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毅田
环保意识与摄影教学
胡毅田
随着人类社会的告诉发展,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作为摄影教师,不仅要树立环保理念,还应该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多拍摄能够唤起人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作品,并在摄影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为爱护我们的共同家园贡献力量。
环保意识 摄影 教学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高速发展,人与自然间的环境矛盾也日益突出,“警惕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效应”、“低碳生活”等环境保护的专门术语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可以说:这种人与自然关系与矛盾,不能得到相对缓解与平衡,它带给人类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堪设想的。据专家分析:全球频发的极端天气都与人类密切生活活动有关,导致了气候发生的异常变化。因此,作为大学里的摄影教学更应该在教学中利用摄影,提高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细心的摄影人不难发现,近年来,无论是国际、国内一些重大摄影赛事,都增加了类似“自然与环境”类摄影专项奖。可见,环境题材的摄影,不但是近年来热点题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一定是摄影界所要关注的重大摄影题材之一。为了“禁止”人类的贪婪与不顾自然规律的“掠夺”,作为摄影教师,肩负着历史使命,应该用手中的照相机来呼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关于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乃至我国的热点问题,每年的全国两会,人大、政协代表关于环境的提案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至今,出现的最为严峻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时代。据说,由于全球的气候的变暖引起冰山的融化,由此海平面上升,未来很多沿海城市将被淹没。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摄影教师,要透过时代发展、变迁、繁荣的背后,来重新审视今天的环境问题。当今生态环境文明是对古代“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天人合一”自然观反思与醒悟。社会需要用科学观念来发展,大学生们也需要环境文化艺术的培养熏陶。其中,无论是纪实题材摄影教学,还是环境艺术摄影的教学,都应该告诉学生,要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利用大自然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感召人们自觉维持生态的平衡,在保护好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来发展经济。在未来的世界中,生态文明将会取代工业文明。
一幅讴歌赞美大自然的摄影佳作,理应也是环境题材的摄影。因为,它以生动的视觉形象为依托,带给人们对大自然神奇与秀美的丰富联想,会令人心旷神怡,似有步入佳境之美感。并能激发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眷恋之情。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类题材摄影作品,还不能算作是“环保”题材摄影,而带有忧患与警示意义的环境摄影题材的作品才应该是“环保”题材摄影,人类在生存、发展、变迁过程中,由于人为的改造自然出现的各种不相适应的矛盾,并通过视觉形象给人们带来对这种矛盾关系种种思考与警示,甚至也该包括精神情感上的忧患与反思。客观地说,能打动人,具有警示意义环保题材摄影太少了。这就要求在摄影教学上,不妨有意识地增加环境保护的摄影教学内容。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形象美感,又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发展过程中不相适应的矛盾关系作品,应该是具有相当的创作难度。特别能饱含着人类对大自然生存状况的忧患与思考环境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另外,除了相应环境观念外,环境题材摄影的理论界定也是滞后的,摄影教学在环境保护的内容也是涉及不多。对于环境的忧患与警示的意识,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摄影教师的艺术与道德观念的所在。通过摄影教学和摄影作品,呼唤警示人类不要因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为了人类幸福、健康的生存,构建和谐自然环境,是完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摄影艺术审美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是人类和平发展繁衍生息最美好的夙愿。
优秀的环境题材摄影作品,除了具有鲜明向上、健康主题外,它的形式唯美性也是十分的重要。“唯美”也可以是作品形式的结构,是点、线、面、光、影、色诸多因素的构成,在摄影教学中这些都属于“技术的范畴”。奚志农获亚洲环保“马来熊奖”的动物摄影,都很有专业的唯美形式,用影像理念去诠释大自然的生灵与人类和谐相依存。王争平的《草原出现沙尘暴》都是十分优秀典型的环境类佳作。这些作品,以唯美的摄影形式去启迪人们的环保意识,会更能获得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同。摄影作品有给人以真实的特性,在摄影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特性来达到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这就需要摄影教师自己要有一套过硬的“摄影功夫”,教师自己的摄影作品不但要真实、唯美,而且一定要在社会广泛的领域里有较大的影响。
总之,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在摄影教学中,应该是一个十分主要的内容。也就是说,应该利用摄影这个媒介,在教学中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这是对民族的负责,对国家的负责,对人类的负责。这样,摄影教学才会有更深刻更广泛的内容,才不会被误认为“人人都是摄影家”。通过摄影教学,了解其它学科的内容,也是摄影在教学的发展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应该是只是丰富的摄影家。
[1]阮义中.摄影美学七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沈阳大学)
胡毅田(1963-),男,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摄影及艺术品市场。