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丽心灵》看美国传记电影叙事策略

2017-11-15 17:07杨彩霞
电影文学 2017年20期
关键词:艾丽纳什传记

杨彩霞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传记电影就成为好莱坞热衷的类型片之一,数十年来,美国传记电影在不断丰富技巧、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形成了某些固有的特色。朗·霍华德的《美丽心灵》(ABeautifulMind,2001)给观众展示了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传奇经历,电影因其感人至深而一度获得八项奥斯卡提名。而从这部电影中,也可以窥见美国传记电影在叙事策略上的固有特色。

一、虚与实的结合

在美国传记电影中,虚实结合的叙事策略是最重要的。传记电影的主人公往往是大众所熟知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历史事件或社会某个领域中具有卓越的地位,他们的特质以及贡献正是传记电影中最吸引人、最精彩的部分。纪实叙事以事实为出发点,能够将这一部分较好地展现出来,包括传主身上消极的一面,这既保证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也为电影提供了叙事的骨架。而虚拟叙事则为叙事填充了血肉,使电影更具有富于美感的细节,增强了叙事的戏剧性,博取观众更多的情感波动,如《左拉传》(TheLifeofZola,1937)、《莎翁情史》(ShakespeareinLove,1998)等莫不如此。

例如,纳什的特点在于智商超群,且相信自己的天分,但他又有敏感、脆弱、惧怕失败的一面。正是对成功的渴望催生了他的病情。电影在表现纳什恃才傲物和天才的一面时,表现了他在宿舍的窗玻璃上涂写繁复的数学公式,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看鸽子活动的路线,并画下谁也不明白的图案等……这些剧情以常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了纳什的放浪、随性和自我。还有的虚构则是具有前后呼应意义的。如在纳什年轻时,曾经在学校的茶餐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正接受同事一支支递过来的随身携带的钢笔,别人告诉纳什这代表了学者们对接受者的尊敬。这一幕触动了纳什心中最深的欲望。他从此也就为了得到这无上的崇敬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在数十年后,已经是暮年老人的纳什又一次来到了这家茶餐厅,人们不约而同地走上来将钢笔一一摆在他的面前。纳什能够平静地告知通知他得奖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自己是一个疯子,但是面对这些钢笔他还是动容了。这一仪式化的情节是电影虚构的,它代表了纳什终于得到了期盼多年的尊重与仰望。

而在《美丽心灵》中,对于纳什这一人物的赞美还在于强调了纳什是第一位“以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分裂”的人,因此电影在虚实方面的结合还不仅仅体现在对主人公经历的艺术处理上,还体现在电影在表述时直接进入纳什的内心世界,为观众以“实”的方式来刻画实际上是“虚”的,纳什幻想出来的世界,让观众能够切实地感受到纳什精神分裂后的痛苦,也由此更为钦佩纳什最终没有被精神疾患摧毁,而是靠自我意志战胜病魔。

在电影中,霍华德以影像语言为观众展现了纳什的精神分裂症状,以一种悬疑片的方式叙述剧情。“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观众从纳什的角度,不知不觉地体验了各种神奇的经历(实际上都是纳什的症状),如被国防部高官告知要破译密码,被告知要去一个保密地方送“情报”,被许多持枪的特工追杀等,这些都显得异常真实。尽管这一切不乏诡异之处,但是观众和纳什在内心深处都认定,以纳什的天才,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即使是在医生和妻子等人都来告诉纳什这一切都是幻象时,大多数观众依然不敢相信,仍然觉得纳什是因为从事保密工作而不得不备受委屈。而直到后来艾丽西亚打开废弃的仓库门,看到满屋横七竖八的剪报,乃至纳什对着空气说话,甚至差点伤害妻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的时候,观众才恍然大悟。这样的叙事方式是顺理成章的,观众也体会到了在那种虚实莫辨的感官世界中生活是有何等难以名状的痛苦的。

更为绝妙的是,在电影中设置的三位纳什脑海中虚构的人物,实际上都对应着他的情感:来自葡萄牙的大学室友代表了他人的理解和认可;室友的侄女代表了纯真的童心和他人对自己的需要,而神秘特工高官则代表了纳什对自己被大材小用的不满,对自己从事关系人类安危工作的渴望。而纳什坚强地用自己作为数学家的理性战胜了这些挥之不去的幻想,他发现多年来那个小女孩并未长大,从而终于意识到他们真的不存在,摆脱了这些虚拟人物对他的控制。当纳什与这些陪伴他多年的人物挥手告别时,观众也是悲喜交加的。

二、个体经历与政治批判的结合

将传主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并且在其中表达偏左派的政治批判,是好莱坞传记电影常用的叙事策略。例如,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CitizenKane,1941)中,观众透过美国报业大亨凯恩的一生,可以看到在他的发迹历程、婚恋过程乃至竞选总统的过程中,美国社会有着怎样的黑暗;又如在莫滕·泰杜姆的《模仿游戏》(TheImitationGame,2014)中,导演在充分表现主人公阿兰·图灵的数学天赋,指出图灵破译英格玛密码,以及他所制造的图灵机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后来计算机的出现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的同时,又充分表达了对于图灵因为是同性恋者而被迫接受化学阉割,最终郁郁自杀的同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尽管图灵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依然成为当时保守政治环境的牺牲品。

