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向阳
(铜仁学院文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15年9月18日,我国首部国际公路抗战大剧《二十四道拐》以平均收视率1.43%的优秀成绩完美收官,打破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2015年的最高收视纪录。[1]该剧一改以往战争的主战场题材,首次从国际视野展现二战期间的中国抗战,以“一个拐、一座桥”为主线,围绕贵州晴隆最有名望的大户梅刘两家、日本间谍、山寨马帮等展开叙述,“谱写了一段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一段感人肺腑的国际友谊和一段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国家记忆”[2]。
《二十四道拐》在承袭以往抗战剧叙事优点的基础上,跳出传统的“两军对垒”叙事模式的窠臼,运用独具一格的创新思维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策略,为中国抗战剧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思路,开辟了一种别样范式。
中国抗战剧的发展历程中,以家族史来带动抗战史从而避开正面战场的方法是有所体现的。《四世同堂》《人间正道是沧桑》等抗战剧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二十四道拐》承袭家国同构的叙事手法,将个人和家族命运融入大后方军民抗战的历史风云中,充分表现出一种战火硝烟中的家国情怀,做到了家庭伦理与抗战历史的无缝对接。抗战题材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就是以梅家二少爷梅松奉命回到家乡晴隆负责“二十四道拐”①的保“畅”工作拉开序幕的。
晴隆大户梅家和刘家原来是三代世交,关系甚密,后来却因为各自的利益成为世仇。梅家有两儿一女。大儿子梅山算是一名知识分子,懂地质构造知识,曾参与二十四道拐的设计施工,后来参加战争,失去了一条腿,扮成乞丐回到了家乡。二儿子梅松是抗日英雄,曾参加过南京保卫战,被日本飞机炸断了一只手。为守护好东方战场同盟军的运输生命线不被日本侵略者所毁,梅松被何应钦亲自点将,任命为特派员,专程回到自己的家乡晴隆负责保“桥”护“路”工作。梅松面对“间谍捣乱、土匪添乱、官商勾结”的复杂情况,坚毅果敢,沉着应对,惩治山寨马帮,打击官商勾结气焰,团结各阶级人士,逐一识破日本间谍的阴谋诡计,致使日军炸“桥”毁“路”的计划一一破产,确保了二十四道拐和盘江浮桥的平安畅通。妹妹梅雪年轻单纯,积极参与医疗救助。但后来被王雅琴所利用,遭到日本间谍绑架,注射神经毒素把她变成了冰冻人。就连梅夫人也在知道梅山被绑架之后把家传的一支枪送到梅松手里,希望儿子用它杀敌。最后,王雅琴就死在这支枪口之下。借用梅夫人的一句话,可以概括梅家与战争的恩怨情仇:为了战争,我梅家大儿子失去了一条腿,二儿子丢掉了一只胳膊,我的心肝宝贝梅雪成了冰冻人。同时,晴隆的另一大户刘家也与战争结下恩怨,因战争付出了惨重代价。大少爷刘显龙玩世不恭、游手好闲,整天吃喝嫖赌,跟军统组长苟延康称兄道弟,经常与山寨马帮干着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但到了最后关头,却毅然扛上祖上留下来的一支枪,只身前去营救被日本间谍绑架的梅山大哥。因寡不敌众,最后倒在了王雅琴罪恶的枪口之下。而刘家千金刘显兰则是保一方平安的警察,虽然有点儿不谙世事,过于单纯,但仗义执言,敢于担当。最后在与日本特遣队的激战中,被日本士兵放冷枪,倒在血泊中,为保“桥”护“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透过梅、刘两家儿女们的命运遭际,我们窥见了战争的残酷,也深切地体会到梅、刘两家在战火硝烟中的家国情怀。他们整个家族以及每个人的命运沉浮,都与国家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无论是年长的梅夫人、树魁叔,还是年轻的梅松、刘显兰等,他们的血液里面都流淌着一种爱家爱国情怀。他们深明大义,知晓有国才有家。正是这种家国同构的叙事结构,才使观众对战争中的人物了解更加立体化、人性化。
