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卫兵马俑修复一哥(下)
他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资历最老的修复师,兵马俑名满世界,他和他的同事们功不可没。
在动手修复之前,刘江卫明确了三大原则:最小干预、有效干预和有可逆性。在粘接之前,修复小组对每一个粘接面刷了隔离层。早期秦俑粘接普遍采用的是石膏固定成形的方法,但这样做会对文物表面造成污染,且会将盐分带入文物,对文物的长期保存不利。百戏俑的修复舍弃了石膏固定法,采用的是机械方式,施压固定。
刘江卫和他的团队先是为每个人俑量身定制了不同的支架。这个俑的双腿是分开且弯曲的,怎么才能让它站起来?那个俑的胳膊和腿都是实心的,且分量不轻,可破损处的接口只有三四厘米,如何减小“伤肢”的下垂力,让它的“伤口愈合”后,能够历久弥坚?原来,当好一个修复师,不但要懂历史、会画画、有耐心,还要懂化学、物理,而且样样都要过硬。
在百戏俑的修复过程中,刘江卫他们给每个俑都建了一份档案,从出土时的图文资料,到病变图,从每个残片的修复记录至清理前后的对比照片……无所不包。
百戏俑的传奇还在延续。2002年,联合考古队又对百戏俑坑进行了第二次试发掘,又出土了30多个陶俑。从2011年到2013年,考古队正式对百戏俑坑进行了整体发掘。如今,百戏俑坑已对游客开放,而在展厅的一角,刘江卫的同事马宇正带着一队人马继续对百戏俑进行着修复……
2000年,秦陵的又一处“前所未见”的陪葬坑——K0007坑被发现,这里出土的不是陶俑,而是青铜水禽——20只雁、20只天鹅和6只仙鹤,它们非常有规律地分布在一个水池两边的石台上,有的正在水中觅食,有的正在伏卧小憩,有的正在曲颈汲水,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另外还出土了造型奇异的15件陶俑。
这个坑的北面50米就有一个水塘,土壤常年含水量较高,对青铜水禽的保存十分不利。刘江卫负责修复的这只仙鹤,已经破损成了大大小小18块,锈蚀严重,有的局部几乎完全矿化了。但它的翅膀等处还残留着少量的彩绘,可以看到逼真写实的羽毛纹理。
修复的第一步是清理。仙鹤“伤情”严重——表面遍布层状、粉状青铜锈和孔隙,但如果采用化学的方法除锈,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带有腐蚀性的化学试剂渗入到器物的深处,且无法彻底清除,就会形成新的腐蚀。
刘江卫选择了机械清理的方法。他先是选取了三个不同的部位进行清理试验,根据不同情况不断调整工具和方法:保存情况较好的地方,用较软的毛刷清除表面的浮土,用手术刀和钢签子将土垢清理到一定厚度时,再用硬度较大的毛刷和棉签蘸着乙醇进行“精加工”。锈蚀严重的,不但要先用乙酸、乙酯软化出土时所用的加固剂,后期甚至动用了牙科砂轮、超声波清洁仪。真是千般小心,万般耐心,因为如果操作稍有不当,彩绘就会被土垢、锈蚀带下来。
根据局部试验得到的信息和经验,刘江卫对整体清理提出了新的方案:要根据青铜锈蚀物的密度、孔隙、硬度和颜色的细微差别,谨慎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刮器进行去锈。不同的锈蚀层要做出“楼梯”状,尽可能找到一处原始表面由浅入深地进行除锈。有裂纹的地方,则需要格外小心。
整体清理完成后,下一步的重点是彩绘的保护。由于这只仙鹤的“健康状况”局部差异很大,修复中需要采用不同浓度的加固剂和保护工艺。加固剂用量不足无法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用量过大则会在彩绘表面形成一层有光泽的薄膜。刘江卫对加固剂的涂刷次数、浓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加固时,都是从彩绘层边缘的下方施加加固剂,通过毛细作用让加固剂充分渗入到彩绘层与锈蚀物之间。
粘接之前,不但要根据出土位置、外观、残断处的形状和相互连接关系进行细致的研判,而且要对残破片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头与颈、颈与躯干、腿与躯干等处都需要粘接,而这些部位的状况都不乐观,刘江卫在仙鹤的头部和腿部加入了管状销子。头部的销子较为复杂,他先在残断头部与颈部埋置了固定管状销子的固定件,之后再将管状销子装配到固定件上,同时施以黏结剂,以加强残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前面说过,这只仙鹤身上有彩绘,也有被称为“青铜器癌症”的粉状锈。这东西不但难除,而且真要清除干净了,彩绘就保不住了;但如果不清除掉的话,在潮湿的情况下,它会不断地扩展、深入,直至器物穿孔,甚至完全溃烂。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刘江卫的解决方案是:不对彩绘下面的粉状锈进行彻底根除,而是给它定制一个封护罩,内置硅胶,将罩内的相对湿度控制在安全数值之内。
“进门最早,又经历了那么多的‘第一个’、‘第一次’,您应该算是馆里秦俑修复的‘大师兄’了吧?”笔者问他。
“算吧。”刘江卫笑答。
“大师兄”这些年没少给大家“距堂道儿”,从一号坑到石铠甲,从百戏俑到青铜水禽,他常常是摸出了门道、带出了新人,就又被指派了新的任务。其实他心里一直还惦记着那些“老朋友”。“有时间的话,我还是想继续石铠甲、青铜水禽的修复。那里面还有许多谜团没有解开呢。”
刘江卫修复小组的工作间在简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办公楼的尽头,走进他的工作间,工作台上不是兵马俑,不是石铠甲,而是一座座陶质的小房子,它们是来自河南焦作的汉代陶仓楼。
如今,“大师兄”的主要业务是对外援助,作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专家、“名医”,刘江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做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也帮着修复文物。
2008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接下了为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的香山汉墓出土的彩绘陶器的保护修复。
刘江卫干起了“外活儿”。青州的修复人员来馆里学习,第一次见到给文物绘制的病害图时都惊着了,起翘、空鼓、龟裂、脱落、变色……光图纸下部长长一溜儿30多种文物病害的标识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了。西安、青州两地跑,刘江卫既是指导老师,又是修复技师,更是技术总监。历时三年,项目组共计修复了上千件汉代陶俑、陶马等珍贵文物。它们如今已经成为青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在项目中形成的修复方案、编制规范、病害分类与图示、修复档案,后来都成为了国家文物局的行业标准。
此后,“大师兄”又主持了多次“输出型”文物修复项目,他的“文物病人”有咸阳的、华县的,也有榆林的、焦作的。
秦陵博物馆的许多保护成果都是以刘江卫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文保工作者不断积淀、不断完善的结果,甚至是中外合作的结晶,如今这些技艺正越来越多地在修复师们指尖上传承着,造福着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文物。(完)
据“北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