而对于纳什本人而言,他作为一位同样生活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具有数学天赋的年轻人,战争和冷战的阴影也对他的人生有着深重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纳什就曾经反感美国的现行政治体制,希望能建立一个“联合政府”,在精神失常后多次给各国使领馆写信希望他们支持他建立联合政府的诉求。在50年代末期,纳什从麻省理工辞职,在欧洲游历了九个月,在此期间目睹了各大城市在核军备竞赛下的各种游行和罢工,这一疯狂世界对于纳什的刺激是巨大的,一贯热爱理性的纳什看到的是激烈狂热、抛弃了理性的人类,他们宣称自己是“正常”的,而纳什是“不正常”的。在《美丽心灵》中,这种政治批判理念也被巧妙地结合在了叙事中。在电影一开始,正是1947年纳什刚刚进入普林斯顿时,教授在对这些天才学生表示欢迎的时候说:“是数学家赢得了二战,数学家破解了日本的密码,制造了原子弹——像你们这样的数学家。苏联制定的目标是让共产党遍布全球。无论在医药还是经济上,在科技或者太空探索上,战线已经分明了。想要胜利,我们就需要有成果,可以发表可以应用的成功,你们中谁会成为下一个莫斯或爱因斯坦,为美国的民主做出贡献?今天我们就把美国的未来交到你们手中。”而对于纳什来说,他对于数学有着本能的热爱,他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凭借自己的数学才华做出一番事业,但另一方面又厌恶“冷战”。又如纳什在被确诊有精神疾患以后,遭到了强制性的治疗。纳什为了证明自己就是他想象出来的情报人员,寻找植入小臂的“电子密码器”,而用刀把手臂割得鲜血淋漓。医生以为他要自杀,而实际上他只是无辜而单纯地发现那个能证明他价值的密码器不见了。一切美好荣耀都是不存在的。于是纳什被控制起来强行注射胰岛素,他在精神上尊严扫地,在肉体上受尽痛苦,被捆绑在病床上不停抽搐,在旁边的妻子艾丽西亚和银幕之前的观众都感到一种不忍。纳什拒绝这样的治疗,因为他认为注射药物会损害他的数学天赋。这种对于精神病患者一视同仁的强迫治疗,以胰岛素来让他们失去活力,为达到稳定的目的而不惜牺牲他们的才智,这也是“冷战”时代的荒谬一角,社会在两个阵营的对抗下要求公民对某个标准表现出驯服。

三、艺术与消费时代的结合

美国电影无疑是最发达的电影工业下的产物,其投资主体往往是环球等私人电影公司,而其面对的是进入消费时代的,后现代社会中已经对电影的娱乐性、消费性有强烈要求的观众,在实现电影艺术性的同时,电影人又必须考虑到市场因素,就叙事而言,电影故事是否“卖座”就成为编剧所注重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对于票房的追求有可能使电影的主创与观众一同迷失于故事猎奇、娱乐的“盛宴”中。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则莫过于乔舒亚·迈克尔·斯坦执导的《乔布斯》(Jobs,2013),电影在挖掘市场潜力上出奇制胜的一点便是抢在乔布斯病情严重,但依然在世时就筹拍电影,在乔布斯去世未久,电影就在人们对他的追忆和缅怀情绪中上映,可以说,电影将乔布斯的死亡也商业化了。在内容的取舍上,电影也有着取悦“果粉”和企业管理者的倾向。

朗·霍华德本身就是一位成熟的商业片导演,就《美丽心灵》而言,电影也充分考虑到了艺术性和消费性的结合。首先是对传主的选取。对传主的营销本身就是迎合普通观众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普通观众为一部传记电影走进影院消费,原因都是被传主本人吸引而非为电影吸引。纳什一生中最为著名的成就莫过于他在博士论文中写出的博弈论。但纳什自30岁后就饱受精神分裂症困扰,数十年中几乎为学术界所遗忘。在20世纪80年代时,纳什也曾有过获得一些奖项的机会,但都因为人们对其疾病的考虑而使其与奖项擦肩而过。但纳什的博弈论开始越来越有影响力,进入到数学、经济学甚至进化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中。直到1994年,纳什与海萨尼和泽尔腾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开始名声大噪。四年后,西尔维娜·纳萨尔为纳什写的传记《美丽心灵》出版,随即同名电影开始筹拍,而这部以艾丽西亚和纳什的婚姻爱情故事为主线之一的电影推出之际,正是纳什与妻子艾丽西亚复婚的那一年。可以说,《美丽心灵》的问世与纳什获得诺奖、复婚的新闻效应是紧密相关的。

其次是在对纳什病情的展示上,这一点《美丽心灵》同样表现出了对普通观众的迎合。

就纳什精神分裂的原因而言,一个较为普遍的认知是纳什是在研究黎曼猜想的纠结中发病的。但是电影则对此一带而过,因为让纳什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博弈论而不是黎曼猜想。同样,对观众而言晦涩的纳什均衡也被电影舍弃了。而诺奖正是绝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远离数学或经济学的人认识纳什的原因。因此在电影中,诺奖的获得代表了一种世俗意义上的“出人头地”,纳什的病情也被与这种对出人头地的渴望直接关联起来。电影选择的叙事高潮之一便是纳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深情演说,纳什在其中表达了对妻子艾丽西亚的感谢,认为正是艾丽西亚造就了今天的自己。这也是一个情感爆发点,它与纳什的同僚们将钢笔放在纳什面前共同形成了对观众的震撼和在叙事上的圆满收尾,纳什因疾病而承受的苦难似乎在此宣告结束。而这两个情节都是虚构的。

以纳什为主人公的传记电影《美丽心灵》体现了美国传记片中常见的叙事策略,如纪实性上的虚实结合,导演将个人政治批判反思意识以及对消费时代观众兴趣的迎合融入传主的个人经历中。在我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美国传记片的这类策略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猜你喜欢
艾丽纳什传记
同学的秘密
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大兴路径”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百万美元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小狗究竟跑了多少米?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