《二十四道拐》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为叙事背景,在二十四道拐和盘江铁桥这两个“焦点”上,辐射了中缅印战区、太平洋战争、中国远征军、长沙大会战等重大历史事件,汇集了中、美、日等国高级军事将领、日本间谍、中共特工、伤兵难民、山寨马帮、市井商贾等各色人物,混杂着美国、日本、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土匪恶霸等各股力量,在风云际会的历史演绎中,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了抗战大后方的惊心动魄。《二十四道拐》以宏阔的国际视野,采用全景式的叙事策略,以小见大,通过“一路一桥”这个小小的点,全景式地表现出中外盟军、国共两党和社会各阶层老百姓之间的合力抗战,折射出整个东方战场的诡异局势和世界各族人民在中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必胜信念。
围绕“二十四道拐”这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日本为了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不遗余力地伺机反扑,试图做最后的垂死挣扎。他们专门成立了封锁委员会,委派代号为“布谷鸟”的王雅琴打入抗战后方,以国际红十字会医疗站院长的身份潜入晴隆,专门负责配合封锁委员会炸“桥”毁“路”。同时,封锁委员会还多次派遣特遣队前来协助王雅琴。他们精心策划烧毁粮库、绑架人质、空袭盘江大桥、“狸猫换太子”“挖心”行动等各种阴谋破坏活动,干扰视线,试图摧毁“一路一桥”,切断中美抗日的这条“后路”。而中美两国、国共两党为了保“通”护“畅”,精诚团结,建蓄水池,修罐头厂,发动民众积极抗日,募集粮食解决危机,与日军斗智斗勇,一次又一次粉碎日本间谍的阴谋活动,用生命和鲜血誓死保卫了二十四道拐和盘江铁桥的畅通无阻。而在这“毁”路“保”路的殊死较量中,既穿插了中日两军怒江对峙、长沙第三次会战大捷、戴安澜将军殉国、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获胜等重大战争事件,也不回避国民党军统和部队的内斗、地方官商勾结、山寨马帮占山为王等社会问题。至此,一幅以“一路一桥”为核心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图景,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幅图景里面,不管是各方官兵,还是普通百姓,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而其中的“一路一桥”又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乃至身家性命。不管是誓死保卫还是明哲保身,不管是战死沙场还是贪生怕死,都是一种对待战争的态度。而这种不夸大、不偏废、不敌视的态度,正是我们正视历史的态度。
《二十四道拐》在人物塑造上,没有沿袭传统的“高大全”模式。而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在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中,在爱与恨的情感纠葛中,通过故事的演进、情节的推动、细节的展示,试图走进每个人物内心深处,为我们呈现一个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
剧中的特派员梅松,并没有被塑造成一个“高大上”的英雄人物。他曾是叱咤疆场的抗日英雄,奉命回到家乡晴隆负责保“桥”护“路”工作。他坚毅果断、有勇有谋,数次摧毁日本间谍的阴谋和破坏活动。但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极其艰难,都面临着人性的考验。在初恋情人吴晓雨和自己的妹妹梅雪被日本间谍绑架命悬一线之际,他没有感情用事,而是顾全大局,继续坚守战场。他遭到军统苟延康的暗算,被软禁在贵阳,却依然忍辱负重,甘愿被误会。他多次顶住巨大压力,甚至动用武力,力保戈国华、连鼎民等中共特工。他面对儿时一起长大的纨绔子弟刘显龙的多次搅局和捣乱,感念旧情,处处包容。当他静坐在办公室深情地看着刘显兰给他的兰花,睡梦中被噩梦惊醒至大汗淋漓,凝视着刘显兰给予的定情物绣花护腕泪眼婆娑的时候,我们又分明看到了一个钢铁战士内心的似水柔情。
