其实是反战电影。”“反战”信念贯穿了《血战钢锯岭》的始终。影片从道斯的童年切入,道斯父亲酗酒、家暴,对家人产生了深深的伤害。从小缺少父爱的道斯,认定枪就是暴力的根源,为了和平发誓永不拿枪,正如他在入伍前所说的:“战争正在把这个世界撕碎,我想把这个世界重新拼凑起来……”影片从一开始就毫不掩饰地,直接将这种强烈的反战情怀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导演独具匠心地用一种浪漫乐观的气氛讨论反战的可悲性。在加入军队后,道斯用自己固执的“永不拿枪”的信仰,与周遭体制疯狂作对,被战友当成懦夫、累赘。在众多美国大兵纯真的心里,为国杀敌是最荣耀的事情。战场上,浩劫的杀戮,所有人的热血召唤都成为僵硬的死亡,不停地呼喊“医疗兵救我”,这意味着挺战的大兵开始在生命与战争间动摇,战争的血腥使他们混乱、迷茫。这时的道斯,却义无反顾地留在战场上搜救伤员,赤手空拳地救出了75人,成为这些美国大兵心中真正的英雄。影片也正因为这种反战的人文情怀,而得到广大观众的共鸣,被许多专业影评人赞为“继《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震撼心灵的战争片”。

《血战钢锯岭》作为一部恢宏大气的战争电影,它并没有表现美军的强大和无坚不摧,而是把反战意识碾碎融入每个镜头细节中。电影没有质问战争的意义,而是反思战争的残害,这与当代全球主流思想提倡的“世界和平”不谋而合。

四、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电影作品具有独特标识性的艺术形态体现,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呈现出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3]依据电影题材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纪实风格、共现风格、绘画风格等。《血战钢锯岭》作为一部展现二战历史题材和人物传记的电影,真实、自然地再现了当年日本冲绳战场的极端残酷。为什么要真实?正如吉布森所说:“展现真实的战争残酷,是对和平的最大尊重。”因而,影片在拍摄手法、画面构图和声音效果等方面,都体现了纪实性风格的特征。

(一)“纯实拍”还原钢锯岭人间炼狱

为了真实还原钢锯岭上惨绝人寰的样貌,吉布森斥资5000万美元炸毁了澳洲郊区一个农场,营造出最贴近人间炼狱的战争场景。在CG特效和PG分级泛滥的今天,吉布森坚持“纯实拍”,要求团队将电脑特效的使用降到最低。美术团队在不允许使用3D技术、三维动画软件的情况下,用黏土雕塑三维模型,再由置景团队等比还原战场沟壑。钢锯岭戏份均采用全程实景拍摄,尤其是“火烧鬼子”的戏份,也是采用特殊火直接“喷烧”真人。拍摄过程中,吉布森坚持使用原生态的镜头语言,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残垣断壁都是自然原力在视觉效果最大化基础上的真实体现。在触碰观众视觉界限的同时,亦能令其领略到视觉艺术的超凡魅力。

(二)用最传统、老派的拍摄方式展现战争的真实残酷

与《拯救大兵瑞恩》中采用的热门“手提摄影”法不同,电影采取了非常老式的战争片拍法,固定摄影机、固定镜头、客观视角。对战斗画面的讲述非常到位,无论是局部的格斗、小范围的战斗,还是整个大场面的战争,每幅画面都清清楚楚、激烈且震撼。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有张有弛,起伏自然,和谐流畅,让观众不忍错过任何一个镜头:机枪、大炮、掩护、火舌喷射、贴身肉搏……一气呵成,真实且残忍!

在构图上,采用中景、近景特写和跟拍镜头交替组接,视觉冲击力强,创造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和恢宏的风格。场面调度复杂但考究,观众看起来很流畅。如钢锯岭高地上,片中用了近景的镜头,展现了无数军舰高射炮齐发后,密集导弹坠地的威力,方寸之间,遍地绽放着爆裂的黑雾和四溅的火花。这个固定镜头放置在影片的中段,令观众与第一次上战场的士兵们目睹同样壮烈的战场画面,仿佛立刻凝固在原地,思绪一片空白。如此正面、直接地去拍摄战争场面,在现如今的战争电影中已经不多见,令人备感真实震撼。

(三)影片中震撼人心的声音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战场的真实性

影片充分发挥现代声音技术的特长,生动逼真地再现出战争场面中的各种声音状态,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电影中,美日双方交战震天撼地,枪战时子弹、炮弹撕裂空气发出的尖利声,子弹从不同方位串流而过的尖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炮弹呼啸划过的声音惊心动魄,混杂着利刃封喉的刺耳声;焦土上横尸遍野,士兵肉搏厮杀面目狰狞,遍地哀号令人胆战心惊,等等。通过环绕音响的表现使观众身临其境,虽不是枪林,却可称得上是弹雨!

在背景音乐方面,电影在后半段长达70多分钟的战争场面里,几乎没有使用音乐,这不仅营造了一种冷峻、严肃的主题,增强了电影的纪实性,而且使观众更易体会到不加修饰的战场中发生的一切。在美日交火的场面中,没有背景音乐,只有枪声、搏杀、抢救,正是这种冷峻的节奏,反而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战争令人窒息的残酷,最接近于对战争的真实表达。

总之,《血战钢锯岭》作为一部优秀的美国战争题材电影,它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在剧本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的使用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完成得几近完美,堪称此类电影的“范本”。电影没有质问战争的意义,而是反思战争的残酷,这与当代全球主流思想提倡的“世界和平”不谋而合。让我们共同呼吁:让世界远离战争,永远和平。

猜你喜欢
血战钢锯吉布森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吉布森 美网首位黑人冠军
旧酒瓶变身小盆栽
《血战钢锯岭》的英雄主义耐人寻味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锯扫把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男孩不哭
血战对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