“布谷鸟”王雅琴外表漂亮,温柔体贴,精明能干,可谓是人见人爱。她凭着国际红十字会的招牌,披着“白衣天使”的外衣,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以至于梅夫人真心喜爱她,准备让梅松娶她当老婆;伤兵赵义完全相信于她的怂恿,绑架了贵阳军统吴副站长;梅山大哥差点被她蒙蔽把二十四道拐的“轴心”告诉她。就连足智多谋的特派员梅松也多次差点儿被王雅琴蒙蔽,直到最后一刻才识破她的本来面目。从她满脸微笑、忙前忙后的身影中,我们看到了她身上温柔善良、人见人爱的“阳光”一面。而作为日本间谍,她又始终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霸气侧漏,阴险毒辣。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伤兵赵义的热情、给梅夫人和梅雪看病、对梅山大哥无微不至的关心、给苟延康暗送秋波等,都是她处心积虑有意而为之,目的就是想利用一切可乘之机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便是面对自己人,为了保全自己的领导地位,她也毫不犹豫地“弃车保帅”,借赵义之手杀掉由总部派来的两个工程师,从而使坂田君完全臣服于自己。虽然她的阴谋一次又一次被识破,炸桥毁路计划一次又一次落空,但她从不放弃,自始至终效忠于日本天皇。王雅琴的最后覆灭,殒命于梅松的枪口之下,或许许多观众会有一种大快人心之感。可是,在大快人心之后又引人深思。创作者并没有按照既有的模式把王雅琴作为一个十恶不赦的“日本鬼子”来写,而是把她置于忠诚与使命的旋涡中来展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对自己的对手,她善于伪装,诡计多端,心狠手辣。对自己的祖国、对日本天皇,她无限忠诚,誓死捍卫。在善恶的两端,创作者都没有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只是客观地呈现,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此外,仗义执言、敢爱敢恨的“假小子”刘显兰,为了营救梅山大哥献出生命的纨绔子弟刘显龙,虽然无所作为但最后为国捐躯的警察局长方云,为了营救特派员胆敢绑架军统组长苟延康的副官张强,一度轻信王雅琴而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赵义,积极奔走、临危不惧、一致抗日的中共特工戈国华以及深明大义的马帮山寨寨主黑三等,都使我们洞见了他们人性之中的那一缕阳光。在战争乌云笼罩的历史天宇下,他们是真实的,他们是可信的。他们生活在历史深处,也生活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在我国荧屏上一直久播不衰,涌现出了《亮剑》《历史的天空》《我的兄弟叫顺溜》《雪豹》等一大批反响较好的作品。但吊诡的是,荧屏上也充斥着以《抗日奇侠》《向着炮火前进》《一个鬼子都不留》为代表的抗战“雷剧”“神剧”,以迎合大众、商业营利为目的,用各种脱离事实的桥段,颠覆、解构乃至“戏说”抗战历史,将我军神化,将日军丑化,把一场血雨腥风的民族历史简化成一系列险象环生的对抗游戏。但值得庆幸的是,“2012年全面开花后的抗战‘神剧’逐渐卸下‘猖狂’的外衣,‘神剧’洗礼下麻木的人们逐渐清醒,对理性的呼唤,对历史真相的需求,也让抗战剧迎来了新的发展之路”[3]。如此看来,从创作思路到叙事理念、从题材选择到表现手法的不断探究过程中,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算是这条发展之路上的一部标新之作。
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从一开始就不拘囿于某一种叙事理念。全剧都在试图打破传统的“两军对垒”叙事模式。无论是家国叙事还是全景叙事,无论是大历史背景还是小人物视角,都充分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叙事理念。尤其是它的国际化视野和对人性的彰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抗战剧制作的开放包容、叙事理念的推陈出新、叙事角度的不断转换、叙事策略的开拓创新,就应该是我们正视抗战历史题材剧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也应该成为我们正视抗战历史的一种态度。
注释:
① 二十四道拐古称“鸦关”,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志,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全程约4千米,从山脚至山顶的垂直高度约260米。1935年动工,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1942年,美国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保证了运输畅通。这条公路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